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让大家受不了的是,里面供奉的人。嫘祖、听訞和炎黄并坐也就罢了,谁让人家是原配;墨子蒙恬诸葛亮毕升等发明家我们认了,鲁班李冰郑国杜诗白英等建筑家我们认了,张衡袁天罡僧一行郭守敬苏颂等天文学家我们忍了,华佗扁鹊葛洪陶弘景张仲景孙思邈等医学家我们不说什么,刘徽赵爽祖冲之祖暅张丘建秦九韶朱世杰贾宪杨辉等数学家随你便,裴秀郦道元南宫说乐史贾耽朱思本晏谟王士性于钦等地理学家你开心就好,张骞班超法显玄奘郑和有开拓之功,氾胜之贾思勰王祯等是农业学家,刘向蔡伦沈括是什么鬼?名声很臭的好吗?另外,黄道婆是怎么进来的?
可以想象,双方进行了坦率深入的交流,争论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武庙。
汪舜华也很坚持:“这里是名人堂,不是孔庙,纪念的是对科学技术发展有贡献的人,不管他什么身份。我倒是想把孔孟老庄都送进去,但他们是抬高了科学的地位,还是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发明?”
群臣自然是愤恨而退,到底没有反对到底。在他们看来,科学院就是搞奇技淫巧的地方,祭祀也是淫祀,时间到了废了就行。
建极二年九月初一,汪舜华亲自到科学院视察揭幕。
科学院本身是正四品衙门,虽然传说中最杰出的院士可以享受正一品待遇,但显然没有人会相信。
在高官满地走的京城,四品官可以忽略,所以汪舜华命女婿英国公张懋亲自提督科学院,院长则是景泰二年进士张鹏。
汪舜华对张懋说:“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你不仅能用累累硕果告慰先帝和你的父亲,大明火器天下无敌;而且能昭示天下:成立科学院的决策没有错,因为天下人都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张鹏字腾霄,涞水人。授御史。他是传统的儒生,很不能理解汪舜华为什么如此重视科学,因此一力抨击。
话很不动听,但这代表了当下主流的民意。汪舜华并没有恼怒,只是让人把他带到校场。让他骑马射箭,拿着一石的重弓实在太为难人,好在马上就有人教他火器,这回就容易多了。
张鹏似有所悟。
会展中心下是宽阔的砖石大道,左右两边陈列着历代重要的发明,有很多只有名字,没有实物——比如丁缓的七轮扇、张衡的地动仪、苏颂的水运仪象台,还有记里程车,都已经失传了。
汪舜华看着,很不是滋味。
往南走五十米,就是半径十米、高三层的问道论坛,以后天下名流可以约定时间,就各方面的话题进行公开探讨辩论。
汪舜华很想弄个喷泉,但是现在基本都是对天然水的利用,很少人工造成动态水。担心被骂劳民伤财,放弃了。
再往南,直到论道广场。
入口处本是开放式广场,做成了牌坊,上面悬着匾额,是从先帝的御笔里扒出来的,照例无论贵贱,到此都要下马;开门是一块影壁,上面是汪舜华的题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汪舜华叹了口气,科学院的场馆建起来容易,但是兴起来太难。
第143章 京营
随后,汪舜华走进了京营。
执政两年,汪舜华第一次走进真正明朝的军营。其实她此前就想来,但是当时还身带重孝,不想落人话柄,更不想让群臣再受惊;因此只是招京营的将领入宫,善言抚慰。
暴风雨即将到来,必须要抓牢枪杆子。
京营是全国的精锐,又兼于谦等人治军严谨,汪舜华看着军容整肃,还是很满意的。
她仔细查看了军队的营房,走进了厨房,自然不那么满意了——确实和理想中的有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一切只能一步一步来。
看着汪舜华亲手将被子折成了豆腐块,下面的将士文武官员都觉得脑袋冒汗。随行的有言官,马上就提出了抗议,这并不是太后该做的。
汪舜华看了一眼他,没有责怪,只是问:“将士出征的时候,会不会自己背着被褥?”
众人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问,于谦回答:“不会。因为现在的军人基本都是军户,平时都住在家里,轮到值守或者出征才住在军营;虽然会自己叠被子,但都很马虎;而且有专门运送辎重的人员和车辆,让他们轻装上阵,不会让他们自己背着被褥。”
汪舜华看着将士单薄的甲胄摇头:“这不行。”
她看着于谦:“禁军也好,各地都司也罢,全军上下必须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打胜仗,而且要尽可能减少我军伤亡。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操练,或者武器配备,都要围绕这个目标。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就是要有铁的纪律,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但是这和叠被子背被子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太平时期在军营里看军队的作风,无非是两样:进门看内务,出门看队列。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将士学会叠被子,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标准意识和服从意识,形成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作风。”
听上去像那么回事,但为什么要背被子?——背着沉重的东西,士兵还能冲锋陷阵吗?
汪舜华摆手:“你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将士背负被褥,一来可以缩减军队用于整理行囊和安营扎寨的时间,二来将士在行进过程中,必须时刻准备迎接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敌人,就算和大部队失散,背上有行囊,也可以多坚持一会儿;甚至在作战过程中,背着包袱,如果遇到敌人从后面放冷箭,还可以保全性命。”
这话似乎很有道理,群臣相互看了一眼。
不会随身背着被褥,自然其他的生活用品自然也用不上,汪舜华就交代:“以后要尝试着让战士背上自己的生活用品,拿着武器装备上阵。”
她掰着手指头:“被子要有,还要有鞋子、雨具、水壶、挎包,最好有应急的药丸。”
下面真的觉得太后想得太多——怎么可能!
汪舜华看出来了,她也知道自己说的有点多,但是这是先烈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自然有用。
她招来一个少年宦官,要来一根长的绳子,用细包带在外面横竖交替缠绕成三横两竖的形状,绳头打结系紧;再把粗被包带的两头分别从捆好的被子的上下两边折起的缝中穿过,形成U型,让小太监把胳膊伸进去跨在肩膀上;然后另一边的两个背包带头,分别从胳膊的上下穿出,在胸前打结。
而后将一双新靴子塞到后背上,这年头没有橡胶雨衣,但是斗笠可以戴着,晴天遮阳,雨天遮雨;军用水壶是真没有,但那个造型很简单,就是铝制品这年头真没有,那就改用铁,下面觉得没必要,汪舜华却认为生水里有杂物,容易滋生疾病,所以尽可能让将士喝上开水,哪怕是凉开水;挎包就不说了,就算不懂针线,也知道缝一个不难,现在将士衣服本来就没有口袋,在挎包里装一些应急的用品还是很有用的。
汪舜华耐着性子解释,还让小太监出去跑了一圈,确实行动自如,将士们也就真的有点感动了——行不行先放一边,太后也说了,可以试一下,有用就推广,如果没用甚至碍手碍脚就算了;但是这份心,真的是爱护将士了。
哪知道汪舜华随手找来一个士兵,从你祖上哪里人问起,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每月多少钱开始问起,将佐有没有克扣军饷,自己识不识字。
下面一水的冒汗。
汪舜华这才出来,照例观看了将士的操练,尤其是火炮发射;自己还亲自试射了一枚火炮,确信比之前的威力强大多了,这才开始发言,还是那些保家卫国的大道理;这回重点在鼓励大家识字上。
下面都觉得很好笑——谁都知道读书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读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汪太后的话其实说到了他们心坎里:“我知道,你们中间会有很多人会问,我们当兵的,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了有什么用?能打胜仗吗?当将军吗?”
确实,不仅文官们会这样想,三军将士自己也会这么想:瞎子点灯白费蜡,何苦呢!
汪舜华接下来的话,其实很让人好笑:“这个问题,其实连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要知道,熟读兵法的赵括马谡打仗的水平并不出色;威震天下的霍去病,并不读兵法。”
她端正了脸色,开始了表演,归结起来就是:“时代赋予使命,使命重在担当,担当需要本领,本领就要学习。”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道理,都是一点点学的,跟师长学、跟旁人学、跟书本学。你们近日都去了武庙瞻仰,那些就是你们的榜样,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是天之骄子统领千军万马的。姜子牙不过是渭水垂钓的渔夫,诸葛亮也曾是躬耕田亩的村夫;韩信曾遭胯下之辱,卫青是公主的骑奴,霍去病也不过是个私生子,狄青甚至曾经被妓女凌辱;我朝的徐达、常遇春、沐英、张辅,哪一个是高门贵族?可是他们就是想办法读书习武,才建立了彪炳青史的功业。古人能够做到,你为什么就认定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