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大朝贺济济衣冠,又让汪舜华恍惚间仿佛回到七年前。
如今近在咫尺,隔着珠帘,细细的打量这些重臣。
其实之前在办理世宗后事的时候见过,只是当时吵得昏头涨脑,实在没注意;她久在后宫,即便批阅几个月奏疏,能记住人名,也对不上号,现在就仔仔细细的把这些人都看了一遍。
如今内阁有六个人:于谦、陈循、高谷、王文、萧镃、商辂。此前,世宗托孤的时候都见过,也介绍了他们的情况。
于谦就不说了,这几个月老了很多。其实他今年才满六十,还是虚岁。
次辅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是的,没看错,兼了两个大学士,后面那个是因为之前修成《寰宇通志》加的。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好在精神不错;历史上英宗复辟,他被打了一百板子流放铁岭,五年后才平凡反昭雪,回到家乡,可见他的身体和才气一样杠杠的。
少保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高谷,也已经六十六岁。他字世用,江苏东台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史上,在英宗复位以后还能全身而退,是景泰重臣中难得善终的,当然被警告好好呆着别乱说乱动是免不了的。他历事五朝,回乡后,仍住的是低檐小室,无异民居。
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性格高调,刻薄固执,其实只比高谷小两岁,今年六十四了。当然历史上,他在英宗复位之初,就直接从朝班里拉出来,和于谦一起斩首示众了。
太子少师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萧镃和王文同庚。他字孟勤,江西泰和县人。宣德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历史上景帝不豫,诸臣议复太子入东宫。李贤私下问起此事,萧鎡回答:“既退,不可再也。”夺门之变后,削籍,天顺八年去世。成化年间,复官赐祭。
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最年轻,今年才四十四岁,兼之相貌英俊,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味道。
六部方面,吏部尚书王直,德高望重,年龄也很不小,七十八岁了,精神也还好。
户部尚书张凤,今年六十二,宣德二年进士。他的父亲张益,官给事中。永乐八年从太宗朱棣北征,临阵战死。张凤谦谨善执法,号称板张。当时四方战事平息,但灾荒严重,景帝屡次下诏宽恤。张凤说:“建国初期天下田地821万余顷,现在耕地数量已经减半,加上因水旱之灾而停征租税,国家开支到哪儿去支给?京畿以及河南、山东没有税额的田地,甲方一开垦,乙方即揭发他漏税。请批准轻额征税,这样不仅可以永绝争端,而且还可以稍助军国之用。”给事中成章等弹劾张凤擅自更改祖制,景帝说:“建国初期定都江南,输运粮食容易。现在定都极北之地,难道还能守常制吗?”四方报告灾荒的,张凤请令御史调查核实。议论的人因此而非难他。
礼部尚书胡濙,当之无愧的政坛常青树。他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建文二年进士。曾奉太宗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他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被比作文彦博,是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从宣德元年至今,他已在礼部尚书任上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师。汪舜华认得他,因为实在太显眼了;而且当年册封皇后,他是副使。
兵部尚书于谦,跳过。
刑部尚书俞士悦,同样是个老资格。他字仕朝,苏州府长洲人,今年六十八岁。永乐十三年进士,出任湖广按察副使。正统七年,防备倭寇,升任大理寺卿。正统十四年,保卫京师有功,升任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历史上夺门之变后,被贬到辽东戍边,后官复原职,八十岁时去世。汪舜华对他很有印象,因为当年册封皇后,他也是副使。
工部尚书江渊,今年五十八岁,字时用,号定庵,别号竹溪退叟,重庆府江津县人,宣德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郕王监国,徐有贞倡议南迁,被太监金英骂出,踉跄过左掖门。正好江渊进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有贞说:“因为我建议南迁不合时宜。”于是江渊进去,极力要求固守,由此得到景帝宠信,由侍讲超擢刑部右侍郎。景泰末年,阁臣失和,陈循、王文性格刻薄,江渊好议论,每为同官所抑,意忽忽不乐。不久英宗复位,他久与陈循等俱谪戍辽东,未几卒。
左都御史萧维祯初名兆以,以字行,江西庐陵县人,宣德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跟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中逃生。之后担任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后加封太子少保,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历史上夺门之变后,调南京刑部尚书,后调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成化元年因病致仕,去世后谥文昭。他精敏强毅,有才干,性格持重,同时下属都很敬畏他。
右都御史李实,就是当初出使瓦剌的那个,历史上英宗对他很不满意,复位之后直接废为民,好歹保全了性命。
锦衣卫指挥使朱骥,老熟人了。
其他通政司、太常寺都缺主官,詹事府现在没有太子,皇帝也没开经筵,所以官员没有配,翰林院是商辂兼着;宗人府是宁阳侯陈懋管着,他还管着中军都督府的事情,好在宗人府的事情早在永乐年间就移交给礼部,他也就挂个名字。
陈懋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确实是景泰年间的重臣,今年已经七十八岁,字舜卿。南直隶凤阳府寿州人。泾国公陈亨之子,早年随父参与靖难之役,封宁阳伯。永乐六年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次年进侯。跟随太宗五次北征、又跟随宣宗讨平朱高煦叛乱。此后仍镇宁夏,正统初,出镇甘肃。他久镇西北,威名震漠北。正统十三年,佩征南将军印,平定福建邓茂七民变,累加至太子太保,掌中军都督府事务,兼管宗人府事。陈懋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难之役功臣受封,而活至天顺年间仍保持爵位的将领。
第103章 开门三事(上)
汪舜华的目光扫视了一圈,看得出来,群臣面色凝重,明显带着不高兴。
废话,也不可能高兴。
汪舜华语气平稳:“皇帝年幼,我又因故不能理事,这几个月,辛苦了你们。”
众人称不敢。
陈循汇报了这几个月的工作情况。
于谦虽然是首辅,但这几个月主要是主持禁军和先皇后事、皇帝继位,确保朝廷总体稳定,一般的日常事务反倒是他在负责料理。
知道汪太后器重于谦,更兼野心勃勃,这个时候,他必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汪舜华点头,说了句:“辛苦了。”
王直站出来:“之前先帝卧病,很多职位出缺,急需补上。”
汪舜华道:“我知道,你的奏疏我已经看了。只是我还没有理事,你推荐的那些人也还不了解,不敢轻易决定。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说。”
朝臣心怀疑虑,自己刚刚临朝根基不稳,不能公然违背众愿,但也要彰显存在感,让满朝文武知道,决定权在谁的手里。
年号只是开始,官员的任用,才是最有分量的一件事。
群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汪舜华说:“今天请你们来,确实有要事商量。”
她说的并不是奏疏里的事,而是三件出人意料的事。
“一是皇帝的事。皇帝今年毕竟才四周岁,年幼体弱,非要按照制度参加各种活动,隔三差五的跑来跑去,这天气还好,遇到高温雨雪,中暑了,风寒了怎么办?所以从今以后,到正式及冠止,所有要出宫的活动,全部遣官代替;开经筵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每逢三六九的常朝,等及冠了以后再说。”
群臣都接受不了——皇帝最早明年才能开经筵啊!
当时反对一片,但汪舜华还是坚持:“皇帝今年只有四岁,他即便顶风冒雪的前去参加,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别说乱说乱动,引发群臣议论;就看看外头的风雪,万一染了风寒,甚至怎么样,我将如何向先帝交代?你们又要如何向先帝交代?”
于谦表示同意。
毕竟先帝只剩三个儿子,开不起玩笑;登基大典全过程都是心惊胆战的,但其他的事就实在不必拘泥形式。
既然这样,那就先答应了吧。
大家很清楚,即便是能见到皇帝,小孩子也做不了主,最终能在奏疏上批红的,还得是这位汪太后,既然如此,走不走这个流程也没什么要紧。
只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有点惊悚了:建文帝的家属安置问题。
“虽然建文帝的帝位是窃取的,但是子孙无辜;靖难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他的儿孙也被囚禁了这么些年。同为太祖皇帝的子孙,何况太宗皇帝与懿文太子一母同胞,同气连枝,这样对待他的家属,我心有不忍。你们派人去查一下他的子孙情况,封个镇国将军,以奉懿文太子香火。”
群臣显然没有想到汪舜华会提到这件事,都有点发愣:一是建文帝本身已经被打入另册,怎么突然提出他的子孙安置问题?二来建文帝的皇位是窃取来的,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