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开头说的是建文帝旧臣的家属,怎么说着说着说到了贱民。
汪舜华说:“当然是所有的贱民。”
户部尚书张凤怕她闺阁妇女,不通俗务,赶紧出班解释: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主要分为奴婢、佃仆、娼妓、雇工四类,又不完全相同;刚才太后所指因政治问题被罚为贱籍的,大致有江苏丐户、浙江堕民、陕西乐户、广东疍户、九姓渔户等。
汪舜华听他介绍了,叹息一声:“这些人,都不容易吧。”
张凤到底有些怜悯:“他们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其中不少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着实可悯。”
于谦提出这个问题,不全是因为同情心,也确实有担心:毕竟废除贱民,关乎事大,至少也是几百万人,闹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汪舜华说不知道是假的,也知道王莽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的问题,但是现在,她确实需要树立人望,就算不能马上达成,也要把事情提出来,给民间希望。
希望,那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只要还有希望,大多数人就不会铤而走险。
她问:“大概总有多少人?”
张凤奏道:“臣只能估算,大概接近千万。第三类人不多,其他三类要多一些。不过佃仆和雇工都是自己有产业的,帮佣而已,只要给予平民待遇,问题应该不大;第一类人是世代为奴的,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卖身的,总应该在数百万。”
汪舜华有点意外:“怎么这么多人?去年报上来的总人丁是多少?”
张凤奏道:“去年底报的户口是1202288户,人丁83312128人,可这都是士农工商四民;隐藏在着下面的奴仆、佃户是没有报的。”
汪舜华当然知道隐瞒人口、土地兼并等问题,现在不是解决的时候,但是张凤已经开始吐槽了:“宗室和士绅不纳税,所以有小民贪图便宜,情愿投献土地,甘心做佃户。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在册的承税田880顷,去年不到230万。这些田地不是分封给了亲王,就是被一些刁滑之徒隐瞒;他们应纳的田税和人头税就摊在其他平民身上。——如果给与佃户平民待遇,只怕投献土地的风气还会更加盛行。”
汪舜华脱口而出:“居然如此严重!”
但她现在刚刚临朝,不能解决,只能说:“你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年财政困难,应该如何解决,不能总是寅吃卯粮,缝缝补补;另外,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必须刹住!该怎么办,你们去想办法。”
她沉吟了一下:“废除贱籍,兹事体大,必须审慎对待。我看还是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犯官家属后人,处境最是悲惨,但总量应该不是很多,首先赦免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佃仆和雇工只是与主人签了契约,本身有自己的家庭和产业,即便解除,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稍后就能赦免;只是奴婢数量庞大,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新的流民问题。所以,该怎么解决,你们去商量方案。这件事不必操之过急,慢慢研究就行。”
陈循等擦了把汗,赶紧答应了,他们就怕汪太后圣母心泛滥,要求马上废除贱籍,那真是只有买块豆腐撞死了。
第105章 功臣绍封
果然,太后的三道旨意发出来,不仅是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甚至整个北京城都轰动了,大家热切的议论着,有的说汪太后真的是菩萨心肠,有的担心建文帝的余孽会不会趁机作乱,各种议论,不一而足。
外头什么样的议论并不重要,汪舜华要料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绍封功臣,这件事当年景帝做过,自那以后,时不时就有功臣后人上书,认为自家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恳求皇帝降恩。
推恩功臣不仅是普通的授职,尤其是有世袭证的,要生生世世养下去,因此景帝高兴过后,就没有再干这种事。
汪舜华真的觉得,明朝尤其是太祖,对功臣,真不够厚道。
当然她不是圣母,也知道打压功臣、抑制豪强是历代皇帝的必修课;但是土木之变后,功臣集团遭受了灭顶之灾。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文官都要高过同级别武官一头,偏偏在恪守祖训的文官眼里,牝鸡司晨是国家大不幸,所以她必须要扶持可以和文官集团抗衡的力量。太监不是不行,但是还不够,至少不那么拿得出手。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遗臣以后,难免没有人翻旧账,搞反攻倒算,否定太宗靖难的合法性,继而质疑皇帝的合法性,至少给她扣个数典忘祖的名声。这时候表彰推恩跟随太祖太宗的功臣,既能显示自己的心胸宽广,壮大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同时更要彰显自己是太祖太宗正统后裔的身份。
因此就在商量赦免建文遗臣的同时,汪舜华也就提出绍封的事。命相关部门调查功臣子孙当袭未袭者,以副祖宗报功之意。
当然,还是要坚持原则:凡是太祖太宗做出的决策,都必须坚决维护;凡是太祖太宗的规定,都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
也就是说,太祖太宗已经定案的事,就不要拿出来说了。
政治家,必须讲政治。
维护太祖太宗的地位,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这种情况有吗?有,但是不多。
当年明太祖为消灭他认为对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了四大事件,被称为洪武四大案,其中习称胡蓝之狱的胡惟庸与蓝玉案件,是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发端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包括韩国公李善长等一公二十一侯受到株连,3万余人被杀,丞相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蓝玉案同样株连甚广,而且多是功臣宿将。仅列名太祖钦定《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尽管知道这些人大多是被冤枉的,至少罪不至此,但汪舜华还是没有下令平反昭雪。毕竟是太祖钦定的,不好掀翻;再说,说当年太祖搞错了,万一人家心怀怨怼,搞不好弄巧成拙。
洪武三年,太祖御制《功臣录》,确定公爵28位,侯爵31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其中公爵分为国公、郡公,侯爵有郡侯,伯爵有郡伯、县伯。由于很多人是在建国前牺牲,没能参加后面的统一战争,这一部分要降等袭爵,但给世券。
现在规定,郡公视同国公,子孙袭侯爵;郡侯视同侯爵,子孙袭伯爵;郡伯视同伯爵,袭一品都督;以下县子、县男分袭二品都督佥事、三品指挥使。
听着翰林院一一介绍爵位的传承,汪舜华很不是滋味:这一个个名字背后,就是一个个绝代名将,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尤其蓝玉,只要他在,哪怕建文帝脑残削藩,太宗皇帝也绝翻不了天——这位仁兄出名的是兔死狗烹的结局,但他本人真是绝代名将,继托塔天王之后数得着的全方位复合型战神。
但这就是政治。
总的来说,因为太祖当年手脚麻利,基本没给后人留下多少施恩的机会,只是封郑国公、蕲春侯、颍川侯、溧阳侯、广德侯、济阳侯、龙江侯、凤翔伯、航海伯、东丘伯、南阳伯、高阳伯等一公六侯五伯,都是世袭;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高级武官,这部分就不用世袭了。
太宗虽然脾气和他爹一样臭,但是对功臣还算厚道,没有大肆杀戮,淇国公丘福轻敌冒进,丧师十万,削除爵位,家属流放岭南,也确实是国法昭然;至于成阳侯张武等无子除爵,更非人力所能勉强。
只是担心给下面错误的暗示,破格对功臣进行绍封,主要是针对没有拿到世袭资格降授指挥使的,封伯爵,包括思恩侯房宽、新昌伯唐云、富昌伯房胜、广恩伯刘才、永新伯许诚、安阳侯郭义、会安伯金玉、安顺伯薛贵;比较特殊的是同安侯火真是蒙古人,投降明朝后,跟随太宗靖难,跟随丘福北征出塞,后兵败战死。爵位被除,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考虑到他跟随太宗靖难有功,而且是为国战死,命袭伯爵。
此外,太宗还追封了景城伯马荣、新泰伯张钦、莱阳伯周长、成武伯陈亨、平阴伯朱崇、保昌伯程宽,这几位子孙也是世袭指挥使,如今俱袭伯爵,但不给世券——一来国家财政困难,二来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想要封侯拜相,自己挣去,别只想着祖荫。
这部分加起来,该是十四伯。
可以想见,这样大规模的功臣绍封,群臣当然不愿意:一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二来人多了,自己的嗓门也就低了。
但是汪舜华坚持:“越是用人之际,越不能亏待功臣,否则,只会让壮士扼腕。再说,这还关乎太宗正统性的问题。”
吵了小半个月,把话说到这个地步,群臣这才答应了;汪舜华随即命吏部去寻访。
第106章 报纸改良
功臣后人还在寻访,别的事情也不能放下。
而在汪舜华心目中,目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办报纸!
搞宫斗要走群众路线,搞政治更要走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