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只是还是降旨,要求勋贵重臣、文武官员整饬作风,恪尽职守。
第101章 年号建极
办完这些事情,已经十月上旬。汪舜华的身子也差不多将养好,于谦等屡次进言:十一月初一就该颁布来年的大统历,新帝的年号应该定下来。
年号从汉武帝以来,就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与汉唐帝王频繁改元不同,历史上明清两朝除了复辟的明英宗,基本上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也就成为皇帝的代称。
自太祖开国以来,历代新君颁布继位诏书时,都会宣布明年改元的决定,包括冲龄继位的隐帝和仓促继位的世宗;历史上英宗复辟时,因为事发仓促,临时和群臣商量年号,颁布复位诏书的时候已经午后,还专门被史家记了一笔。但一个多月前,皇帝继承帝位时,虽然循例颁布了安民诏书,却没有宣布新年号,这让原本就惶惑不安的社会人心更添了一分忧虑忐忑。
实在是因为定不下来。
景帝虽然病重了有些日子,也没想过这么快就走,何况还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安排,自然没心情操心儿子的年号;景帝宾天之后,太子年纪太小,自然是没主意;而汪皇后刚刚分娩,本就身体虚弱,又因先帝去世悲痛欲绝,心力交瘁,因此即便于谦等人再三上疏,还是没能在皇帝正式继位之前定下新的年号。
当然,这是官方的说法。
如今,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汪舜华也就打点精神认真审阅。
礼部拟了一堆,排在第一的是“垂拱”,不用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汪舜华笑笑,扔到地上了。
垂拱而天下治,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那一定是在梦里。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想不付出代价就得到任何东西。
接下来,还有汪舜华熟悉的成化、弘治等年号,是真的好,但是皇帝太有名,汪舜华不敢用,怕自己精神错乱,那就再想;大同之类的太大了,自己手里肯定实现不了,那就别说,惹人笑话。
不过她嘴贱的问了句:“怎么没有天顺?”
于谦有点诧异的回话:“这个年号元朝用过,元朝第3代皇帝。他父亲泰定帝在上都病逝的时候,他只有九岁,宰相倒剌沙专权自用,迟迟不肯立他为皇帝;结果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迎立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即位,改元天历,倒剌沙这才拥立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接着爆发了两都之战。第二年,大都军队包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倒剌沙在一个月后被杀。他没有庙号和谥号,因此一般称为天顺帝,又称元少帝。所以天顺,真的不是一个吉祥的年号。”
此外,金朝末年红袄军首领杨安儿造反,建立政权,改元天顺。结果当年就被镇压下去,后被部下陷害,堕水而死。
汪舜华有点咂舌。
但还没容得及说话,于谦低着头,又说了一句:“景泰七年六月,钱塘县火居道士李珍自称唐太宗后代,煽动苗人造反,自立为帝,年号天顺;结果没多久就被都指挥湛清生擒,次月就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他抬起头:“这些胡酋小寇,怎能与圣主同号?”
汪舜华呆了呆,想了想,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那为什么明英宗复辟以后还用这么个年号?——所以这傻子就是来搞笑的吗?
商辂也认为:“天顺虽然不坏,但是作为年号,确实不吉利,尤其先帝年间,妖道造反就用过,传出去,会失笑于天下的。”
汪舜华扯了扯嘴角:“我也就这么一说。上次听南宫伺候的人回报,石亨等人挟持太上皇作乱的时候,不仅准备好了继位诏书,甚至连年号都准备好了,拟的就是这个天顺。”
于谦没有说话,陈循很是不忿:“这个石亨,真是辜负了世宗皇帝的信赖,居然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王文则冷笑了一声:“石亨等人都是莽夫,怎么会想得这么周全?这一定又是徐有贞的主意。不过拿着草寇用过的年号来用,徐有贞也未免太不学无术了!也难怪他不能成事。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的!”
汪舜华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好像记起来了,明朝确实年号取得很随意,有很多重复的年号,所以有人讥笑“宰相需用读书人”,却没想到左护法居然如此搞笑,反贼的年号也用;景帝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笑出声来,毕竟这反贼可是被他毫不费力的灭了。
当然,汪舜华不知道,明朝的年号真的很随意,不仅和前朝年号重,和前代反贼重,和边疆政权重,和前朝地名重,还和本朝反贼重,和本朝王爵重,和本朝侯爵重,和本朝地名重。比如大名鼎鼎的永乐,其实被用过好几次,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面前凉也用过,高句丽太远可能信息不通,但是南汉张遇贤和北宋方腊两个反贼都用过,尤其方腊,名气很不小;宣德,元朝有个宣德府,开国功臣金朝兴受封宣德侯;正德也很尴尬,大理、西夏都用过,唐岐王李业之子李珍密谋作乱时也用了这个年号,所以马文升主持吏部考选时故意那这句话嘲笑内阁首辅刘健;隆庆是个地名,就在宣府下面,因此就有公主、郡王拿来作封号;天启这个年号,北魏用了,南梁用了,南诏也用,偏偏李白还有诗“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难得太白兄真的有预言准确的一次,只可惜大明的阁臣们不能进行诗词检索,否则估计会让皇帝另外换一个。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年太祖父母长兄在半个月内相继病逝,他独自料理后事,几经周折,才找到地主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坟。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公元1322年,朱元璋12岁;而300年后的1222年,依旧是农历甲申年,明朝灭亡,刚好传承12代。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那一年是1221年,农历己巳年,因此又称己巳之变;崇祯二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最后退兵,这一年是1221年,农历己巳年,也称己巳之变,相隔刚好180年,都是京城被外族所围,唯一不同的是明朝再也没有于谦这样的擎天之柱来协助皇帝抵挡外族,当然即便有,崇祯也不是景帝,不可能倾心委托。
己巳之变后,鉴于北京地区有被攻击的危险,崇祯派人重修宛平城,加强北京周围的防御。他亲自给宛平城的两座城门命名,一座叫永昌门,另一座叫顺治门,充满对天下太平的渴望。然而3年后的1222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在紫禁城称帝,年号永昌;同一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当时的皇帝福临,年号顺治。
当年梁太祖朱温先后杀唐昭宗、唐哀帝父子,彻底取代了李唐王朝;300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明王朝覆灭。
可以说很魔幻了。
当然,这一切和汪舜华无关,眼前最重要的是年号。
不用内阁和礼部推荐的年号,不仅是其中有她熟悉的年号,更不是因为这些年号不好,而是因为她要彰显自己的存在。
就在先帝尸骨未寒、太子尚未登基,她也还躺在床上将养身体的时候,礼部不止一次的上书,要求皇后遵守守丧期间的饮食规矩;还是吴太后站出来说,皇后刚刚分娩,先帝有旨,事急从权,这才作罢。
然后是内阁和六部尚书侍郎联名辞职,虽然这是惯例;但在汪舜华看来,这是示威。
国丧期间,每天送进宫里的各种奏疏不断,其中固然有先帝新丧、主幼国疑的原因;但难道真的这些人没有一点私心,想借此施压,把她吓回宫里?
必须要昭示群臣,朝政大事的最终决定权,在她手里。
在先帝庙号上她失了先手,但在新帝年号的问题上,她必须一锤定音,哪怕是打破惯例,不在皇帝继位当天宣布。
年号,宣示着帝王的决心,昭示着帝国的方向。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总会有人着急的。
汪舜华本来想用“元”,开创新纪元之类的年号,但是开元、建元都有人用过了,来头还不小,“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盛世妇孺皆知;“建元”更有名,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这个真没办法再用,否则会闹笑话。
退而求其次,“永”,永和、永宁、永嘉、永康、永顺,都是好字词,但是好字词自然有人抢着用,这几个都做过了年号,而且不止一次。
汪舜华想到“仁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礼之用,和为贵。是人本理念的延伸,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
这样的好名字,文臣那里肯定不会反对,只是脑子里突然蹦出仁和可立克、优卡丹乃至妇炎洁的广告,算了。
一张又一张的纸撕了下去。
最终,汪舜华的思绪停留在故宫的两块牌匾上:皇建有极、建极绥猷,于是写下了两个字:建极。
建,建立、创设;极,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