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汪舜华成竹在胸:“太祖皇帝祖训:国家建储,礼从长嫡。懿文太子妃常氏有两个儿子,长子早丧,自当由次子上位;建文帝是庶出,根本没有争夺的资格。只是他包藏祸心,在黄子澄、方孝孺等辈拥戴下,骗取太祖皇帝信任,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胡濙曾经在建文帝手下办事,曾经追寻了他十八年,又当了三十二年的礼部尚书,熟悉典故,何况现在大局已定,再不满汪舜华,也不会支持建文帝,于是点头:“确有此事。常妃乃开平王常遇春之女,生长子雄英、三子允熥,因难产而死。建文帝为次子,出生时,其母吕氏乃是侧妃,当为庶出。”
汪舜华点头:“方孝孺等辈饱读诗书,居然连立嫡都不懂。他们若真是毫无私心,就应该拥戴嫡子,可是没有。不过因为嫡子上位,原就是天经地义,根本没必要感激他们;这才选择了建文帝,苦心孤诣为他谋划,助他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她冷笑了一声:“黄子澄等人机关算尽,却反算了自己的性命。建文的位置来得不正,自然要借助太祖之手铲除祸根;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功臣杀光了,能打仗的也就没了,等到太宗皇帝从北平起兵,他能用的人也就是李景隆了。”
众人低下了头。
朱允熥不为人所知——建文帝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皇位是骗来的,太宗皇帝打倒了建文,也不好意思说还有个比建文更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可是打的清君侧的旗号,要不你扶朱允熥上位?就像某经典反琼瑶小说说的,嫡子,说贵重也贵重,这时候当垃圾处理都嫌费事!
建文帝的上位史在网络上被八得干干净净,汪舜华初看时简直无法相信,说好的祖宗家法呢?嫡庶这么重大的问题居然被弄错,这绝对不是意外,是存心!
汪舜华有点咬牙切齿:“方孝孺和黄子澄真应该感谢太宗皇帝杀了他们,成全了他们节义的名声;否则,将来撰写史书,真应该把他们作为佞臣传的篇首!合谋废嫡立庶,离间天家骨肉,迂谈复古,误国误民!”
“什么士林领袖、读书种子,连秀才都考不中;也只有建文这个废物拿来当宝贝。可惜这一对活宝念了这么多年的仁义道德,不知道把书读到哪里去了,太祖崩逝不许诸王奔丧,尸骨未寒就杀人家儿子,不把人弄死不收手;太宗把护卫交还了,还把仅有的三个儿子送到南京表忠心,甚至装疯卖傻还不放过,非把人逼反!当时太宗身边也不过八百人,建文讨伐的军队从十几万到七十万,连给太祖修陵的兵士都拉上前线了,就这还输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来的不是太宗,真该自投长江以谢太祖,二世而亡啊!杨广好歹也干了十四年!”
众人真的不好说什么了。
不错,汪舜华就是要做好人。释放建文帝的家属,这是英宗为数不多值得点赞的政绩。反正这么些年,人都已经养废了,汪舜华自然不介意做个好人,毕竟她需要威望;但是释放建文帝的家属,必然牵涉到太宗皇帝,继而牵扯到他得位是否正当的问题。
所以汪舜华把这件事扯出来,就是要从根子上否定建文帝一系:说什么让皇帝,你让谁了?那是太宗皇帝抢的!你也别喊委屈,因为你的皇位是骗的!——刚继位屁股没坐热就忙着削藩,逼得叔叔全家自焚,太宗也是装疯才躲过一劫。又蠢又坏,该怪谁呢?
当然,在场的都不是傻子,太祖虽然疼儿孙,但不可能在关乎皇位继承的大问题上被个毛孩子耍的团团转。当时给他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次子秦王朱樉,这位兄弟望之不似人君;加上和懿文太子的父子深情,他选择了在孙子中寻找。
但即便是孙子,首选也不应该是建文帝,而是嫡子允熥。
说到底,还是他老人家的疑心病——懿文太子死的时候,允熥还小,但太祖已经老了。虽然常遇春也死得早,但他有儿子,而且相当能干。如果允熥上位,势必要依靠母族,历史上被外戚篡权的不是没有,一个王莽一个杨坚,名气都是大大的。
为了避免朱家天下变成常家天下,太祖选择了母家没有什么权势允炆;这位皇长孙也相当会来事,把自己打扮成孝子贤孙,顺理成章的夺得了太祖的宠爱。
只是千算万算,算漏了这个朱允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不要紧,他只要听诸葛亮的话就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家底可是丰厚得很。只要建文不作妖也能得个仁宗之类的庙号。可这孙子不甘心当孙子,他要证明自己比爷爷厉害,可以把叔叔们一个个吊起来打,找的帮手却是方孝孺之类的迂腐书生,杀人不成被反杀,没什么可埋怨的。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却也暗自警醒:行稳致远,一定要以建文帝为鉴,不能操之过急!
陈懋事先得了吩咐,已经查证清楚,毕竟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什么费力的事,当时奏告:“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都是马皇后所生,长子文奎,被立为太子,后与建文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次子文圭,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
当然,懿文太子还有四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嫡长子虞怀王雄英,嫡三子吴王允熥、四子衡王允熞在靖难之役后一起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双双暴卒;其中允熥留下了遗腹子文坤;五子徐王允熙,改封瓯宁王,奉懿文太子祀,不久,因住所失火被烧死。
此外,他还有三个女儿,不过早已归西,不提。
因此,懿文太子的血脉,如今只有建庶人文圭、吴庶人文坍,两家老小加起来,有十八口人。
果然,都这样了,群臣也就赞成释放建庶人和吴庶人,安置凤阳。文圭、文坍封辅国将军,赏赐府第,并各给银百两,于百姓之家择配;亲戚允许往来,但闲杂人等,以及宗室朝臣不许来往;如果需要衣服饮食之类的日用品,允许到街市交易买卖。
第104章 开门三事(下)
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赦免建文帝的遗臣。这是历史上英宗没有提到的。
建文四年,燕师渡江攻破京师,黄子澄、方孝孺、齐泰、铁铉等建文帝死党先后被擒杀,株连宗族;历史上唯一一位六元黄观,见大势己去,投江自尽,妻女投江而死,抹去功名,九族受诛,亲朋监禁。
这些事情,大家多少知道,此刻都低了头,不说话。
靖难之役是明朝无法抹去的一笔,也是所有士人心目中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虽然嘴上说着太宗英明、奉天靖难,但并不意味着真的认同这种做法,尤其对旧臣的处理,不能不说确实凌厉了。
每个皇帝都不希望臣下造反,而是希望臣子能誓死效忠自己。所以太宗一死,亲身参加过靖难的儿子仁宗就赦免了部分建文旧臣家眷,但仅仅是特别有名的;靖难的彻底平反,要等到万历年间;但他们的后人能够脱离苦海,还要等到雍正时期。
只是王文还是不放心:“这要是都放出来,万一他们聚众作乱,如何是好?”
汪舜华摇头,那些遗老遗少当了这么多年贱民,家学渊源什么的也没了,兴不起风浪了;但是这话不能说,于是说:“朝廷如果连这几个遗老遗少都收服不了,又谈何强国富民、报仇雪耻?更何况,天下人都是皇帝子民,都应该给他们一条出路。虽然建文帝的皇位是窃取来的,但是身为人臣,为主尽忠,却没有错。国家有难,朝臣挺身而出,却让他们的后人永远沉沦;反倒是坐观成败、阵前倒戈的平安无事,甚至富贵荣华——忠臣孝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否则,谁还敢为朝廷尽忠?听说建文遗臣有很多女眷沦落风尘,为庸夫欺凌。儿女犯了错,父母可以打骂责罚,甚至可以大义灭亲,但不应该这样凌辱他们。朝廷要以仁义治国,而贱民的存在,却与仁义的初衷背道而驰;朝廷要教化万民,当以礼义廉耻为先,这等有伤风化之事,理当革除。”
她语气恳切:“对自己喜欢的人施恩,不叫仁慈,叫偏私;只有对所有人都施恩,哪怕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也能公正处理,才叫仁慈。”
贱籍这玩意还是看清穿的时候才知道居然是雍正废除的——腰斩也是他废除的,加上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对他的好感上升一百倍,心说文人就是贱骨头,雍正让你们纳税,就骂人家杀父弑母抢皇位,杀兄弟杀儿子杀功臣,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乾隆砍你们脑袋,就成风流天子了。呸。雍正比他儿子强一百倍好吗?尤其是审美。
并不是汪舜华圣母,只是连被骂做鞑子暴君的雍正都能做到,她又怎能无动于衷?
况且她违背祖制临朝称制,正要施恩于天下,才能安抚内外人心;趁她现在名声尚可,赶紧树立好自己的人望;当朝野上下都传颂她的贤德时,再想泼污水就不那么容易了。
众人能听出汪太后语气中蕴含的定力,于是纷纷下跪:“太后仁慈。”
只是于谦问道:“不知太后准备赦免哪一类的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