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到了科举之弊,有人想到了当年求学的不易,还有那些心里有鬼的,仿佛被打了一巴掌,脸上火辣辣的疼。
苏相执起酒盏,隔空敬向秦盈盈。
秦盈盈没推辞,满饮一杯。
赵轩在桌下握住她的手,眸中溢满深情,“多谢。”
他知道,秦盈盈演这个节目是为了他。
这段日子,他和太皇太后的对峙不光是选后,还有明年的恩科。
原本赵轩已经放出话,明年三月开恩科。太皇太后回宫后却压着诏令不肯下发,连日来赵轩没少为这事操心。
如今秦盈盈当着众臣的面表演了这段小品,嬉笑中暗含警示——门阀世家的时代已然过去,有真才实学的人理应获得机会。
在座的大臣多是进士出身,没人比他们更了解加开恩科对于学子们的意义。就连高氏一派的官员都动摇了。
苏相方才当众敬秦盈盈酒,无疑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一表态,至少中书省这一关算是过了。
赵轩心内畅快,不由多饮了两杯。
三更鼓响,赵轩下了船,登上宣德门。
汴京百姓齐聚门前,听官家训话。
赵轩颁下两道诏令——
其一,明年三月开恩科,各地赶考的举子可在官驿乘坐马车,住宿、吃食一律免费。
就算不能考上,也会择其优者入太学。
就算入不了太学,也会发放回家的路费,下次再考。
一时间,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在场举子纷纷红了眼圈,直呼得遇明主,三生有幸。
赵轩觉得,三生有幸的是自己。
有众臣辅佐,有爱人相伴,有这么多心存报国之志的年轻人,何愁国之不兴?
第二道诏令是一早就写好的,借许湖的口昭告天下——
“卿等上表,请建中宫,朕以为,凤阁秦氏,柔明懿淑,肃雍德茂,与朕同心,可配中宫之位,可当皇后之尊。特命六部六局备举典册,以正位号……”
此诏一出,众臣皆是一愣。
这个诏令没有经过中书省,更没有经过翰林司,是赵轩亲自拟写,当着全汴京的百姓念了出来。
这不合规矩。
就在众臣犹疑之时,苏相执手,扬声道:“臣,谨遵圣谕。”
宰相都认了,谁还敢反对?
秦盈盈呆呆地看向赵轩,“这是什么意思?”
赵轩勾唇,“封你为后,求你嫁给我,许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意思。”
秦盈盈傻掉了。
从前皇后皇后的说着,总有几分玩笑的意思,如今当真来了,竟觉得有些不真实。
“可乐意?”赵轩目光灼灼。
“乐意!”秦盈盈重重点头。
赵轩笑意加深,三生有幸,得遇佳人。
下了宣德门,赵轩和秦盈盈回到船上。
汴河中除了皇家的游船,还有百姓的船,以及教坊的花船。
小娘子们倚着栏杆,朝龙船上扔绢花,“给皇后娘娘添妆的,皇后娘北北娘别嫌弃。”
这是她们表达喜爱与尊敬的方式。
秦盈盈接了花,笑着回应:“不能白要你们的花,不如我给你们唱首歌吧!”
小娘子们纷纷拍手。
秦盈盈清了清嗓子,唱了首汴京小调——
夷门江柳,帝王州。
宣德门下,汴京城。
龙津桥,朱雀门,一条御街到家门。
四水贯都,有美景。
繁台春色,铁塔云。
隋堤烟柳,相国钟,一敲至天明。
……
凡是生在汴京城的小娘子都是听着这个调子长大的,不由轻轻地跟着和了起来。
一时间,汴河两岸,皆是娘子们柔美的歌声。
赵轩坐在船头,慢悠悠喝着酒。
今夜无月,却有满天繁星。点点星光一半映在汴河上,一半落入小娘子眼底。
赵轩瞧不见别人,眼中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得此佳人,三生有幸。
作者有话要说: 1.上一章有三千多字是新加的,没有看过的宝宝可以再去瞅瞅~
2.汴京小调是作者菌编的……参考的是北宋开封的布局。
3.这段时间要上一个网课,所以更得少,尽量下周恢复双更~~
鞠躬!
第79章 4.1
这个春天过得平静又忙碌。
说它平静, 是因为太皇太后一直病着, 高氏一族异常安静, 无论是立后还是开恩科都没人跳出来阻止。
忙也是真忙, 从中书省到礼部,既要为帝后大婚做准备,又要忙于即将到来的院试。
原本还有一件大事——赵轩的生辰, 俗称“万寿节”。
当礼部在朝中提起时, 赵轩果断地拒了, 决定今年不过万寿节,把省下来的钱给填补给各地考生,让他们一路上能吃得好、住得好一些。
圣旨发下去,民间自是赞颂不断。
此次加开恩科, 可谓举国欢庆。
要知道, 每一次科考的机会对学子们来说都弥足珍贵,不仅仅是三年、两年的问题, 因为一旦遇到国家大事, 许多学子可能耽搁十几年都找不到出路。
为了照顾远一些的举子, 恩科定在了三月初。
原本天气已经暖和了, 谁知突然下了一场冻雨, 一下子冷了许多。
后日便要开考,雨却没有停下的迹象。
赵轩负手而立,看着院中的红杏,眉心微蹙。
秦盈盈叹了口气:“花都冻蔫了,不知道考生们能不能熬得住。”
前两天, 她好奇地跑到京兆衙门瞅了瞅,发现考舍又小又小简陋,连个门帘都没有。若是往常时候还好,如今冻雨一下,考生们不知道得病倒多少。
赵轩沉声道:“原想给他们一个机会,如今看来,只怕反倒耽误了。”
“不会的,”秦盈盈安慰他,“上次太皇太后压着没考,这次加开恩科,不知道多少人暗中努力,一定会好好答的。”
赵轩摇摇头,“这样的天气,原本有七分才能,恐怕只能发挥三五分了……仁宗朝时,数千落弟举子滞留京中,或因贫困无力还乡,或因落魄投河自尽,十年寒窗,数载奔波,毁于一张考卷。”
秦盈盈心头一惊,这是她不曾经历过的,甚至想都不敢想。在她生活的时代,即使有贫困的学生,也不至于此。
每年高考之后,各大门户网站都会转发一个通知,上面写着教育部的求助渠道,国家尽可能地告诉每一位考生,不要因为贫穷放弃读书的机会。
“你先前说落弟的考生会发放路费,让他们顺利返乡,就算不愿意走的也可以安置到善堂、幼儿园或寺院中,现在还算数吗?”
“自然算数。”赵轩并非说说而已,这笔钱就算户部不肯出,他也会从私库中出。
“那就贴出去,贴到宣德门,贴到京兆衙门,还要让城防营去每间驿馆、邸店通知,让所有考生都知道,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
赵轩眸光一闪,当即吩咐:“照此去做。”
高世则点头,“臣亲自去。”
离开之前,他执起手,向秦盈盈行了一礼。这一礼,是替所有考生行的。
“还有吗?”赵轩问。
“还有一个法子,可以让考生们免于寒冷,正常发挥。但是……”秦盈盈有些迟疑,“可能会耽误一些工夫,还会兴师动众。”
“你说,我让人去办。”赵轩果断道。
秦盈盈失笑,“我还没说是什么,你怎么知道能不能行?”
赵轩看着她,温声说:“你何时让我失望过?”
秦盈盈弯起眼睛,“那我就努力些,这次也不让你失望。”
三月初五,礼部试。
清晨,微雨寒凉,考生们在京兆衙门前排成长长的两队,依次验明身份,进入考舍。
为了避免夹带,众人皆穿着单衣,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偏偏连口热汤都不敢喝,因为出恭不方便。
这么忍饥挨冻,需得足足熬上三天,就像赵轩说的,就算原本有七分才能,也只能发挥出三五分而已。
等到所有考生悉数落座,钟声敲响,本该由主考官宣读试题。就在这时,一名穿着深绯色亲卫服的将官大步走入考舍,在主考官耳边说了什么。
主考官顿了一下,继而将试题放下。
紧接着,京兆府大开口门,三千亲卫一人抬着一个大肚炉子一个挨一个地放到考生们面前。
主考官站在二楼的监考台上,扬声说道:“这是官家赐下的取暖炉,外面的铁皮是由亲卫营的兵士们熔了身上的甲衣铸成,皇恩浩荡,尔等务必珍之重之。”
此话一出,考生们纷纷怔住。
他们愣愣地看向面前的大肚炉子,青黑色的铁皮,内里抹着一层泥胎,上面一个圆形的孔洞,旁边开着一个小烟囱。
此时,兵士们正往炉子里放煤炭,乌黑的石炭敲成鸡蛋大的小块,点燃之后,整间考舍都暖了起来。
考生们注意到亲卫军的衣裳,原本亮闪闪的甲衣不见了,如今只有一身深绯色的常服。
主考官说得不假,即使官家也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用这么多生铁,这三千块铁皮,熔的是亲卫军的甲衣。
当真是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