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皇太子日常[历史] (七年玉)


  他除了投稿诗词,还投话本。他写的话本很是风流,很受欢迎,卖的很不错。
  柳永每个月靠稿费都能在群芳阁里好好地风流快活。不过,他出手阔绰,每个月的稿费不到月底就用完了。即使他没钱,群芳阁的姑娘们也不会赶他走。
  他很会写男女之间的情爱诗词,群芳阁的姑娘们就喜欢这样的诗词。每次他写好诗词,就会被群芳阁的姑娘们传唱。
  赵旸准备叫住柳永,结果柳永急急忙忙地从他面前离开。
  其他人看到柳永这副猴急的模样,就知道他是急着回群芳阁,然后和群芳阁的姑娘们风流快活。
  赵旸问掌柜的,柳永投了什么稿子。
  掌柜的把柳永刚刚送来的书稿递给赵旸过目。赵旸看了一眼,发现柳永竟然写的是情爱话本,而且写的……怎么说呢,又含蓄又露|骨。
  曹许跟着看了两眼,就觉得这书稿不是什么正经的书稿,立马从赵旸手中抽出书稿,然后递还给掌柜的。
  “三哥儿,你不能看这种书。”
  “没想到柳七还会写情爱话本啊。”
  “三哥儿,柳七写的情爱话本很受欢迎,一直卖的很好。”掌柜的说道,“柳七这个人虽然荒唐风流了些,但是才华还是有的。”
  “竟然有人买他写的话本看?”曹许惊了。
  “阿许,别看有些人表面上非常正经严肃,但是私底下就喜欢看这种不入流的话本。”赵旸抬手重重地拍了下曹许的肩膀,别有意味地说道,“你要知道这世上道貌岸然的人很多。那些看不起柳七的文人学子,不知道私底下有多少人喜欢看柳七写的情爱话本。”
  曹许撇撇嘴,满脸嫌弃地说道:“果然虚伪。”说完,他忙问道,“三哥儿,你真的要去找他啊?”
  掌柜的听到这话,讶异地问道:“三哥儿,您要找柳七?”
  赵旸轻点了下头:“对。”
  “早知道您要找他,小人刚刚就留住他。”
  “无妨,我待会去群芳阁找他。”
  掌柜的被吓到了:“三哥儿,万万不可啊,你现在去找柳七,他也没空见你啊。”
  “为何?”
  这个问题把掌柜的问住了,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斟酌了下用词说:“柳七拿到稿费,就会回群芳阁风流快活,您现在去找他,他肯定不会见您。”
  赵旸瞬间明白掌柜的意思,然后有些囧了。
  “行吧,那他下个月投稿的时候,你把他留住。”
  “是。”
  曹许见赵旸不去群芳阁,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掌柜的向赵旸汇报这几日收到的消息。不过,都是些小事,不是什么大事。
  “三哥儿,汴京城里没有什么大事,但是江南那边有事。”
  “江南有事,有什么事情?”
  “自今年年初到现在,江南那边只是下了几场雨。”掌柜的神色凝重地说道,“现在这个季节,江南那边应该是阴雨绵绵,可是江南那边却没怎么下雨,您说怪不怪?”
  “没下雨?”就像掌柜的说的那样,三四月份正是江南下雨的季节。有时候一下就是好几天,甚至一个月也不奇怪。
  “没怎么下,江南那边因为没下雨,至今为止还没有春耕插秧。”掌柜的一脸忧色,“三哥儿,江南那边如果再不下雨,怕是要……”【干旱】两个字,他没敢说。
  “如果江南那边一直不下雨,很有可能会干旱。”赵旸把掌柜的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江南要是干旱,那就糟糕了。”江南是鱼米之乡,大宋的一半粮食都是来自江南。如果今年江南干旱,那就有可能出现饥荒。
  “三哥儿,江南那边的老百姓都慌了,但是官府却并没去上报。”掌柜的继续说道,“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干旱了,还有可能会引发蝗灾。”
  “你让江南那边的记者盯紧点,让他们每隔几天就汇报消息。”太阳书局的记者,不仅遍布在汴京城里的各个角落,也分布到外地了。“这件事情,我会跟爹爹说,让爹爹吩咐江南那边官员做好防干旱的准备。”
  掌柜的叹道:“希望我们是白担心了。”
  “你让他们统计下整个汴京城有多少只鸡鸭鹅。”赵旸担心江南那边因为干旱,又引发蝗灾,得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他想到了上辈子看到的一个新闻,隔壁国家闹蝗灾,闹得非常严重,华夏送了十万只鸡鸭去了隔壁国家,完美地解决了隔壁国家的蝗灾,也防止了隔壁国家的蝗灾蔓延到华夏。“让江南那边的记者也统计江南的鸡鸭鹅。”
  曹许疑惑地问道:“三哥儿,你统计鸡鸭鹅做什么?”
  “用来对付蝗灾。”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发生了蝗灾,赵旸准备送几万只或者十万只鸡鸭鹅过去。


第54章
  汴京城外的田间, 宋仁宗和曹皇后带着满朝的大臣们,还有太学的学子们插秧。
  宋仁宗和曹皇后插秧的动作非常熟练,并且非常标准, 毕竟他们每年春耕都会来下田插秧。
  见有些大臣插秧插的不好, 宋仁宗和曹皇后会毫不客气地把他们训斥一顿,让他们好好地插。
  插秧插的好不好关乎着收成, 一点都不能马虎。
  太学的学子们有不少是不屑做农事, 觉得他们是读书人,怎么能下田插秧, 但是当他们见到高高在上的官家和皇后娘娘穿着麻布衣服,弓|着|腰认认真真地插秧,他们心里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从来没有在家下过田插过秧, 也没有种过菜。但是, 自从上了太学, 他们就开始学习种地种菜。
  在太学里种地种菜的时候, 他们发现平时经常吃的菜种起来居然这么辛苦。不仅如此, 还非常不简单。
  虽然《悯农》里说粒粒皆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体验过,并不知道到底有多辛苦, 但是自从种地种菜后, 他们终于体会到。
  原本以为种地种菜已经很辛苦了, 没想到下田插秧更辛苦。
  苏轼和苏辙俩,一边非常认真地插秧, 一边小声地讨论着:“哥, 我现在终于体会到《悯农》里的辛苦了。”
  “这才只是辛苦中的一小部分。”弓|着腰弓了一会儿, 苏轼有些受不了了, 站起身捶了捶自己的腰, “等插好秧苗,农民们还要除草、除虫。还要灌水,不能让秧苗被干死。等稻穗成熟,还要割稻子。等割好,还要打稻子,非常的辛苦。”
  苏辙感叹道:“农民真的太辛苦了。”
  “是啊,太辛苦了。”苏轼感叹道,“我现在终于明白太子殿下为什么要我们种地,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太子殿下才六岁怎么这么了解农民的不易?”苏辙压低声音问道,“怎么太子殿下没来春耕?”
  “听说太子殿下在东宫里种了一块地,种了不少菜。”苏轼也是听同窗说的,“太子殿下身份高贵,却身体力行地种地,为了就是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了解农民的不易,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
  “哥,我以前觉得读书考科举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做官,并没有把造福百姓放在首位。”说到这里,苏辙很是羞愧,“可如今,我认为我们读书参加科举,应该是为了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苏轼听到弟弟这番话,神色非常欣慰:“阿辙,你能这么想太好了。”说完,他悄悄地叹了口气,“我以前的想法和你一样,但是上了太学后,我也觉得我们读书就应该是为了百姓。”
  “哥,我们以后要更好的读书,更好地了解民生,这样以后考中了,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
  苏轼用力地点了下头:“你说的没错。”
  “哥,你说太子殿下为什么没来?”苏辙对太子殿下非常好奇,很想见一见聪慧的太子殿下。
  苏轼想了想说:“应该是太子殿下太小了,所以官家和皇后娘娘没有带来吧。”
  “真是可惜,没有见到太子殿下。”苏辙感慨道,“太子殿下才六岁就深知百姓的不易,让我们这些学子学习了解民生。太子殿下小小年纪就心怀百姓,而我们……跟太子殿下相比,我们真的太惭愧了。”
  “我们现在还来得及。”苏轼笑道,“我们将来会有一个心怀百姓,关心百姓的官家,这是我们的福气。”
  苏辙点点头说:“哥,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读书。”
  “嗯。”
  “哥,我们来汴京读太学是对的!”苏辙非常庆幸他们当初决定来汴京考太学。
  “多亏了福慧一直劝我们考太学。”
  “哥,福慧是曹家的孩子,他怎么没来啊。”
  “福慧太小了。”
  “说起来,福慧跟太子殿下一样大,他们又是表兄弟,福慧一定见过太子殿下。”苏辙说到这里,一双眼顿时变得晶亮。
  “自然见过,说不定福慧还是太子殿下的伴读。”苏轼言道,“不过,福慧没有告知我们他的身份,我们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吧。”
  “哥,福慧为什么向我们隐瞒他的身份啊?”
  “怕我们得知他的身份,就会跟他疏远吧。”苏轼又站直身子,伸手捶了捶自己的腰。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