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旸听了后,觉得非常羞耻,一张小脸更红了。
“旸旸,你好了不起啊。”
赵旸:“……”他就做了个犁具,真的不用如此夸他,哪怕他脸皮厚,被这么夸也会不好意思的。
曹皇后见儿子害羞了,让苗昭容她们不要再说了。
“用膳吧。”
苗昭容见赵旸不好意思了,在心里笑道,没想到太子殿下这么害羞。
“好,用膳。”
用完午膳,赵旸就被叫去福宁宫了。
宋仁宗递给赵旸一张纸,“看看。”
“什么?”赵旸怀着疑惑,从宋仁宗手中接过纸,低头一看是几首诗。他仔细地看了看,发现这几首诗词都在夸他弄出来的新犁具。“爹爹,这……”
“猜猜这几首诗词是谁写的?”
赵旸仔细地看了看,发现这几首诗词的风格很熟悉,尤其是第一首诗。
他整个人惊呆了:“欧阳修写的?”
赵旸对欧阳修的诗词风格非常熟悉,词风婉转又婉丽。第一首词,一看就是欧阳修写的。
“对,欧阳修写的,你觉得他写的怎么样?”
“呃……写的非常好。”赵旸非常客观的评价完后,一脸惊愕地问道,“先生为什么要写词夸我啊?”
“你应该夸啊。”见儿子被夸奖,宋仁宗心里得意极了。“看看还有谁写了。”
赵旸又仔细地看了看,发现晏殊也写了,还有文彦博和庞籍他们也写了。
从小就熟读晏殊他们的诗词和文章,赵旸对他们几人的诗词或者文章风格是比较了解的。
“爹爹,该不会是你下旨让他们写诗词夸我吧?”以他爹爹的性子,真的能做出这种羞耻的事情来。
被儿子怀疑又嫌弃的宋仁宗,抬手轻敲了下赵旸的小脑袋,好气地说道:“你爹爹我是这样的人么,是他们自己写的。”
赵旸囧了:“……”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欧阳修他们这样的大诗词家特意写一首诗词夸他,这让他觉得非常荣幸,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
“你造福了老百姓,所以他们要夸你。”宋仁宗笑道,“大臣们都在夸你。”这几日,宋仁宗的心情非常好,因为大臣们一直在夸赵旸。
“爹爹,你特意叫我过来就是为了让我看先生他们写夸我的诗词啊?”
“对啊,高不高兴?”
“高兴是高兴,但是挺难为情的。”赵旸抠了抠脸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先生他们没必要这样夸我。”
宋仁宗瞧着儿子羞赧了,就没有再说“太子犁”这件事情,转移话题说起江南那边的事情。
“江南那边如果再不下雨,情况很不乐观。”
提到江南那边的事情,赵旸的神色一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爹爹,那要怎么办?”
“朕已经下旨让江南那边引用河流水的灌溉稻田。”
“引用河流的水会不会危险?”赵旸担心引用河流的水,会出现河流决堤的情况,到时候就糟糕了。
“开一个小口子是不会有危险的。”宋仁宗紧皱着眉头说,“如果不引用河流的水,江南那边就没法春耕了。”
“爹爹,你还是下旨让江南那边多挖一些水库吧,这样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直接放水库的水灌溉农田。”
宋仁宗点点头说:“江南那边是要挖一些水库。”宋仁宗被赵旸带的也说“水库”。
“爹爹,如果江南那边真的干旱了,粮仓里的粮食够江南那边吃吗?”
“这几年,江南那边的粮食的收成不错,粮仓里的粮应该够。”宋仁宗说着,面露担忧,“现在我担忧江南那边会出现蝗灾。”
“爹爹,应对蝗灾,我有一个主意。”
“什么主意?”
“让鸡鸭鹅吃蝗虫……”赵旸详细地跟宋仁宗讲解了下怎么用鸡鸭鹅应对蝗灾。
宋仁宗听的一愣一愣的:“旸旸,你这个办法可行吗?”
“可行啊,但是要在蝗虫不是很多的时候才有用,蝗虫要是多了就没什么用了。”要在蝗灾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有用,等蝗灾大规模地袭来,那个时候的蝗虫有毒,鸡鸭鹅是不吃的。“等到江南那边发现蝗虫,就派上鸡鸭鹅。”
“好,朕让江南那边注意些。”宋仁宗想了想说,“旸旸,过段时日,你跟爹爹一起去相国寺为江南祈福。”江南那边已经出现干旱的苗头,宋仁宗想着去相国寺焚香祈福,为江南求雨。
“好啊。”赵旸答应的非常爽快,“什么时候去?”
“朕让司天监选个吉日,我们再去相国寺祈福,祈福七七四十九天。”
“四十九天?”赵旸一脸讶异,“要祈福这么久吗?”他以为去相国寺烧个香就行了,没想到要在相国寺焚香祈福四十九天。
“四十九天并不久,不想跟爹爹去吗?”
“爹爹,我跟你去。”在相国寺待四十九天,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宋仁宗把儿子抱进怀里,摸了摸儿子的小脸,满脸宠溺地说道:“不愧是爹爹的好儿子。”
“爹爹,要祈福就尽早。”
宋仁宗把张茂实叫了进来,让他把司天监的人叫来。
没一会儿,司天监的人就过来了。
“官家,五天后就是一个大吉日,宜祭拜祈福。”
“好,五天后我们去相国寺祈福。”
宋仁宗立马下达了五日后,他要带太子殿下一起前往相国寺为江南祈福一事的旨意。
大臣们得知宋仁宗他们父子俩要去相国寺为江南祈福,自然是十分支持,并且要求一起去相国寺祈福。
第55章
在去相国寺祈福之前, 赵旸打算去一趟太学看望下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他这次去相国寺祈福一去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待苏轼和苏辙他们兄弟休沐,他就没法陪他们游玩汴京。
此时, 赵旸和曹许他们正在前往太学的牛车上。
在赵旸的旁边, 摆放着三个大食盒,里面装满了各种好吃的。
前段时日, 苏洵离开了汴京,回眉州接他妻子。他走后,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就搬去太学里住。
太学里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子,他们就住在太学里的学寝里。太学里的学寝有很多,而且都是独门独院的。
每个学寝里有两个房间, 两个学子一间。每个房间非常大,书房和卧室连在一起的房间。
苏轼和苏辙因为比较晚住进太学的学寝里, 他们住的小院子只有他们两个人, 他们俩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
他们兄弟俩第一次住校, 有些不习惯, 但是好在他们相互陪伴。
此刻,他们兄弟俩和其他学子正在上课。
赵旸带着曹许他们来到太学。
太学的大门口有守卫守着, 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不过,赵旸他们不是一般人, 以曹家人的身份进去了。
赵旸和曹许他们就跟进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一样, 边走边四处好奇张望着。
太学里的环境非常清幽, 种了很多树和竹子,还种了很多花草。
现在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太学里的花花草草都开了, 十分漂亮。
两旁是学堂, 学堂里传来一阵阵读书声。
曹许的语气里充满失望:“很普通啊。”他看了一圈, 发现太学并没有特殊之处。
“的确普通。”赵旸收回好奇的目光,“不过环境倒是不错。”这么清幽的环境,适合静i下心来读书。
“三哥儿,苏轼他们在哪个学堂啊?”这么多学堂,苏轼他们在哪个学堂啊。
“阿轼他们还在上课,我们过会儿再找他们。”赵旸双手背在背后,“我们先好好地逛一逛太学。”
“好吧。”
赵旸和曹许他们随便走走,随便看看。走着走着就看到一片菜地,菜地里种了不少菜。
走近一看,发现每块菜地都有小栅栏围着,上面还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甲子”、“乙丑”、“丙寅”等字样。
甲、乙、丙……应该是班级的名字。
子、丑、寅……应该是年纪的名字。
“这菜没有我们种的好。”曹许很是嫌弃地把学子们种的菜给点评了,比如说甲子班种的菜太小了,乙丑班的菜种的稀稀拉拉,丙寅班种的菜蔫蔫的……“看来,太学的学子种菜不行啊。”
“打理的还行,最起码整齐干净。”赵旸说完,微微扬起下巴,一脸得意地说道,“当然还是我们种的菜最好。”
曹许非常自得地说道:“那是。”
“走,继续逛。”
走了一会儿,又看到了一大块菜地。
这块菜地种的要比之前那块菜地种的好,菜长的很好。
“三哥儿,前面那块地种的是什么啊,麦子吗?”
赵旸走了过去,仔细地看了看:“是麦子。”四月份,除了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麦子。“这麦苗长的不错。”
“没想到太学里还种了麦子啊。”
“麦子种在地里就好,不像稻子非要种在水田里。”赵旸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太学贯彻的不错。”
“三哥儿,什么贯彻的不错?”
“让学子们种地。”赵旸笑道,“没有敷衍了事,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