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你们慢慢来。”赵旸早就猜到木仓不好做,“黑火呢,我让你们改了比例,做的怎么样了?”
“按照殿下您说的那样一步步增加比例,威力果然变大了。”
赵旸满意地点了下头:“那就好。”
“还是殿下英明。”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加大比例,还是太子殿下聪明。”不过,并没有达到您想要的炸毁一座大山的效果。”
“要想炸毁一座大山,怕是要提纯。”不过,大宋目前的硫磺、硝石、木炭应该提纯不到后世的效果。
“提纯?”
“就是提精,越精越好。你们可以试试把硫磺、硝石、木炭提纯一下,届时再试试黑火的威力。”
皇城司的工匠明白赵旸的意思:“是,殿下。”
“不过,制作黑火很是危险,你们千万要小心。”赵旸叮嘱道,“不要为了黑火,失去性命。”
听到赵旸这么说,皇城司的工匠先是微微怔了怔,随后心底涌起一股酸胀发涩的情绪。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双眼有些泛红。
“是,殿下,小人们一定会注意的。”
赵旸微微颔首:“记住,你们的安全最重要。”
“是。”皇城司的工匠没想到太子殿下会这么在意他们这些人的安危。
赵旸又嘱咐了一些事情,这才让皇城司的工匠退了下去。
“走,我们再去犁地。”
“殿下,去哪犁啊?”
“去桃林,那里有很多空地。”
“那走吧。”
赵旸让元松他们拿着犁具,他牵着大黑,带着曹许前往桃林。
这段时日,汴京城一直没有下雨,桃林下的土地非常硬。挖的话,都不太好挖,更别说犁。
大黑要比之前在东宫用力了些,不是很难地铲起了土。
赵旸对这个效果非常满意,拉着大黑又犁了一会儿。
犁了一会儿,赵旸和曹许都累了,两人毫无形象地坐在地上,看着被犁出来的地,两人笑的非常开心。
“这么硬的土都能犁出来,殿下你弄的这个犁具太厉害了。”他们在犁地之前,还特意挖了挖,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挖起一小块土。可是,殿下弄出来的犁地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就能把土铲起来。
“还不错。”犁刀很锋利,而且三把犁刀还有固定作用,这样人扶着的时候就不用太费力。以前的犁具,人要用力的扶着,不然犁具就容易倒下。“可惜,有点晚了。”
“殿下,什么晚了?”
“如果在春耕前把新的犁具弄出来,农民们耕地就会省事很多,而且也会比以前耕的好。”现在农民们已经插秧了,暂时不用犁地。“地耕的好,今年粮食的收成就会好一些。”
“这倒是哦,不过殿下,九、十月份的时候不是还要种麦子么,到时候不是还要犁地么,你弄出来的新犁具就能派上用场了。”
“也是。”赵旸站起身,拍了拍屁股,“走了,回去了。”
“殿下,我们下午做什么?”
“下午去教阅房练箭。”
“不出宫吗?”
“出宫也没什么好玩,还不如练箭。”赵旸忽然想到一件事情,眼前一亮地说道,“趁大臣们不在,让褚越他们练习弓奴。”
“我也要练弓奴。”
他们练习弓奴,只能趁大臣们不在偷偷练习,还真是卑微啊。
这两日,赵旸他们上午在东宫里温习功课,下午去教阅房和褚越他们一起练习弓奴。
两日后的下午,宋仁宗和曹皇后他们回到了宫中。
等宋仁宗一回宫,赵旸先把江南那边没有下雨的情况跟他说了。
宋仁宗得知江南那边有可能会干旱,心中自然十分担忧,连忙下旨让皇城司的人去江南查看。
说完江南那边的事情,赵旸就把他弄出来的新犁具拿给宋仁宗看。
宋仁宗不顾这三天插秧的劳累,亲自试了试赵旸新弄出来的犁具。见新犁具不仅好用,还非常稳,心中十分激动欢喜。
赵旸弄新犁具之前,并没有跟宋仁宗说,为的就是给他爹爹一个惊喜。
宋仁宗非常喜欢儿子送给他的这个惊喜,还说这是他收到最好的礼物。他问赵旸这个新犁具叫什么名字,赵旸并没有取名。他直接给新犁具取名为“太子犁”。
在宋仁宗看来,他儿子弄出来这么好用的犁具来,就应该让全天下的人知道,当然也要让后世的人知道。
宋仁宗立马下旨让工部大量制造“太子犁”,然后免费发放给百姓。
工部和皇城司的动作都非常快,没几日就制造出一批“太子犁”,然后在朝廷的安排下,发放给了老百姓。
老百姓一开始对“太子犁”抱怀疑的态度,觉得不会太好用,但是等他们用了后发现非常好用。百姓们对“太子犁”赞不绝口,也对赵旸这个皇太子称赞不已,说太子殿下是他们的福星。
因为“太子犁”一事,赵旸这个皇太子在民间的名声一下子变得非常好。
对于自己一下子变成“大红人”这件事情,赵旸并没有什么反应。
晏殊见太子殿下对他自己被老百姓们喜欢崇敬一事并不怎么雀跃,心下很是奇怪疑惑。
“太子殿下,您做出【太子犁】,老百姓很是感激您,现在汴京城的老百姓都在夸赞您。”
赵旸闻言,反应平淡:“有什么好夸赞的。”
“您做出的【太子犁】造福了百姓,百姓自然要夸赞您。”晏殊好奇地问道,“殿下,您不高兴被夸奖啊?”
“先生,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么。”赵旸轻挑了下眉头说,“我身为皇太子,造福百姓不是理所当然的么。”可咳咳咳,让他装个十三。不过,话说回来,他做出“太子犁”的确是为了老百姓,并不是为了博取名声。
这句话说的晏殊愣住了,过了半响才回过神来,神色非常欣慰地看着赵旸:“殿下,您说的对,您身为皇太子,造福老百姓是应该的。”
赵旸耸耸肩,毫不在意地说道:“所以说没什么好夸奖的。”
“殿下说的对。”太子殿下被百姓们称赞,不仅不骄傲,反而觉得没有什么,这样的胸襟真的是让他们不少大臣惭愧。
不说他们做大臣的,就是一般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情,让他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他会非常骄傲高兴。再者,人们都很想要好名声,可是年幼的太子殿下却不在意名声,他只是觉得他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殿下,我们继续读书吧。”晏殊想,他年轻的时时候为百姓做了好事,肯定要让人知道,这样他就能拥有好名声。他做不到太子殿下这样毫不在意。如今他年纪大了,早就看淡了一切,自然也不在意什么名声。
“好。”
午时,上午的课程结束,赵旸跟晏殊道别后,就带着曹许去坤宁宫用午膳。
苗昭容见赵旸来了,就拉着他说他做的“太子犁”一事。苗昭容的母亲住在宫外,今天上午进宫看望她,跟她说了汴京城老百姓夸赵旸一事。
虽然赵旸不是苗昭容的亲生儿子,但是苗昭容一直把赵旸视如己出。如今见赵旸被老百姓称颂,她心里非常骄傲自豪。
“旸旸,大家都在夸你,还说你什么神仙下凡。”
赵旸惊到了:“神仙下凡,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就做了一个新犁具,怎么跟神仙扯上了关系。
“旸旸你小时候有一次跟爹爹祭拜天地,不是让天放晴了么,那个时候不是说你是祥瑞么。”福康公主笑盈盈地说道,“然后你现在又做出这么好用的犁具,汴京城的老百姓就说你神仙下凡。”
赵旸:“……”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没想到汴京城的老百姓还记的,并且还跟新犁具一事扯在了一起,认为他是神仙下凡,这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苗昭容语气很是激动地说道:“汴京城老百姓都在说他们有一个好太子。”
赵旸愣愣地说道:“哦。”
“旸旸,老百姓都在夸你,你怎么不开心啊?”福康公主心想要是她,她会非常开心地睡不着觉。
“姐姐,你不是替我开心了么,那我就不用再开心了。”
福康公主被赵旸这话惊的愣了下:“啊,还能这样吗?”
“我就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好高兴的。”老百姓们还真是可爱。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把你夸上天。
福康公主不明白赵旸的意思,一脸疑惑地问道:“旸旸,你做了什么该做的事情?”
见他姐姐如此单蠢,赵旸在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跟她继续说这件事情。
“嬢嬢,我肚子饿了,摆膳吧。”
“好,摆膳。”
用膳的时候,苗昭容和福康公主还在说这件事情。
“对了,太子殿下,还有很多人诗词夸奖你。”
正在吃饭的赵旸听到这话,惊地呛住了,剧烈地咳嗽了起来:“咳咳咳咳咳……”
曹皇后连忙伸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背:“慢慢吃。”
咳了一会儿,赵旸终于缓过来了,一张小脸咳的通红,语气里充满难以置信:“什么,写诗词夸我?”
“对……”苗昭容想了下,把她从母亲那里听到的诗词说给赵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