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此事的文官不少,但绝大多数武将都保持缄默。
禅让,是朱允炆的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民心已经跌得比始皇帝还低,是群成员中民心最低之人。
皇祖父改立朱棣为太子,他甚至已经不再是正统。
朱允炆究竟还是有些不甘,才没有像唐睿宗李旦那般直接于天幕禅让。
从先前的六个话题,朱允炆推测出接下来的三个话题中就有朱棣。
若朱棣也民心尽失……
然而“洪武三十五年”这种篡改史书之事都为天幕所透露,朱棣的民心却是……
【朱棣:儿臣错了,这就让史官改回去!】
朱棣迅速认错,但他说话的速度还是慢了一拍,以至于这句话现于天幕之时竟像是在向朱允炆认错。
但现在朱棣已经顾不得这种小事,令他无地自容的是——
民心的上涨。
一时间,朱棣突然想起了南越使者一事上,汉武帝民心的上升。
华夏的百姓……
真是古今如一!
而朱棣这句“让史官改回去”,则让各朝儒家史官同样无地自容。
他们本该指责朱棣改史。
可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言指责。
甚至明朝的史官,也应该是出身儒家。
如此“配合”君王改史,又何尝不是儒家史官之过?
李隆基嘴角抽了抽。
他不过是改了太平公主的部分史实,哪里比得上朱棣这般施为。
可秦念对朱棣的指责可比骂他时柔和得多。
【秦念:经过你的不懈改史,现在后世对你的态度是——】
【秦念:朱棣,你的生母究竟是谁?】
【朱棣:???】
朱棣极为不解——
秦念为何要问他此事?
他虽然改史,但他没有更改自己的身世!
【秦念:你要知道,正史不够正的时候,野史就会足够野。】
【朱棣: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朱棣心中大震。
他隐约猜到了改史带来的后果。
可若是这般后果,那也太过严重了!
【秦念:一种说法是你的生母为高丽贡女,你作为庶出为了给自己正名,故意篡改身世成马皇后嫡子。】
这个说法来源于《南京太常寺志》,由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所记载。
这书早就不存于世,但在《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有提及,根据孝陵享殿中牌位的分布,说朱标、朱樉、朱棡为李淑妃所生,朱棣、朱橚为碽妃所生。
也就是马皇后的五个嫡子都不是她所生,全是抱养。
其实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记载马皇后生五子。
明史被朱棣大改特改,秦念此前也不确定群里是采信哪种说法。
不过朱棣已经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显然群里采信的是正史。
秦念在这件事上也更愿意相信正史的说法,因为朱棣的身世在当时应该不是秘密。
如果朱棣和其他兄弟都是被抱养,那朱允炆也不是马皇后的亲孙子。
朱标算嫡子,朱棣也得算嫡子,真没必要改出身。
但这不妨碍她用野史迫害朱棣。
【朱棣:绝无此事!朕就是高皇后第四子!】
朱棣眼前一黑。
他终于明白正史不可信的时候,野史会野成什么样!
可他出生时父皇甚至还未称吴王,怎会有什么高丽贡女为妃嫔?
朱棣清楚后世为何会不顾这般事实——
恐怕正是因他改史之故,后世连他的生年都不信!
【朱元璋:老四,你这是自作自受。】
【朱棣:儿臣真的知错了!】
【秦念:先别急着知错,朕还没说完呢。在你的努力下,朱标、朱樉、朱棡、朱橚也都被认为不是马皇后亲子,全是她抱养的。】
朱元璋时期,朱棡、朱橚二人:“……”
四弟(四哥)改史,改得所有嫡亲兄弟都被怀疑身世。
【朱元璋:朱!棣!】
若只是朱棣被怀疑身世,朱元璋还能冷眼旁观。
这就是老四自作孽。
可老四竟然还牵连所有嫡子!
朱元璋甚至能够想象,若是没有天幕为证,这般谣言必然难以澄清。
毕竟“正史不够正”,后人根本不会相信被老四改过的正史!
【朱棣:朕必会将正史全部修正,不再行任何篡改之事!】
朱棣已经完全不敢看臣子及子嗣的神情。
这事比汉武帝让汉使“奉旨偷情”更丢人!
【秦念:刚刚只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你其实是元帝的儿子,你的生母是元帝的妃子,你爹攻陷元大都后,她怀着孕被你爹纳入后宫,三个月后生下你。】
秦念知道这纯属清人在《蒙古源流》对朱棣的抹黑。
这个元帝指的是元顺帝,元大都陷落的时间是1368年,而朱棣出生于八年前。
当然还有更癫的说法,就是朱棣连自己的生年都改了。
但《蒙古源流》的原文是:
“朱洪武乃降旨曰:‘先时,我主天王,多曾惠爱我焉。而今此子,其所出也,当以德报德,可为吾子,汝等勿以为非也。’遂为己子矣。”
也就是朱元璋知道这是元顺帝的儿子,但还是将朱棣视为嫡子。
应当没人会信这种胡说八道。
秦念把这个说法拎出来,就是单纯想要迫害朱棣。
作为皇帝扮演者,她这个做法也可以理解为“让各朝的皇帝都不敢改史”。
【朱元璋:一派胡言!】
【刘彻:李世民都只是被怀疑血统……】
刘彻的话没说完,不过就算不说,别人也猜得出来。
“陛下,明帝为后世帝王……”
卫青不知道自己是第多少次说这句话。
稍不注意,陛下就先于他的劝谏,已经于天幕出言。
他甚至怀疑陛下是故意说得那么快,不给他阻拦的机会。
这次出言,似是故意牵连那位声誉榜第三、民心榜第二的唐皇。
【李世民:朕是无妄之灾。】
李世民也很无奈。
朱棣是改史导致后世不信正史,野史变得“足够野”。
而他是被佛道之争所牵连。
虽然佛道之争,正是他再兴佛道所致。
【朱元璋:朱棣,这就是你改史的后果!】
【朱棣:朕再也不会改史!朕的生母就是高皇后,绝非她人!】
各朝皇帝都心情复杂。
尤其是刘邦这样真改过史的皇帝,只得庆幸改动的部分不多,没被后世认定“正史不够正”。
这种野史实在是令人看着都头皮发麻。
刘彻想到了与自己有关的野史。
还好他不改史,故而野史就只是野史。
——虽然那不可信的野史导致他的“昵称”很是难听。
李隆基暗自松了口气。
先前他还为秦念对朱棣的态度更好而不满,如今看来更严重的改史果然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这朱棣连身世都备受质疑。
朱棣现在就是后悔,极其后悔。
早知道野史会传成这般,他还不如背着篡位的名声!
反正百姓也不在乎皇帝是怎样继位。
他甚至不能阻止秦念继续说改史的后果,毕竟秦念若是不说,她所在时期的百姓就很有可能更相信野史的记载。
【秦念:朱重八,你也先别急着生气,毕竟朱棣的操作现在还只是牵连兄弟。】
按秦念所言, 接下来老四还会牵连到他?
【秦念:为了彰显自己是天命所归,朱棣给自己编造异象:“光气五色满室,照映宫闼, 经日不散”。】
【朱棣:朕会尽快删掉这些编造的内容。】
朱棣此刻真切体会到当初汉高祖刘邦的感受。
看史官呈上来的史书时,朱棣并不觉如此编造异象有什么问题。
可当秦念将原文念诵于天幕之上,朱棣就觉得哪里都不对劲。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叫公开处刑。
【秦念:但只自己有异象怎么行?朱重八,你猜朱棣都给你编了些什么异象?】
秦念这次要迫害的对象是朱重八,当然不会因为朱棣的服软就不再说下去。
【朱元璋:……朕不知。】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也猜不出来,但看秦念这话,他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异象。
至少在后世看来,绝非好事。
其实他也给自己编造了异象, 但秦念要提及的显然不是自己编造的那部分。
被怒视的太子朱棣:“……”
朱棣心里苦。
但他甚至不敢为自己狡辩。
【秦念:“吴元年十二月戊申, 上梦人以璧置于项, 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 甚异”——这部分是你编的还是朱棣编的?】
秦念猜测朱元璋称帝前的异象是朱棣编造。
《明太祖实录》的开篇, 是朱母在怀孕时, 梦见道士取发光的白药给她,她服下后第二天生明太祖,红光满室。
朱元璋小时候常常生病,有僧人抚头顶,于是病愈。
神奇的是这段小时候的神异, 明太祖居然编得前后矛盾。
“后复疾, 仁祖念前梦之异, 欲俾从释氏,不果”——后来朱元璋生病,朱父想起之前梦境的神异,想让朱元璋信佛,没成功。
问题是朱母梦见的是道士:“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
朱母梦见道士给白药,朱父想起这梦,决定让朱元璋信佛?
还有道士预言朱父会大贵、紫衣人送病重的朱元璋到一座佛塔下后三日病愈、老儒推算朱元璋贵命——简直就是一碗水端平。
已经凑齐儒释道的神异,朱元璋没理由添加“骨隆然”这种活着时容易被人拆穿的异象。
【朱元璋:老四,你编这种话作甚?!】
朱元璋也曾编造神异来佐证儒释道皆认可自己是天命所归。
但“骨隆然”这种异象,周身之人都能看穿。
最重要的是,秦念这时候显然是欲要讥讽老四改史,以至于牵连自己。
朱元璋已经感到不妙。
【朱棣:儿臣知错。】
朱棣总不能直说编造父皇立国前有“玉璧入项”的异象,是想要告诉臣民:
皇帝为天命所定。
如此一来,他登基的方式虽然不光彩,但他已然称帝,那便也是天命所归。
正如秦念所言:
“哪个造反的人不说自己才是天命?”
【秦念:到了永乐十一年,朱棣给你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进一步神化:“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朱元璋:……】
朱元璋愈发觉得不对劲。
龙髯长郁也就罢了,这“项上奇骨隐起至顶”怎么越看越奇怪?
【朱棣:圣德碑朕也会修正!】
窘迫到极致,朱棣已经放弃思考。
但凡是秦念点出来的伪史,他完全不打算狡辩。
毕竟狡辩毫无意义,只会让天下臣民甚至各朝皇帝及臣民看更久的笑话。
只盼秦念赶紧把伪史相关说完!
刘邦唏嘘不已。
他是最能理解朱棣此刻心情的人。
毕竟当初秦念就把他编造的神异全部拿出来说了一遍。
好消息是恒儿虽然也编造神异,但好歹没编造外貌上的神异。
“难道秦念是已经挖出了朱元璋的尸骨,发现并无奇骨一事?”
刘邦此言,是因李世民话题时,秦念以朱元璋陵寝被水淹一事,迫使明朝皇帝承诺陵寝从简。
如今已过去一个月,秦念应是已按照承诺,将朱元璋的尸骨妥善安葬。
【秦念:经过朱棣的努力神化,你朝百姓认为你应该长成他描述的那般神异,于是此后你的画像变成了——】
【朱元璋:……】
秦念这刻意的停顿,让朱元璋心知他的画像一定出了大问题。
于是再次怒视太子。
朱棣:“……”
【秦念:鞋拔子脸。】
【朱元璋:???】
朱元璋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鞋拔子脸”。
这疑惑既是因为不知,也是心知这绝非好词。
【刘彻:何谓鞋拔子脸?】
卫青继续婉言相劝。
“朕未曾改史,有何不能言?”
政事相关也就罢了,刘彻确实得担忧明朝的过错与儒家有关,稍有不慎就会牵连自己。
但此时秦念说道的是朱棣为粉饰造反篡位而改史。
刘彻未曾改史,自是能理直气壮予以嘲讽。
“陛下,明帝亦是后世皇帝,此前还详谈制造楼船之事。此时与之交恶,倘若再有事务需要询问明帝,就难以得其详解。”
卫青只得再次提及楼船之事,寄望于陛下依旧会因此慎言。
“朱元璋朱棣所知,秦念亦知;他们不答,秦念自会作答。”
刘彻是领楼船之情,但他数次忍下讥讽朱祁镇,已然偿还此情。难道还要因为区区楼船,此后就只能保持缄默不成?
卫青知陛下心意已决:“陛下圣明。”
确定陛下俨然是以讥讽其他皇帝为乐,卫青也只得退而求其次:
后世皇帝中,就以那位秦皇最为促狭,只要陛下不是与她争执,他就无需再劝。
【秦念:就是整张脸非常狭长,下巴向前异常突出,比上颚长出一寸多,宛如一个鞋拔子——哦,也叫猪腰子脸。】
【刘彻:哈哈哈……】
发出笑声的远不只是刘彻。
只是其他皇帝多少都有了心理准备,没有让笑声现于天际。
【朱元璋:朱!棣!!】
【朱棣:父皇面如满月,绝非这般模样,乃是后世误传!】
太子朱棣深感绝望。
他知道父皇处置不了这个未来的朱棣,但能处置他。
朱元璋的确是怒火中烧。
老四篡位也就罢了,篡位之后改史却反过来牵连他这个开国皇帝!
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秦念:为了迎合明帝对太祖的神化,大明画师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神化力度,比如说把刘邦左股上的七十二黑子画在你的脸上。】
有种说法,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现存的画像中多为面部圆润、五官匀称的形象,鞋拔子脸应是清人对明太祖的抹黑。
但嘉靖年间进士的官员张瀚《松窗梦语》中有这么一段:
“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这就足以说明在明时,明太祖在民间就已经“变了模样”。
也有人觉得鞋拔子脸是朱元璋的审美。
根据成化年间进士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是朱元璋不喜欢写实风,只嘉奖了“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的画工,并将这幅画“传数本以赐诸王”。
但朱元璋喜欢的是“加穆穆之容”,也就是更加端庄严肃,且需要“稍于形似”。
张瀚在武英殿看到的明太祖画像也是“面如满月”,显然朱元璋并不喜欢鞋拔子脸。
【刘邦:噗嗤……】
刘邦本是不欲公然嘲笑后世帝王。
但秦念这话让他实在是没忍住,甚至没能做到掩饰笑声。
一张鞋拔子脸上有着七十二颗黑子……
这脸还能看吗?
【朱元璋:朱棣!朕无需你再澄清朕的长相,这七十二黑子不如点在你的脸上!!】
【朱棣:儿臣真的知错了!】
朱棣已经不知道自己认错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之后还要认错多少次。
早知改史的后果如此严重,他绝对不会行这般之举!
他改史的目的是美化自己的名声。
可如今看来,改史的结果却是让他声名狼藉,甚至连带父母兄弟一起被野史编排。
【秦念:因为著名的“洪武三十五年”事件,还有野史称你没有死在洪武三十一年,而是被朱棣囚禁了四年,亲自将皇位传给了他。】
至于这个野史其实出自后世的某种文学,群里的打工人们肯定都心知肚明。
秦念就是乐于迫害这位需要装作不知情的朱元璋扮演者。
【朱元璋:……】
朱元璋没有再在天幕上发怒。
他正在让宦官取来马鞭。
“父皇!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
朱棣连声为自己辩解:“儿臣绝不会犯下此种大错,错在天幕上的朱棣,并非儿臣啊!!”
众大臣皆不敢侧目,也不敢表露出丝毫情绪。
陛下和太子,他们都得罪不起。
【朱棣:绝无此事!朕甚悔矣,是朕不知改史的后果竟然严重至此!】
朱棣悔不当初。
野史野到这种地步,朱棣已经不敢想父皇将是何等暴怒!
【秦念:这囚禁四年,加上你不断在史书中编造大量“我爱我爹”“我爹爱我”的内容,于是衍生出了你和你爹存在不伦恋的野史。】
秦念初次看到网上这个说法时,那叫一个深受震撼。
这个说法不算普遍,秦念拿出来说,既是为了迫害朱元璋父子,也是为了将著名的沟子文学与朱棣的改史联系到一起。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