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持续三年的靖难之役提前结束,可以减少或有百万之数的军民伤亡。】
【朱元璋:百万之数?!】
朱元璋愕然。
他知道二世内战,却没想到内战的伤亡会如此惨重!
【朱棣:……是。】
【朱棣(40):竟至于此?】
看到未来的自己认可秦念的推断之数,此时的朱棣不得不庆幸天幕的出现。
【秦念:这就是你一念之差造成的后果。如果朱棣不反,以朱允炆的能力,明朝在他手上只会亡得更快。】
【朱元璋:……】
【秦念:你要是直接立朱棣为太子,这三年内战损失的人力物力就都可以用来对付异族。】
【朱元璋:朕深悔。】
朱元璋叹道。
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政,皆是为大明社稷计。
结果《皇明祖训》遗祸后世,选错皇储更是直接引发死伤百万的三年内战。
【秦念:三个朱棣中最惨的还得是永乐大帝,亲爹为朱允炆铺路清洗一波功臣,靖难之役再死一批武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死完了,五征漠北都只能自己亲自上。】
秦念说的三个朱棣,自然是指洪武年间的太子朱棣、建文年间新入群的四十岁朱棣、以及永乐年间的常驻成员朱棣。
【朱棣:……】
朱棣不能为父皇辩解。
他知道秦念这话看似是在讥讽父皇和他,实则是在掩盖蓝玉等人的死因。
洪武年间。
蓝玉生性桀骜,立下诸多战功后甚至越发专横跋扈。
在看到陛下会因朱允炆清洗功臣时,他就怀疑其中会不会包括自己。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懿文太子的太子妃常氏是他的外甥女,长子朱雄英早年薨逝,还有一子朱允熥。
常氏早薨,朱允炆生母吕氏就被册封为太子妃。
陛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有可能怀疑他支持朱允熥而将他诛杀。
原本只待朱棣一朝有无自己的出现,蓝玉就能推测“被冤杀全族的功臣”中是否包括自己。
可现在他没法确定自己的死因。
不知自己因何而亡,陛下所立太子又是声誉榜排在前九的燕王,蓝玉已平息他念。
无论自己原本是死于陛下为朱允炆铺路,还是靖难之役败于燕王,此世都不会发生。
即便没有证据,蓝玉也总感觉自己就是被诛族的功臣之一。
他当即决定收敛,不敢再行跋扈之事。
【秦念:既然朱允炆已经禅让,这《奉天靖难记》也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你在美化战绩。】
三个朱棣都松了口气。
也都意识到秦念此前拿《奉天靖难记》讥讽他,实则是为了迫使朱允炆尽快禅让,以停止内战。
当然,秦念本可直接说靖难之役。
从大哥相关的伪史开始说,就是在故意给他难堪。
她秉性如此。
第137章
【秦念:不仅美化的战绩无人在意, 在你孜孜不倦的贬低下,后世甚至觉得你能篡位成功,纯属朱允炆太废——朕也是这么想的。】
朱允炆:“……”
朱棣改史是朱棣的过错, 而他削藩不成反被篡位,也的确说明他无能。
皇祖父留给他的兵力远超燕王,他却仅仅支撑了三年。
想到自己听信黄子澄之言,将朱高炽放回北平,让被朱棣认定是“色厉而中馁”的李景隆当统帅……
朱允炆只得苦笑。
【朱棣:是朕不该改史。】
朱棣已经不知道这句话自己说了多少回。
伪史话题总算是结束了。
【秦念:那接下来就说说储君的话题。是不是当初朱八八没封你为太子,你就对不是太子的次子百般溺爱?】
【朱棣:朕已将高煦徙封到乐安州。】
朱棣呼吸一窒。
他当然清楚秦念想说什么。
必是指他当初在储君之事上犹豫不决,致使高煦、高燧多次诬陷太子。
但令朱棣恐慌的并不是此事。
四年前他将高煦徙迁乐安,储君之事已定。
秦念既然知道现在是永乐十九年,她也必然知道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然稳固。
突然提及此事……
年轻的两个朱棣皆惊。
都猜到必然是自己偏爱次子, 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只得庆幸自己所在的时间, 一切都可以挽回。
既然认定朱瞻基是皇太孙, 那么他们的继承人就只能是高炽,不会再有储君之争。
【秦念:“纵卫士于京城劫掠,为兵部指挥徐野驴所执,高煦遣人捽野驴至, 以铁爪挝杀之, 又闻其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这些罪行, 只需要徙封乐安?】
朱棣望着天幕,这一刻他体会到了父皇的感受。
朱高煦也是在此刻才知道何谓恐慌。
他不是蠢货,当然清楚秦念能迫使皇祖父赐死秦王和齐王,就能逼迫父皇赐死他!
【朱棣:靖难之役,高煦屡次救朕于危难, 功绩斐然……是朕溺爱于他, 才致使其恃功骄恣, 多犯不法之事。】
【朱棣:秦皇,朕只求留他性命。】
朱棣后悔不已。
溺爱子嗣,惯子如杀子的岂止是父皇?
【秦念:呵,现在知道是你的溺爱致使他恃功骄恣?】
朱高煦“所为多不法”时,朱棣没有惩治他。
反而认为是长史程石琮、纪善周巽等人不能纠正朱高煦的错误,就把这些人贬到交阯为吏。
多行不法却不被惩处,朱高煦当然会变本加厉。
【朱棣:……】
【秦念:朱元璋,你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可真就是畜生扎堆。】
【朱元璋:皆为朕的过错。】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朱高煦才十三岁,是他的第十个孙子。
其言动轻佻,不为他所喜。
但他也没想到未来的朱高煦竟然会纵容卫士掳掠、擅杀有功官吏、肢解无罪之人。
他甚至不能责怪老四。
对皇亲国戚的纵容始于他朱元璋。
【秦念:朱高炽,你监国的时候也在纵容朱高煦,才让朱高煦越发猖狂。朱棣要将他废为庶人,又是你在求情。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无辜的死者?让这种畜生当藩王,封地百姓遭到他的凌虐,你又在哪里?你也是个虐民而不自知的东西!】
朱高煦在府中蓄养三千多不隶籍兵部的军士,侵占各公主府牧地及民田为草场。
之前不能规劝他的程石琮、周巽等人被朱棣贬黜,新任长史蔡瑛、纪善周岐凤就屡次劝谏朱高煦,被朱高煦找借口送进锦衣卫狱。
这时是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怕得罪朱高煦,就把这两人降职为长洲县教谕。
自此“高煦益恣肆无忌”,才有放纵卫士在京城劫掠、杀秉公执法的兵部指挥徐野驴、肢解无罪的人这些罪行。
朱棣要废朱高煦为庶人,又是朱高炽跳出来为他求情。
这时勉强可以解释为朱高炽是因为太子之位不稳,不得不装作友爱兄弟为其求情。
但朱高炽登基之后,也没有清算朱高煦。
即便他明知“高煦至乐安,深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骚然”,朱高炽也没对他动手。
虽说可以解释朱高炽死得太早没来得及清算,但也可以视作朱高炽不敢背负杀弟的名声,只要朱高煦不直接起兵造反,那这个弟弟再怎么虐民他都不管。
【朱高炽:朕……】
秦念这话一出,朱高炽的民心骤降。
这是民怨。
【朱高炽:朕会立即补偿无辜死者的家属!】
朱高炽习惯了承受压力,立即就知道面对如此指责该如何挽回。
至于该如何处置朱高煦……
朱高炽此番不会再为朱高煦求情,父皇如何处置朱高煦,他便效仿父皇的决定。
如此民怨,他担不起。
“虐民而不自知”,这种指责对于一个皇帝、尤其是以儒治国的皇帝,实在太过可怕。
此时朱高炽还不知道,明太祖话题中,秦念对明帝的指责更加难听。
【朱棣:朕亦将补偿无辜者家属!】
朱棣连忙道。
他只想能够留下高煦的性命。
【秦念:不妨告诉你,待在封地的朱高煦正在积极准备谋反。】
【朱棣:……】
朱棣再无为朱高煦求情的余地。
倘若此时他再在天幕为次子说话,那就是公然宣称“谋逆不当死”!
其实他清楚次子有谋逆之心。
他将朱高煦徙乐安,就是因为“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擒也”。
【秦念:朱高炽,你说是吗?】
【朱高炽:……是。】
【秦念:朱棣,你这个二儿子,现在赐死还能死得痛快一点,也不至于连累子嗣。】
野史记载朱高煦死于铜缸炙烤,但《明史》只记录“汉王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秦念觉得朱瞻基不像是会让叔叔死得这么难堪的皇帝,在封建时代,落这么个名声得不偿失。
加上朱瞻基时期的史实不能详说,秦念只能笼统暗示朱高煦的结局。
【秦念:朱瞻基?】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也很好,但秦念怀疑这是捧杀。
“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朱高炽病危,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因为行动仓促而没能成功。
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天天向朝堂提出请求,朱瞻基全部应允,就连与朝政有关的事务,他也全部照办。
可见朱瞻基明知朱高煦心怀不轨,却对朱高煦表现得极为尊敬。
朱高煦越发狂妄自大,在朱高炽死后的第二年八月就不自量力地起兵造反。
而朱瞻基轻松平定这次造反,将朱高煦幽禁,还吓得朱高燧在次年主动放弃护卫。
几年后朱瞻基的皇位彻底稳固,就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显然朱瞻基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不像他爹那么在乎名声。
【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但面对皇祖父,他不好直接作出回答。
【朱棣:谋反……朱高煦,你让朕如何留你性命?】
朱棣当然看得出朱高煦因谋反被诛,甚至是连累子嗣一同被朱瞻基所诛杀。
秦念不知道瞻基所在的时间,却笃定他知道高煦被杀一事。
那么朱高煦谋反的时间,要么是高炽在位时,亦或是瞻基登基不久。
自己只剩三年寿数,而高炽在位时间不长。
换言之,朱高煦几年后就行谋逆之事。
朱棣甚至不能责怪孙子杀儿子。
谋逆之人,不得不杀。
【朱棣:朕赐你自尽,不累及后代。】
朱棣声音哽咽。
高煦是他最疼爱的子嗣。
却是在他的溺爱之下愈发骄横,凌虐百姓,甚至胆大包天到实施谋反。
纵然秦念不提此事,高煦也会死于谋反被诛。
惯子……
如杀子。
朱高炽没有出言附和。
既是不愿让父皇看到兄弟相残,也是清楚此时的汉王朱高煦极有可能造反,多说无益。
在父皇一朝,没人会随同朱高煦造反,他就算不自尽,也会有人帮他自尽。
但在自己这一朝,就不一定了。
“父皇,儿臣愿领军平叛!”
朱瞻基主动请命。
“若你二叔没有造反,就不要诛杀他的子嗣。”
其余两个朱棣只觉冷汗涔涔。
此时的朱高煦还没有犯下种种重罪,他们还不需要杀亲子。
他们甚至还得感谢秦念主动提起朱高煦之事。
若不能防范于未然,他们必会更偏爱类己的次子,次子就极有可能因谋逆被诛杀。
【朱高炽:永乐二十一年,护卫指挥孟贤等人以伪诏谋不轨,险些牵连三弟。】
朱高炽此言,既是在提醒父皇尽快处理孟贤,也是在隐晦地询问未来的瞻基,赵王朱高燧有没有谋反。
若是瞻基时期赵王未反,却在更未来的时期谋反,后世秦皇也当会出言警示。
难道高燧亦反?
朱棣几乎站立不稳。
想到自己于永乐二年封幼子为赵王,却没有让他就藩,而是让高燧驻守北京,直至现在。
朱棣更是手脚冰冷。
难道在他的溺爱下,高燧也未得善终?
【朱瞻基:三叔未行谋逆之举。】
朱瞻基当然看出了父皇突然提及三叔的用意。
此时的赵王没有谋逆。
至于三叔是否在日后有异心,就得看后世秦皇是否补充后事。
但朱瞻基能够确定,既然天幕榜上无朱高燧之名,那么就算赵王有异心,也没有翻出风浪。
朱高炽时期。
朱高燧极为慌张。
他曾对储君之位亦有觊觎之心,但他生性胆小。
即便见到朱瞻基说他没有谋逆,朱高燧也没有放下心来。
想到父皇时期的二哥被父皇赐死,再想到朱瞻基时期的二哥被诛杀,甚至牵连子嗣……
他得尽快表明没有谋逆之意!
朱高燧跪倒在地:“父皇!儿臣自请削去藩地!”
朱棣等了片刻,确定秦念没有出言补充后续,才庆幸于高燧的胆怯,让他免于再失一子之痛。
“甚好。”
【秦念:汉朝有推恩令,朱重八,你这一朝打算怎么削藩?】
朱高燧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早年也参与夺嫡,还犯过不法之事。
但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犯了什么事,秦念只能放过他。
何况朱高燧胆子小,不法之事被朱棣发现后,朱高炽为他求情才免除惩罚,此后就没再有不法之事的记录。
永乐二十一年牵连进伪诏事件,是朱高炽为他求情,自此以后就更加收敛。
于是秦念把话题转向削藩。
【朱元璋:当召所有藩王入京, 效仿宋制,虚封不离京,有爵不掌权。】
各地藩王大多面露苦色, 他们原本在期望父皇也施行推恩令。
但朱棣篡位登基,朱高煦谋反被诛——父皇见儿子、孙子皆反,又怎会再沿用分封制?
朱元璋召回湘王时,就已经决定削除实封。
以往他指望藩王能够拱卫中央,事实却是内战三年,军民死伤百万。
足见分封制的不可取。
何况此时又看到一个谋反的藩王?
推恩令虽好,但只能推及藩王的子嗣,不如直接效仿宋制。
【朱棣:儿臣遵诏。】
【朱棣(40):儿臣遵诏!】
靖难之役提前结束,被朱允炆隔空禅让的朱棣对身边的宁王道:
“十七弟, 不是朕要毁诺, 实在是父皇之命, 不得不从。”
宁王朱权:“……”
他就没信过“中分天下”这种鬼话,此前只期盼四哥登基之后,能将原本的封地与甲兵都还给他。
如今父皇有令,他也不得不从。
只望四哥能因“毁诺”之事, 待他入京师后能够多加照拂。
【朱高炽:谨遵皇祖父之诏!】
因父皇削藩之故, 此时能对朱高炽造成威胁的藩王唯有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个弟弟。
朱高燧胆怯, 朱高炽知道他必不会行谋反之事。
那就只剩下被父皇赐死的朱高煦。
太子会为他分忧。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诏令!】
赵王交还护卫之后,经过朱瞻基的进一步削藩,此时的藩王本就无法对中央造成威胁。
只是碍于《皇明祖训》,他也只能剥夺藩王军政之权。
如今不同,朱瞻基可以彻底削除藩王的封地。
效仿宋朝封王之制, 那就是爵位留存, 有名而无实权。
【秦念:朱瞻基, 知道朕为什么说你没魄力吗?】
朱瞻基记得秦念对他的评价:
“或许有刘询的能力,却没有刘询的魄力。在类似的过错上,朱瞻基也比刘询严重得多。”
秦念说他没魄力,显然与他选定朱祁镇为太子无关。
此前不知秦念的能力,虽见她说自己缺魄力,朱瞻基也只是略有疑惑,并未深思。
可当看秦念说出内阁制与东汉尚书台的相似之处,并剖析党争的缘由,朱瞻基清楚秦念绝非等闲之辈。
如今再细思自己与汉宣帝最大的不同……
【朱瞻基:朕罢边主和,是不得不为。】
汉宣帝对外主战:
降服匈奴,单于朝见称臣。
击破车师后虽将车师故地割让给匈奴,但四年后匈奴日逐王降汉,西域都护自此设立。
平定西羌,设金城属国安置投降的羌人。
与汉宣帝相比,罢边主和的自己的确算是缺乏魄力。
但这是时势不同!
【秦念:好听点叫做罢边主和,说难听点叫做对外软弱。】
【朱瞻基:国库空虚,朕不能再劳师北征,怎能说是对外软弱?】
朱瞻基再怎么认可秦念的能力,也不可能承认“对外软弱”这种评价!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