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明朝之前的后宫干政,能够直接干涉军政大事、决定人事任免,算得上“临朝称制”,才需要负全责。
而明朝的太皇太后和太后只有给决策背书的权力,也就是只能点头摇头,不能自己决定政务,她们不需要为明朝的兴衰负主要责任。
朱元璋将朱祁镇废为庶人,朱瞻基时期的孙氏就算不被废后,成为太后的她也没有将朱祁镇录入玉牒的权力。
不过秦念还是会透露朱祁镇的生母是谁,以防误伤朱祁钰之母。
【朱元璋:是朕的疏忽。】
明堡宗……
朱元璋知道“堡”必然不是正常的庙号。
必然是和“宋驴宗”一般有其出处。
至于实际掌权的是太监,朱元璋也没想到禁止后宫干政会带来这种后果。
皇帝朱高炽震惊。
皇祖父是这么虚心听教的人?
【秦念:翰林院的儒臣不会教明堡宗真正的帝王之术,只会骗皇帝以德治国。宦官只需要把文臣武将坑骗皇帝的手段告诉幼帝,就能让明堡宗只相信他。这时候唯一能教导皇帝“宦官同样不能尽信”的人是太后,但这个永城主簿之女不懂政务,她教不了。】
永城主簿之女——
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嫔孙氏脸色苍白。
这朱祁镇竟是她的子嗣?
【朱元璋:朕已废除祖训治国,后世当因时而异。】
朱元璋只能如此回答。
他已经知道各种制度都会有缺漏。
十日前秦念就让他知道祖训治国的后果。
这十日间数千份请罪上书,更是将各种五花八门钻政策缺漏的方式摊开在他面前。
现在看来,这朱祁镇视战场为儿戏最终被异族所俘,就是为宦官所欺。
朱祁镇的愚昧,或因其母不能教子;而其母不能教子,恰是因自己要求后宫不得干政。
这就是封堵太后祸国的途径,却留下宦官干政的更大隐患。
比起与皇帝无瓜葛的宦官,朱元璋知道还不如让太后干政,至少她是皇帝之母,必然会顾虑其子。
倘若朱瞻基死后,有吕后这样的人掌权,又怎会让不通军事的皇帝带着半个朝堂御驾亲征?
正如英布谋反时,病中的汉高祖“欲使太子将往击之”,是吕后“为上泣涕而言”,汉高祖因此自己去征讨英布。
【朱棣:可有延寿之法?】
朱棣再怎么责骂朱瞻基,在看到皇孙早逝时,还是第一时间询问朱瞻基是因何而逝。
但多次询问都为天幕所阻。
也是过于情急,朱棣一直没能规避规则。
直到父皇与秦念谈完后宫干政一事,朱棣才将问题道出。
【秦念:皇帝早死的原因,一般就那么几个,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
【朱棣:还请秦皇明言!】
皇帝朱瞻基愣住。
他知道皇祖父问“延寿之法”是替自己所问。
【秦念:你朝的史书经历多次删改,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朕也不知道这些明帝的真正死因,只能把今人的推测都说一遍。】
【朱棣:……请秦皇直言。】
看到“多次删改”,朱棣不由得心虚。
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实则是指本朝的皇帝有多人早死。
朱棣必须追问缘由。
新入群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注意到这个极为特殊的称呼。
但两人都将疑问按捺住。
秦念将要谈及明帝的生死,此时不该贸然询问不相干之事。
【秦念:猜测一,重金属中毒。对于古代宫殿来说,主要存在铅、汞等污染,比如铅在地基、彩绘中运用很广。新建及补漆的宫殿至少得通风半年再住,过早住进去容易引发自身短寿、子嗣不丰、子嗣短寿等问题。】
这个猜测完全是为朱瞻基量身定做,至于目的,当然是让皇帝们重视医学院。
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生于永乐十八年,寿二十四岁;次女永清公主生年不详,比长姐提前十年早逝;三女常德公主生于永乐二十二年,寿四十七岁。
长子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死于三十八岁;次子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死于三十岁。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皇太孙宫修成,朱瞻基第二年正月就搬进去住,这就可以解释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的早逝。
常德公主是在朱瞻基搬进皇太孙宫三年后才出生,十七岁就出嫁离开皇宫,于是寿数最长,但也只有四十七岁。
永乐十九年四月紫禁城前三殿被焚毁,朱瞻基即位后才搬进宫。一直到他死,紫禁城内都在搞装修。
后宫距离装修工地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朱祁镇朱祁钰都没有早夭。
但还是会受到影响,所以两人都没活过四十岁。
而朱瞻基本人死于三十七岁。
历朝历代喜欢新建宫殿的皇帝都额上冒冷汗。
纷纷思索自己是否踏入“未通风半年”的新建或补漆后的宫殿。
更有谨慎者,已然决定新建宫殿至少得通风一年、不、两年后再踏足!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自己就是子嗣不丰,二十九岁才有长子朱祁镇的出生。
他就是在皇太子宫修成后不久就入住,没有等到“通风半年”。
原来这才是自己子嗣不丰的原因!
正是因为极为重视得来不易的储君,朱瞻基才会无过而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结果朱祁镇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朱棣:此毒可有解法?】
【秦念:重金属中毒,在朕这个时期也无解。】
朱瞻基欲哭无泪。
他没想到自己竟是已经得了绝症,命不久矣。
【朱棣:竟是朕的过错……】
朱棣深感茫然。
他早就设想过秦念会以各种角度批驳他的治政,朱棣也做好了早认错早改过的打算。
但他唯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居然在于迁都之后,让皇太孙住进没有“通风半年”的宫殿,致使朱瞻基早逝。
【秦念:朕兴建医学院也没多久,你朝加快医学发展的进度,说不定有救。】
秦念再次为医学院代言。
其实哪怕是到现代,轻度重金属中毒可以干预,重度重金属中毒带来的损伤大多不可逆,更别说古代。
但总得给个希望。
从中医角度看,说不定老祖宗还真能想出以毒攻毒的办法。
【朱棣:朕必将全力支持医学院的兴建!】
【朱瞻基:何谓医学院?】
绝处得见生机,朱瞻基当然得追问活命之法。
【秦念:话题结束后,天幕会呈现过去的话题,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把其他因素解决了,说不定也能长寿。】
【朱瞻基:请秦皇详叙!】
朱瞻基此刻甚至得庆幸“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
如此一来,即便重金属中毒无解,但其他问题得以解决,自己或许也不至于早逝!
想到自己现在还算康健,并不像身患绝症之人。
是了,他虽然子嗣不丰,但也没有绝嗣。
必是还有其他原因,才致使自己早逝!
【秦念:说到医学院,那就不得不提第二个猜测:明朝皇帝的普遍早逝,跟太医世袭制度有关。】

第130章
【朱元璋:朕没有制定太医世袭之制。医生除了世代承袭替补外, 亦可于天下寻访,皆由太医院堂上官考核,合格方可录用为太医。】
看到世袭一词, 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过错。
但他真没有定太医世袭之制。
太医的能力攸关皇帝的性命,朱元璋当然不会如此草率。
【秦念:也就是说考生大多是太医子弟,以及民间的世袭医户。你怎么就确定医户之后擅长医术而不是打铁,铁匠之后就擅长打铁而不是医术?】
明太祖要求户籍世袭,并非是他不懂民情,相反是他太懂民情,他清楚民间的匠户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
既然师徒传承大多只出现在没有家族传人的情况下,那他就直接改成户籍世袭制度。
明太祖或许还认为这种世袭制能使医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务, 就可以在本职技术上精益求精。
但这种做法的致命缺陷, 在于完全忽略个体天赋的差异。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学医, 户籍制度下他却只能学医,成为庸医后还得教导下一代行医。
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成为一代名医。而在户籍制度下, 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 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
【朱元璋:……】
对于这个问题, 朱元璋无法回答。
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
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
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
【秦念:考官是太医,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换作你是考官, 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 还是录取民间医户?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 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但胜似世袭。
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被楚王举荐给朝廷,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
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
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们敢!】
朱元璋大怒。
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
【秦念:朱棣之后,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才得以长寿。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
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都属于秦念的猜测。
所以她谨慎地使用“或许”“应该”等推测词汇。
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上亲检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用礼部刊行”。
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而是自己查阅医书。
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一是嘉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
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
【刘彻:三任?】
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刘彻就想出言讥讽。
今日不曾出言,主要是因为卫青就在身边,已多次婉言劝阻。
其次是十日前朱棣报完天灾之后,于天幕说出如何建造可以远洋航行的海船。
当时刘彻是问秦念如何造海船。
但秦念说她所在时期的造船工艺,大汉无法实现。
——实为明朝远洋巨舶技术已经失传,秦念在网上能找到的远洋船舶资料,放在汉朝确实没法实现。
如此一来,刘彻也就在大将军的劝阻下,只是私下嘲讽朱祁镇的种种愚蠢行径。
可当看到明朝连续三任皇帝死于庸医,刘彻还是震惊了。
卫青无奈,陛下此番出言没给他劝阻的机会。
【秦念:这三任皇帝死于庸医是《明实录》的官方记载,也难怪这个不肖子孙被吓得于医道自学成才。至于之后的明帝早逝是否跟庸医有关,由于史书没记载,那就不好说了。】
明宪宗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享年四十一岁。
他死后,韩重等人上书明孝宗朱祐樘:“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刘文泰、章渊、郑文贵、蒋宗儒、钱宗甫等,俱以庸医……当先帝不豫之时,偏执方药,先后不同,旬日之间,宫车晏驾。”
朱祐樘对这群庸医的处置是“任义、章渊、刘文泰降,院判郑文贵降,御医蒋宗儒、钱宗甫降,医士胡廷寅削其官”,只是降职削官。
这么轻的处置很快就迎来自食恶果,朱祐樘因风寒死于三十六岁。
“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胗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乖,先帝遂弥留弗兴……劾其恶,以为庸医杀人。”
朱厚照对庸医的处置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钦、叔和革职闲住,昊发原籍为民,玉等各降二级”。
而根据野史《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寸磔不足偿,竟免于死”,也就是刘文泰可能得以免死。
朱厚照清楚太医院有一群庸医,落水染疾久病不愈,于是想让臣子拟定圣旨寻访民间精通医药者。
结果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回复“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
于是擅于骑射的朱厚照死于落水半年后,享年三十一岁。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你等当立即兴建医学院,不得再沿用朕选拔太医之制!】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太医世袭的后果竟能严重至此。
此刻他直观地意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
连续三名皇帝因庸医而早逝,还是明确记载于《明实录》。
又当有多少皇帝是因庸医而死,却未曾记载其中?
【朱棣:儿臣遵旨!医学院正在建造,各地精通医理者皆可入京。】
朱棣想到父皇寿七十一,而自己仅有六十五。
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此时的太医就已经不如父皇时期的太医!
【朱高炽:臣谨遵皇祖父、父皇之令。】
朱高炽已然确定,父皇已无更易太子之意。
等话题结束,可以看到“过去的话题”,或许就知道为何父皇如皇祖父一般,对秦念之言深信不疑。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令!】
朱瞻基立即就推算出,“不肖子孙”之前的三任皇帝,应是朱见深、朱祐樘,以及朱厚照与朱厚熜之一。
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就是被太医院的庸医治死。
现在的太医院里,又有多少庸医?
【刘彻:既然有诸多皇帝死于庸医,为何明帝宁愿自学医术,也不改太医世袭之制?】
庸医之事,大汉亦当提防,陛下于天幕问及此事,卫青没有劝阻。
刘彻知道明朝是祖训治国。
但明帝也不是所有祖训都遵循,比如朱元璋不让宦官干政,结果朱棣朱祁镇都重用宦官。
可见祖训也可以违背。
既然都知道太医连续治死三任皇帝,怎么明帝还不愿更改太医世袭制度?
难道改制比自学医术还难?
【秦念:第二任可能觉得第一任的死是意外,就没管,于是自己也年纪轻轻死于庸医之手。第三任倒是知道太医无能,久病未愈时想要下诏寻访民间名医,但被朝臣以“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为由拒了,然后他就病死了。】
【刘彻:??】
刘彻已是完全不能理解后世的皇帝。
太医无能,皇帝想要改请天下名医,朝臣凭什么阻拦?
就算太医并非无能,皇帝想寻访民间名医又有何不可?
【朱元璋:荒谬!这些朝臣皆为叛逆不成?!】
已有两个皇帝死于庸医,朝臣竟然还敢说出“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这分明就是要弑君!
朱元璋此刻想到正是这“第三任”早逝无子,才会由堂弟“不肖子孙”即位。
难道“不肖子孙”改老四的庙号,并非只是因其“不肖”?
【秦念:这就要说到你朝皇帝早死的猜测三:文臣阴谋论。】
秦念对文臣阴谋论半信半疑。
很多阴谋论一看就知道是在给皇帝洗白。
比如土木堡之变,显然就是朱祁镇的问题——文臣再怎么疯狂,也不可能陪葬半个朝堂。
但有些事情还真就只能用阴谋论解释,比如朱厚照久病不愈要请民间医者,关朝臣什么事?他们凭什么阻拦?
《明史》对杨廷和阻拦求医的记录更加露骨:
“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这时皇帝已经吐血,太医的能力救不了他,魏彬等人到内阁要求拿万金求购民间医者。
结果“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