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却在《新唐书》写“巢剌王妃生曹王明”。
这个巢剌王就是指的李元吉,于是就有了李世民娶弟媳的谣言。
可李世民要是真爱所谓的杨氏,还想立她为后,又怎么会将她所生的第十四子李明过继给李元吉?
此外,现代考古发现了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的墓志铭“杨妃以亡姚之重,抚幼中闱;某姬以生我之亲,从萦内合”。
意思是杨妃以嫡母的身份在宫廷内院抚养年幼的她,她的生母也随同居住于内宫。
李世民总不可能既娶弟媳,还让李元吉的姬妾庶女与弟媳一起居住。
这显然是宋朝将李元吉的正妃杨氏与李世民的妃嫔杨氏混为一谈。
秦念没有说出“杨氏”与“李明”之名。
虽然这只是个扮演群,但代入感太强。
她不希望李世民的剧本里,杨氏与其子遭受无妄之灾。
【秦念:当然是某朝的儒生啊,抹黑唐朝的皇帝都成他们的日常了。】
【秦念:赵匡胤。】
【赵匡胤:朕未曾命人编修唐史!!】
赵匡胤此刻甚至得感激天幕没有限制他这句话,不然真就是有冤无处诉。
【秦念:你只能确定自己没干这事。】
【赵匡胤:朕就此昭告天下,我朝不得伪造篡改前朝之史!】
李世民猜测赵匡胤就是覆灭唐朝的皇帝。
否则不会如此篡史以贬抑前朝。
赵匡胤“只能确定自己没干这事”,则他大概率如汉高祖一般,为开国之君。
汉朝前期的史书对始皇帝的评价亦是功过并论,但到汉武帝……
汉武帝,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李世民:儒家就如此好改史?】
唐朝之后的各朝儒生皆觉惶恐, 尤其是大明两朝的儒生。
他们是真信了宋朝编纂的史书,以为唐太宗真的娶了弟媳,并认为这是唐太宗的污点。
如今却是唐高宗否认此事, 而唐太宗怒于儒家改史!
尧舜禹之史为谬误,还可以说是儒家为周史所欺骗。
《新唐书》《资治通鉴》编造唐太宗的伪史,却是唐高宗亲口否认。
他们无法再自欺欺人。
【秦念:这可是儒家用来愚弄君王的绝佳手段,编造伪史来佐证自己的主张,蒙骗不够聪慧的君王那可是绰绰有余。】
如果只是误将两个杨氏混为一谈,秦念还不会如此揣测儒家。
问题是《新唐书》的记载还有: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给李世民编造欲立弟媳为后的谣言, 还给魏征加戏份, 这就绝对是恶意为之。
【秦念:“聪慧”的君王, 会觉得儒家改的是前朝的史,抹黑前朝对本朝有利,对此视而不见。】
【秦念:却不知总会有自己的后代信了儒家的鬼话,蠢到“垂拱而治”, 加速亡国进程, 届时自有下一个王朝的儒家来抹黑本朝。】
刘彻觉得秦念在骂自己。
“朕听闻, 儒生皆认为始皇帝刻薄寡恩?”
朝堂内的儒家官员尽皆失色。
“始皇帝没有辜负任何一位功臣,朕却没有做到。既然始皇帝是刻薄寡恩,那在你们眼中,朕又是什么君王?”
“是朕小看你们了啊,儒家。”
愚弄君王, 好一个愚弄君王!
【朱元璋:儒家如何蒙骗君王?】
朱元璋原本坚定地认为唯有以儒治国, 国祚方能长久。
可三次天幕以来, 儒家的面目越发可憎。
他认为自己的”文采“才是十帝之中最低的,既然不懂,为了不被儒生所愚弄,他就得问。
秦念此人虽疯,但向来有问必答。
民心榜之首,万民所向之君。
想必秦念亦是心向万民,甚至向非其治下之民,才会如此积极出言。
——朱元璋并不知道这是时薪500带来的工作积极性。
【秦念:前朝亡了,为什么会亡?那都是因为没有遵守儒家的道理,只要遵从儒家的道理,国家就会变好,就能恢复圣王之治。】
武照与李治皆惊,他们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贬斥儒家。
他们都是以儒治国之人,但看到儒家编造伪史辱及太宗之时,他们对儒家就已生不喜。
如今再看秦念之言,除了震惊,还感到背脊发凉。
【秦念:在史书中隐去对儒家不利的部分,留下有利的部分——这是刘彻之前的儒家,沿袭孔子的春秋笔法。这时候还有百家盯着他们,不敢直接改史。】
【秦念:随着百家皆废,儒家再无制衡。除了春秋笔法,他们更进一步开始伪造篡改史实,来佐证“不尊儒就会亡国”的可笑主张。】
【刘彻:……呵,儒家。】
对于秦念所言,刘彻深有体会。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在想方设法论证国家兴亡取决于君王是否无道。
天人感应,祥瑞灾异。
【秦念:诸位都是排名不低的皇帝,不如猜猜汉武尊儒之后,以儒治国的国家究竟是因何而亡国?】
嬴政没见过以儒治国是怎样治国。
他能参考的只有周朝。
但周亡于分封制,后世延秦政,即便分封也在削诸侯王。
那就只能看后世皇帝如何答复。
【朱元璋:土地兼并,农民无地。】
朱元璋是对此感受最为深刻之人。
先前秦念亦以授田警示唐太宗,显然这就是原因。
【秦念:谁在兼并土地?】
【朱棣:宗室、权贵、豪强。】
李世民发现朱棣的回答里没有世家。
世家……
“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刻再回想这句诗,李世民只觉寒意彻骨。
【秦念:你们为什么管不住这些人兼并土地?】
天幕寂然。
此次就连朱元璋朱棣也无法依照前朝之史作答。
事实上他们二人早就知道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在想尽办法阻止土地兼并。
但秦念此问,分明是告诉他们——
大明亦未能管住土地兼并,故而亡国。
【秦念:因为“宗室、权贵、豪强、世家”实质上是一个个小型诸侯国。儒家崇周,周的分封你们知道不能再用。】
【秦念:但儒家将小型诸侯国内部的传承以“亲亲相隐”进行粉饰,你们就都瞎了,看不见他们的危害。坐视无数小诸侯对百姓抽骨吸髓、壮大自身,最终反噬王朝。】
又见到了“世家”一词,李世民知道这个“世家”只是针对尚有世家的王朝。
比如大唐。
亲亲相隐,小诸侯……
是啊,兼并的土地,分明就是这些人的“封国”。
若不及时拔除这些祸根,祸根壮大之后,后世被儒家愚弄、或已无力与各“诸侯”抗争的君王就会被迫垂拱而治。
正如周天子无法辖制“五霸七雄”那般。
最终亡国。
【李世民:朕只愿尽快出现你的话题。】
这样就能知道秦念要如何处置这些祸根,如何恢复百家,如何以法治国。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学儒家经典长大,亦被儒家所愚。
他已跳不出儒家的桎梏。
每次秦念说出石破天惊之语,他最初都会觉得极为荒谬。
待到秦念道出缘由,他才会知道又疏忽了哪些事项。
【秦念:那就继续说后世儒家怎么黑你。】
秦念以为李世民在提醒她跑题,于是拉回话题。
【李世民:还有?】
【赵匡胤:……】
赵匡胤也很绝望。
究竟是哪个愚蠢的后代,在坐视儒家篡改唐太宗的史实,再以篡改后的史实愚弄大宋的皇帝?
再想到后世之朝的儒家也会编造大宋的伪史,赵匡胤更加沉默。
【秦念:这是给你辟谣的机会,你要是不想听,朕就不说了。】
【李世民:请直言!】
一想到后世之人多以为自己娶弟媳,还欲封其为后,李世民就气得直咬牙。
对儒家的好感已然降到谷底。
【秦念:唐朝皇室比不上五姓七望这七个顶级儒学世家,你爹自称陇西李氏想要攀附名门,被这些世家嫌弃,认为你们血统可疑。】
【李世民:????】
李世民都要被气笑了。
李渊更是气得怒骂:“吾家族谱就是陇西李氏!谁敢言这是攀附?”
【刘彻:皇室攀附名门?】
汉朝为秦念所讥时,刘彻很不高兴,早就在期待其他朝代被秦念嘲讽。
可真当秦念说出唐朝的“伪史”时,刘彻只感觉到荒谬。
儒家改史是这么改的?
然而五姓七望这边,李世民时期的各士族冷汗涔涔,李治时期的望族也是恐慌至极——
后世的儒生疯了吗?
居然敢编这种话?!
他们是不太愿意和皇室、重臣联姻,与皇室联姻的清河崔氏女、太原王氏女都不是大房嫡系。
但这绝不是他们轻视皇室!
他们只是自诩清流。
既是清流,当然不能背上攀附皇权、外戚上位的污名。
皇室不追究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只有清流之名,最多借姻亲敛财。
正是他们对皇权无法构成威胁,大唐又以儒治国,皇帝才会对早就衰落的他们网开一面!
五姓七望不过是些文臣世家,如何敢轻视掌控天下军政的李唐皇室?
【李世民:又是某朝编造的伪史?】
【赵匡胤:……】
【秦念:不全是,像自称陇西李氏却被五姓七望质疑血统这一点,就是你朝史官写的野史。】
“谁?!”
这句话被天幕所阻,李世民就知道此人不是自己一朝的史官。
史官写的野史?
好在即便李世民的问话为天幕所阻,秦念依旧避开规则限制进行了解释。
【秦念:野史记载,薛震,出身河东薛氏,亲口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李治:薛元超?】
薛元超,本名薛震,字符超,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李治的舍人。
秦念都精确到出身河东薛氏,李治当然知道这指的就是汾阴县侯。
武照不喜此人。
虽然她与薛元超原本无冤无仇。
两年前上官仪为陛下起草废后诏书,被她用谋反罪处死。
薛元超与上官仪有故交,受到牵连被流放嶲州。
因此现在是有仇有怨。
她若是知道薛元超被赦免后会支持她掌权,就不会不喜了。
【秦念:是他。】
【李治:阿耶,他是薛收之子。】
李世民时期。
薛母看着七岁的儿子不知所措。
她的丈夫五年前就因病去世。
如今在五姓七望被后世诬为轻视皇室之时,儿子的名字为天幕提及,必然不是什么好事。
【李世民:这三恨倒是此时常情。】
李世民再怎么不喜五姓七望已然衰落,却偏偏还要自视甚高,以门第之差向寒士随要聘礼,也不得不承认:
有着数百年积累,这些世家就是有着很高的声望。
以至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都想用巨额聘礼与之结为婚姻。
薛收之子以未能娶五姓女为恨,倒也不奇怪。
【李治:……】
李治沉默,是因为他已经想到秦念为何在谈及后世质疑李唐皇室血脉时,突然提及薛元超被人伪造“三恨”之说。
“不得娶五姓女”这一点,其心当诛。
【李世民:?】
【秦念:但他尚的是你李唐皇室的县主。】
【李世民:……这是野史还是事实?】
李世民终于明白秦念绕这一圈是想说什么了。
尚县主,却以未娶五姓女为恨,这不就是认为李唐皇室非陇西李氏之后?
【李治:朕未曾听闻此言。】
【秦念:大概率是野史, 除非薛元超是想被族诛,否则肯定不敢说这种话。】
被贬的薛元超苦笑不已。
他哪里敢说这种话?
太宗皇帝赐婚,他若出此言, 陛下绝对容不下他。
秦念反正觉得薛元超只要没癫,就不可能在娶了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后说出这种话。
这不仅是质疑与皇室联姻不如五姓,还是公然反对李唐皇室为陇西李氏。
——第三恨是不得修国史,显然是晚年、即婚后才有这三恨。
编写《隋唐嘉话》的刘餗就是唐玄宗时期编过国史的史官,这三恨是他编造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李世民:我朝还未亡,史官就已经敢编造伪史了?】
安抚完盛怒的阿耶,李世民也有点压不住怒气。
儒家,好一个儒家!
【秦念:首先,那个史官编的是野史, 可以不给当时的唐皇过目。】
李世民依旧眉头紧锁。
冒着族诛的风险编野史, 这个“史官”疯了?
【秦皇:其次, 那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转衰。】
李世民的脸色更加难看。
【秦皇:再往后,就是李唐皇室主动找五姓七望联姻,而士族却看不上皇室了。】
唐代笔记《卢氏杂说》记载:“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 中外为之不安。”
这不是正史, 但《新唐书》中记载:
“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 谓宰相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二者相互印证,秦念认为可信度较高。
虽然看起来极其荒谬,但得知背景就很合理:
甘露之变后, 唐文宗李昂就被宦官软禁。
就这么一个傀儡皇帝, 五姓七望乃至其他士族看不上他可太正常了。
【李世民:好一个自诩清流的五姓七望。】
【李世民:朕今日才知道儒家的“忠”竟真是个笑话!】
无需秦念多言, 李世民就知道他的言外之意——
大唐由盛转衰后,需要五姓七望扶助才会主动想要联姻。
此时的“看不上”,无异于背叛!
【李治:五姓七望,即日起自缚入京,朕可饶你们性命。一月后但有一人不至,族诛。】
五姓七望各房颓然。
无人敢忤逆圣言。
正如陛下一纸禁婚令禁止五姓七望内部通婚,他们就只能改为私下通婚,甚至伪造户籍。
没人敢正面忤逆陛下。
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儒学世家、世代清流,空有名声而无权势。
如今却是被披露于国不忠!
瞬息间为天下所知,他们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李治:阿耶时的五姓亦应自缚请罪。】
想到不应是阿耶附和自己,李治补充道。
【刘彻:你们不是自认陇西李家?现在不认了?】
刘彻纯属给李世民找不快。
他还是介意猪凤之别。
【秦念:五姓七望指的是传承数百年的士族,每个大族除了主支外,还有一大堆分支。】
【刘彻:李唐只是分支,还被质疑血统?】
【李世民:……】
【秦念:陇西李氏祖上溯源至汉朝是李广。】
【刘彻:李广?】
正与大将军卫青一道班师回朝的李广震惊。
排名第三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后代?!
【刘邦:哦?再往上溯源岂不是?】
【秦念:要不说秦汉唐算一家呢。】
【嬴政:……李信?】
嬴政也就是随口一猜。
本以为这句话会被视为违规,却没有受到限制。
【李世民:正是。】
知道血统都被儒家改史改成可疑,这时候李世民必须认祖。
哪怕这么一认,仿佛瞬间矮秦汉一截。
李信瞳孔地震。
李广迷路连累的先祖其实是他?
他虽然败于楚,但并非是因为迷路!
这声誉榜第三的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是他的后人?!
【刘彻:哈哈哈哈哈!】
【秦念:李广往下是被霍去病射杀、再被你造谣是被鹿撞死的李敢。】
【刘彻:……咳。】
返程路上的霍去病没有回头看李敢。
看着就心烦。
胆敢以下犯上袭击舅父,就该死。
李敢幽幽盯了霍去病半晌,才扭开头。
他的后代是李世民,不跟绝后之人计较。
【秦念:再往下是巫蛊之祸中被你冤杀的李禹。】
【刘彻:……】
把刘彻干沉默了,秦念才回头迫害二凤。
【秦念:除了这位史官编造的“三恨”之言,还有你朝的佛道之争中,法琳为了佛教的利益,宣称李唐皇室的李源于拓拔达阇,而不是柱下陇西,为否定你朝血统一事添砖加瓦。】
【李世民:……】
李世民的无言,是发现原来不仅是儒家在编造伪史,佛教居然也会为了政治利益刻意诽谤。
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何在?!
李世民直面再兴佛道带来的后果。
【朱元璋:高僧不妄语,法琳之言未必是假。】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