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刘邦召见季布后不仅赦免了他,还拜为郎中。
韩信留下钟离眜,是认为以刘邦的宽厚,迟早也会饶恕他。
只是钟离眜行踪暴露,刘邦诏令楚国逮捕他,钟离眜因此自刎。
结果汉史竟如此污蔑贬低他?
“义父!孤定不会让史官如此造语!”
刘恒连忙安抚再度暴怒的韩信。
小孩的声音依旧嘶哑,又口口声声喊他“义父”。
韩信只能冷着脸看天幕。
【刘邦:……这是朕的过错,往后不会如此。】
刘邦认了。
虽然现在韩信还没死,史官没有这么记录韩信的过往。
但刘邦知道,这是他做得出来的事情。
那就只能认错。
后世因钟离眜之事贬低韩信的皇帝皆愧然。
他们是真没想到韩信会被史书如此污蔑。
若只是被伪造的汉史所欺,他们还不至于愧疚。
但秦念看到的史书与他们无二,而秦念能发现史书中的谬误,他们却未能看穿。
或者说,在儒家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不会刻意去质疑正史的记载。
尤其是有益于君臣之道的记载。
【秦念:陈平建议你伪游云梦,召见韩信并擒下他,凭的不就是你俩都相信韩信会听命独自前来,而不是带着军队过来吗?】
【秦念:史书却写什么“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这是什么逻辑不通的玩意?】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个意思:
刘邦到了楚国边境,韩信就想造反,但又觉得自己无罪,打算去拜见,又害怕被抓。
秦念想到这句话就想笑。
——韩信究竟想不想反、有没有罪?
韩信若是真有“欲发兵反”这个念头,他又怎么会觉得自己无罪?又怎么会独自去见刘邦?
如果他觉得只是有这个念头,别人又不知情,所以算无罪,那他又为什么要害怕被刘邦所擒?
之后还画蛇添足,说有人告诉韩信,把钟离昧杀了,刘邦就会高兴,就没有隐患了。
于是就有了钟离昧在自刎前说出“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这样离奇的话。
倒也不必为刘邦找补,说韩信自知藏匿钟离昧是罪。
有人劝韩信“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这件事,是发生在韩信“恐见禽”之后。
也就是在此之前,韩信就是“自度无罪”,他压根不觉得藏匿钟离昧是罪。
《史记》的这段记载,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美感。
【秦念:你编造伪史时,是实在没法自圆其说,才会这么漏洞百出吗?】
在之前的质问中,刘邦的沉默与痛快认错,秦念就确定刘邦的扮演者接受了她对史书的解读。
不接受也不行,这些漏洞太明显了。
汉高祖本人来了都不好补救。
【刘邦:吾……唉……】
陈平暗叹。
没错,他就是笃定韩信不想反也不会反,才会建议陛下亲自去楚国西部境内的陈县擒韩信。
史书刻意描述韩信想反——
不这么写,怎么解释陛下废楚王为淮阴侯?
可秦念为什么要将这些全都说出来?
他先前想方设法让太子拜韩信为义父,不就是想要韩信得以善终吗?
以韩信的性格,得知自己死后被如此污蔑,只会对陛下更加怨恨。
韩信确实越发怨恨刘邦。
他本以为受诬谋反被诛已经是刘邦做的最辜负他的事情,万万没想到死后还会被如此贬低!
刘恒小小年纪人都麻了,只能努力安抚义父。
阿父的行径,就是他也看不下去。
看阿父迅速下跌的民心,就知道黔首们也看不下去。
【秦念:而第二次污蔑韩信谋反,更是招笑。】

韩信如果要反,何必等到被软禁之时?
【秦念:史书记载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韩信辞行, 然后韩信拉着他的手怂恿他谋反。】
这话连小刘恒都知道是假的。
他只见了义父这一次,只看义父对待樊哙的态度,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看得起陈豨。
更别说拉着陈豨的手怂恿他谋反。
韩信此时却没有先前那般愤怒。
他终于看清了刘邦的面目。
此前是不甘心,不甘他的忠诚与信任被刘邦辜负。
他的怨恨,也是来源于过往的君臣相得。
可此刻他才发现,君臣相得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唯有知遇之恩为真。
【秦念:陈豨是什么东西?勾结匈奴劫掠边民的人渣,你将韩信与他并论?】
【刘邦:……】
秦念不信韩信谋反还有一个理由。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就是说刘邦去平陈豨之乱时想带上韩信, 韩信为了在长安谋反策应陈豨, 故意称病不去。
但是——
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时候, 吕雉都不敢把韩信放出长安。
怎么平陈豨之乱,刘邦就敢起用韩信了?
【秦念:谋反的方式,是韩信与家臣密谋,准备趁夜假传诏书放出罪犯奴隶, 组织他们去袭杀吕雉和刘盈?这么草率的谋反计划, 会是熟知兵法的韩信想出来的主意?】
韩信只觉可笑。
他被软禁在长安, 侯府之外的卫士都是刘邦刻意安排,用于监视他的出行。
侯府内的侍从也是刘邦的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
他独自被擒来长安,哪来的家臣?
秦念认为的草率,指的是诏书没那么好伪造, 二则罪犯奴隶手里没有兵器。
就是刘据造反, 也得卫子夫“出武库兵”。
军械、军卒, 二者缺一不可。
韩信只要不是疯了,就不会想着带手无寸铁的罪犯去攻打皇宫。
【秦念:密谋还被家臣举报,这么巧合又草率的吗?随后萧何将韩信骗进长乐宫,吕雉派人将他斩杀。】
【秦念:后一句倒是有可能是真的。韩信重情,你能在云梦泽骗他一次,萧何当然也能在长安再骗他一次。】
【刘邦:……朕不知往后之事。】
韩信眼眶微红。
刘邦废他为淮阴侯后,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萧何。
不管他信任的是谁,都会遭到辜负?
“义父……”
刘恒紧紧抓住义父的袖子:“阿父错了,萧何也错了,我定不会负你!”
韩信沉默。
他想起秦皇曾言及的一句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韩信缓缓点了点头。
刘恒松了口气。
韩信没有看他,看的是天幕。
他不会再信汉朝的皇帝,但他愿意再信一次秦朝的皇帝。
此前设法救他、如今正为他鸣不平的后世秦皇。
秦念以最坏的角度推演韩信“谋反”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早在刘邦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和吕雉定下杀韩信的计策。
因为韩信没有谋反的能力,被软禁的人也不太可能有私兵和家臣。
韩信死后,史书也没有记载吕雉对他的“家臣”“同党”下杀手,仅仅只有“夷信三族”,这简直就是秘密处决,可以说极为不合理。
所谓的“家臣”“同党”大概率根本不存在。
吕雉想杀韩信太容易了,也不需要让萧何去骗他。
与萧何合谋骗韩信入宫的唯一目的,就是假装“韩信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吕雉需要以计骗韩信入宫”。
从一开始,就是刘邦要杀韩信,而且是要韩信背负着骂名去死。
【秦念: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于是被夷三族。】
【秦念:这话朕信他说了,因为他确实没什么情商。你诏令齐国抓到蒯彻,蒯彻说他是各为其主,你赦免了他。】
【刘邦:……】
“阿母,你不要哭!”
韩信见韩母落泪,连忙去为阿母拭泪。
可韩信越是乖巧,韩母就越是心痛。
是她将信儿教得太信任君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万幸,这一次信儿要去效忠的是秦皇。
是“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功臣”的“祖龙”!
秦念越是回忆韩信的过往,就越是为他不平。
汉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喜是真的。
怜却未必。
都说汉武帝冷血,汉武帝的冷血可不就是遗传自汉高祖?
【秦念:说到蒯彻之计,就得说到韩信杀龙且之后,项羽派使者去找韩信,告诉他你容不下他,试图说服他背叛你,三分天下各立为王。】
【秦念:韩信这个傻子说什么“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最终还真因为不背叛你,死在你手里。】
嬴政再度颔首。
韩信此人,天赋卓绝,又忠心耿耿。
秦念不断讲述韩信的过往,应是在劝他务必重用韩信。
“授我上将军印”。
既然如此,待韩信入咸阳,就以大将军拜之。
并不知道韩信未满十岁的嬴政如是想。
韩母抱着小韩信痛哭失声。
她可怜的信儿!
【刘邦:朕不知此事!】
刘邦确实不知此事。
他若是知道,蒯彻也不会直到韩信死后才被刘邦所捕。
韩信看着自己曾经的誓言,百感交集。
虽死不易。
如果刘邦只是以“不能信”“不敢信”为由杀他,韩信认了。
没有汉王,就没有能够封王拜相的韩信。
不过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但刘邦不该诬他谋反。
他秉持忠义之心,无论汉王是调走他的军队、还是违背承诺改封楚王,他都能以臣事君。
唯独被诬谋反,是否绝他所秉持的一切。
【秦念:你抓到蒯彻的时候就知道了。因为蒯彻也是这么劝韩信,韩信也是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他。】
【秦念:但你为了汉室的声誉,为了让后世的武将自觉遵从所谓的“为臣之道”,还是让他背负着谋反的罪名死去,更可耻的是编造钟离眜之事来侮辱他。】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其实可以说是必然。
甚至都不仅是刘盈无能的问题,连汉高祖本人都极为忌惮韩信。
这从挟制称王之前,韩信连侯爵都未曾受封就可以看出来。
他唯一的生路,或许就是同张良一样自请一县之地,且他必须自愿永不踏出长安。
由于刘盈实在无能,其实连这条生路也相当渺茫。
韩信被削为淮阴侯后,樊哙还跪着迎送他,就可以看出韩信在武将中有着可怕的声誉。
秦念最为之不平的,也不是韩信被杀。
而是汉高祖实在不该在韩信身上加诸各种罪名。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秦人皆知“死而非其罪”,过错在于秦昭襄王。
可韩信之死,却被汉史认定为谋逆被杀,还是两次谋逆。
甚至以钟离昧的自刎,将韩信塑造成卖友求生的小人。
实在可叹。
【秦念:又一个冷血的政治动物。】
【刘邦:……】
【刘彻:……】
韩信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真的想要谋反。
他曾以为幸遇明主,君臣相得,才会独自前往陈县朝觐。
他曾以为凭借他对汉室的功绩,刘邦不会杀他,才会在被软禁长安时,丝毫不掩饰怨恨。
可他错了。
李世民长叹。
他竟然因为汉室改史,误会韩信这么多年。
甚至也不只是他,韩信一直都在被人误解。
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韩信本就可以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只是无论韩信如何做,哪怕是不挟制封王,汉高祖也容不下他。
功高,震主。
才高,危主。
【秦念:在屠城成风的秦末,就连被司马迁誉为“仁而爱人”的汉高祖,也有屠城之举,而韩信是难得的不曾屠城的将军。】
各朝黔首肃然。
战乱之际,对于普通的黔首而言,屠城就是最可怕的噩梦。
韩信却不曾屠城?
兵仙……果真是兵仙!
【秦念:赵国陈馀不听李左车的计谋,韩信以背水一战灭赵,以对待老师的方式对待李左车,遵从他的建议说降燕国。这足以说明韩信不是全然目中无人的人。】
在秦念看来,韩信情商确实不高,总是被信任的人所欺骗,天真地以为刘邦容得下他。
但他绝对不是“伐己功”“矜其能”的人。
他挟制称王,是因为刘邦一直不给他封王,甚至不曾告诉他什么时候能够称王。
可韩信依旧不敢直接讨要齐王之封,要的还只是“假齐王”。
他会因为知道李左车的计策能生擒他,就执弟子礼对待李左车,恭敬地向他询问攻燕讨齐的办法。
李左车也在此次献策中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
韩信是死脑筋,认定刘邦是他的君王,哪怕知道灭楚之后可能会被清算,也不忍背叛刘邦。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他不是听不懂蒯彻之言,他是不忍。
这是春秋战国遗存的君子之风。
【秦念:蒯彻说韩信为“贤圣”,朕深以为然。韩信就是华夏不可多得且真实存在的贤圣。】
董仲舒再度面红耳赤。
不仅是他,许多朝代的大儒都知道秦念在讥讽什么。
儒家对着虚假的古圣贤歌功颂德,却对着真正的贤圣口诛笔伐。
甚至他们无法用“史书被篡改”来为儒家开脱。
因为后世秦皇看的史书与他们所看见的别无二致。
不同点在于秦念会质疑史书的真假,而不是盲目相信古人的记载。
“崇古带来的糟粕”。
秦皇所言非虚,儒家之学各种谬误的根源,就在于崇古。
刘邦是最清楚韩信是“贤圣”的人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要杀韩信,还要将各种污名加诸其身。
萧何不忠吗?不知进退吗?
当然不是。
萧何会将全部家私都捐赠军需。
然而萧何越是如同圣贤,刘邦就越是无法容忍。
所以将来骗韩信入宫的人必须是萧何,将来萧何以强占民田宅自污名节时他也会大喜。
汉室的王朝,怎么容得下比君王更贤明的臣子?
他刘邦又不是“垂拱而治”的周天子!
更别说韩信还是武将,是无人可撄其锋的“兵仙”!
倘若不是天幕降世,让刘邦提前得知还有刘恒这个类他的儿子。
又有后世秦皇相助,以“太子义父”消韩信王爵被夺之恨,更能借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太子太傅”之职让韩信“自愿”留在长安。
刘邦绝无可能留韩信性命。
【秦念:刘邦,你最大的过错,就是让兵仙蒙尘数千年——你汉室的国祚才多久?】
最悲哀的,是其实可能不止数千年。
秦念在群里有着皇帝的人设,在她虚构的剧本里可以为韩信正名。
但现实却是正史不需要逻辑。
哪怕逻辑不通那也是正史。
韩信就是谋逆被杀,就是居功自傲、恃才傲物、卖友求生……
兵仙不应蒙尘。
却蒙尘已久。
或许也将一直蒙尘下去。
好消息是后世不再重视“君臣之道”,抛去谋逆相关的部分,韩信依旧可以凭借他傲人的战绩在武将之中登顶——
他是兵仙,战无不胜的兵仙!
数千年……
所以,他终究还是得以正名?
韩信再度眼眶泛红。
阿母说得对,人应秉持忠义之心。
即便君王负他,即便史书诬他。
自有后世为他正名!
他不再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
【刘邦:朕于天幕立誓:汉室君王不得改史,汉朝史官亦不得改史!】
真相已经被秦念披露出来,刘邦就只能转变方式。
不能再以贬低臣子来抬高君王,就只能以“不得改史”来表现痛改前非。
正如他所预想的那般。
黔首总是会轻易原谅悔过的君王。
他跌至中游的民心,以极快的速度攀升。
陈平怔住。
秦念是为韩信鸣不平,才会将韩信蒙受的冤屈尽数道来?
等等,后世秦皇虽因过度爱民,喜好直言功过,可心思也极为缜密,不应该只是这个目的。
陈平再看“群成员”,见到了刘盈刘恒。
“群”内不断有新的皇帝加入,即便秦念隐瞒此事,其他皇帝也有可能透露。
倘若秦念隐瞒不言,再由其他皇帝道出冤屈,韩信就会认为秦念也是在利用他,届时必然再生事端。
且如今秦念将韩信称为贤圣,又道出大汉是如何诬陷他。
此后汉帝便不能以谋反之名诛杀韩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