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王夫妇自然也是有自己考量的。想尽可能在他们夫妇还能动的时候,为每一位子女做好打算。
本朝爵位分为‘世袭罔替’和‘降等世袭’两类。
世袭罔替是指,爵位承袭次数没有限制,并且更替时不降低等级。这里比较出名像是英国公、齐国公、宁远侯……都是子孙可以完整承袭的爵位。
而降等世袭是指,爵位承袭次数有限制,而且每承袭一次,都必须比上一次的爵位低一级。这就意味着,后世子孙如果没有自己的功名,仅靠承袭爵位,到了最后可能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本朝比较出名的就比如有皇后母家盛家。盛紘身上的清河郡王爵位,仅他一人享受终身,他的下一代长枫有侯位、再下一代就无爵可袭。
要是没点真本事在身上,将来会混成什么样,还真说不准。
邕王的意思是想把自己几个儿子扔到军营里去锻炼锻炼。
伐夏大胜之后,看官家兴致勃勃的样,没准下一步就是平辽,一血澶渊之耻。
当年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在澶州前线以八牛床子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重挫辽军士气。
再加上战争打了好几年,战线拉得太长,辽国补给非常困难,因此有了议和的想法。于是派了降将王继忠赴入澶州转达辽国想罢兵息战的想法。
其实当时正是一举进攻,打败辽军的大好时机,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奈何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真宗畏敌如虎,只想讲和,当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辽国达成和解,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辽国洽谈议和事宜。
最终,大宋成功以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条件,开启了两国长打三十多年,再无战事的和平。
后人怎么评价‘澶渊之盟’的,墨兰不知道。但她只觉得先帝、也就是她公公是个脑子有泡的家伙。
敌强我弱,要议和、要赔款,还可以安慰自己是卧薪尝胆,用糖衣炮弹瓦解敌人意志;敌弱我强,还是一样议和、赔款,那就真是怂没边了。
就这样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他有什么资格跟秦皇汉武比?一下子把泰山封禅的格调都降低了。
墨兰估摸着,今后的皇帝若想称颂自己的功德,恐怕得另寻出路了。
不然不就是说,他们当皇帝的水平,跟真宗一样拉胯么。
“辽国制度混乱、律法未明,强盛不过一时。如今乱象丛生,我朝却欣欣向荣,人才辈出。若不此时一雪前耻,扬我大宋军威,只怕后患无穷。”墨兰劝道。
赵祯一言不发,过了片刻后道:“可若再起战事,父皇前番种种布置,皆算是白费了。”
墨兰的语气更加柔和了:“怎算白费?先帝为我朝创造了修身养息三十年,如今兵强马壮,为得就是今朝啊!”
她想当的是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王朝女主人,可不是一块天下与几人分食的羊献容。
所以,就算赵祯不想一雪前耻,她也一定会让赵祯想的。
第518章
赵祯年轻气盛,特别才打了胜仗,身体里的血还是热乎的。这时只要有人在旁一劝,未必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敌国的勇气。
因此与夏国的战争停歇了,但边防军备却更森严了。同时,又令文才出众的学士们尽快写下一篇朗朗上口的讨辽檄文出来,待官家与相公们阅览之后通传天下,届时上下一心,共讨辽贼!
两国相交,贸然发动战事一般都要有个说法,来维护自己发动战争的合法性。
大宋的理由是:“辽为弟,却专擅赐恩夏国,不敬兄长。”
夏国归附宋、辽朝,但辽朝却频频越过本国多次施恩于夏国。
大中祥符三年,李德明被辽封为夏国王。
天圣七年,李德明又向辽朝为子元昊请婚,耶律宗真封宗室女为兴平公主,嫁给李元昊。
澶渊之盟中有一条是,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可哪家弟弟频频越过兄长册封属国,大宋就是揪住这点来表明他们是正义之师、王道部队。
邕王感受到朝廷最近主战之声愈烈,说不准那一年就又兴战事了。
便想把自己那几个儿子塞到军营里面历练一二,将来无论承爵与否,总不至于饿死。
而且将来朝堂上若真都是主战派的天下,他有个女婿在,也不至于无人帮衬。
于是,邕王下嫁爱女嘉成县主,十里红妆,大宴宾客。
往后一、两个月,宁远侯府、顾家、沈家也间连有嫁娶喜事,门前一对对红灯笼冲淡了战时的哀愁。
如兰的回门酒办的也很热闹,来了许多亲朋好友。明兰看着,默默坐在一边不说话,她的回门礼都是低调的。
顾廷炜与如兰一并给盛家长辈们问安。
王若弗瞧着这一对小儿女,别提有多欣慰了,连声道:“好好!汝等尔后要互敬互爱,濡沫白首,衍嗣繁茂,言以率幼。”
明兰这时也才看清楚这个姐夫的样子。只见年轻男子眼畔生花,唇红齿白,果然是十分人才。
但到底没有齐衡俊美,而且自己的齐衡是国公府独子,将来注定是要继承爵位的。五姐夫只是侯府幼子,能不能承袭宁远侯爵位还是两说。
这样一想,似乎心里又能平衡了。
婚后如兰要学着怎么做好主妇,身上的刁蛮锐减。看得长辈兄嫂别提多欣慰了。
以前总觉得五妹妹刁蛮任性,不如六妹妹安静沉稳。可现在再看,明兰从前的安静沉稳成了内里藏奸,如兰的刁蛮任性却是率真可爱。
如兰现在也能坐下,心平气和的和明兰说说话了。下人们奉茶上来,清香宜人的常清瓜片,沏过两回便现出好看的青绿色。
明兰悠悠道:“早早晚晚,咱们的院都要住了别人的。只没想,这么快就腾空了,也不留一留。”
自她出嫁后,暮苍斋就被陆陆续续搬空,连匾额都被摘下,等主人想好新名字再换上去。
这次回门,明兰都不能回自己住过的地方坐一坐,只得待在老太太的寿安堂。
其实陶然馆也开始搬动了,只是还不够时间。
第519章 (会员加更)
如兰有婆母教导,长进不少,不紧不慢道:“大嫂嫂又生孩子了,咱们一个个出阁了,屋子迟早是要给小侄小侄女们住的。家中人丁兴旺,可不是好事?!”
明兰定定的看了如兰一会儿,轻笑道:“五姐姐越来越伶俐了,难怪秦夫人无论如何也想将你迎进门。”
这么一对比,在四个姐妹里,她的婆婆也就比大姐姐华兰的婆婆好一些。起码平宁郡主不会觊觎儿媳妇的嫁妆。
不过,就算没有坏婆婆,宁远侯府有一帮没有分寸感的亲戚,一样怄人。
正常来说老侯爷顾偃开那一代,袭爵是的他。他的弟弟们都应该在拿了自己应分得的家产后,搬出去分家的。
但因老侯爷顾偃开常年在外戍边镇守,侯府不可无人主理,便让自己的两位弟弟依旧住着。待到顾偃开奉旨转调,携家带口回到东京后,顾偃开没在第一时间商议,让弟弟分出去过活,后面住得久了,就更不好意思再开这个口。
于是,宁远侯府里有三房人挤在一块儿生活、呼吸同一片空气。
难怪如兰嫁进去后都说呼吸困难了不少。
可不是么,宁远侯府没盛家大、住在里面的人却比盛家多,如此拥挤的生活环境,难怪如兰会抱怨。
“难道秦夫人和宁远侯没想过要分家?”明兰也是吃了一惊。要说兄弟间不分家还正常,毕竟上有父母要一起孝敬、下是哥哥照顾弟弟有美名。
可宁远侯都换人了,现在是侄子当家,哪有叔叔住在侄子家的道理。
提起这个如兰也觉得憋屈,“大伯总是说家里人多热闹,一直没提过分家。我们也只能先这么住着。”
别说宁远侯顾廷煜,身体有多孱弱,有多难以支持起侯府门第,但只要他活着,他就是说一不二的当家人。
他说不分家就是不分家。况且就他这个身体状况,与其担心自己的后路,还不如多欣赏一下有嫌隙的继母那想骂不敢骂的样子。
而且享受惯了的四房、五房也未必愿意搬出侯府这块富贵窝。
顾家四房叔父贪金贪银,是家里最大的寄生虫;顾家五房叔父稍微好一些,他是顾家少有的读书人,青年时中过举人、却一直无法中进士,当过几任堂官,如今赋闲在家,闲来吟诗弄画。
秦夫人真的忍了这帮没有分寸感的亲戚很久了,他们做过的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心里,但她忍功无敌,为着在仿佛圣人降世的丈夫面前树立良好形象,生生忍住了所有怨毒和不满。
既然甩不掉这对废物兄弟,索性就变废为宝,尽量利用他们把真正的眼中钉去掉,只要她的亲生儿能承袭爵位。到那时,该算账的算账、该踢开的踢开,反正她攒足了这俩人的把柄,真张扬出去,道理尽够她说的。
可这个前提是她儿子继承了侯府。
第520章
所以至今没什么人发现秦夫人的真面目,如兰更是道:“我婆婆着实操劳,于家中大小温柔和平,又怜贫惜贱,慈老爱幼。”显然是庆幸自己有个好婆婆。
明兰看着她满脸幸福,欲言又止。想要提醒她,她婆母秦夫人并不似表面看到的温婉,可又怕她曲解自己的好意,以为自己眼红她幸福,故意挑拨离间。
但想想还是作罢。秦夫人诸多算计,为的都是自己的小家,五姐姐也是小家一份子,秦夫人应当不会算计到她身上才是。
如兰自是不明白的,见她又突然不说话了,觉着无趣,又寻了个新话题,问道:“六妹妹,可知怎么又来了?娘不是说,再也不让她上门的么?”
前些日子她一直被关在屋里绣嫁衣,也没怎么关注外头的消息。但今朝回门,却看见她娘和康姨母又亲亲热热的坐在一块儿,不由好奇。
要知道,她娘可是深恨姨母背刺截胡了表哥的亲事,前阵子差点没扒了姨母的皮。怎么现在这么快又和好如初了?难道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
明兰叹息道:“就是因你成亲,康姨母才借机又寻上门来,我是没见到,但听说在大娘子屋里又哭又说了许久,好像……嗯……,元儿表姐在王家过的不是很好。反正,到底是亲姐妹,末了大娘子也心软了。”
“元儿怎么了?她怎么个不好法?”如兰追问。
“好像是元儿表姐,她顶撞了舅母还是怎么的,舅母气了,打卖了她身边好几个丫鬟妈妈。外祖母也恼了,说元儿表姐没礼数,罚抄《女诫》好几遍,还日日叫站在跟前立规矩,不老实还不给饭吃……康姨母是这么说的。”明兰心有戚戚然。
这还是亲戚呢,成婚后都变了个态度。这要不是亲戚,没往日情分可讲,还不知是什么样呢。
明兰颇为能感同身受,因为平宁郡主也是个难缠的婆母,而齐衡又只会叫她忍一忍。
如兰顿时气定神闲,“我说嘛!元儿表姐这人性又急又躁,做人儿媳妇且差得远呢,舅母如何瞧得上眼!”
要只是王家舅母一个人不喜欢也就罢了,婆婆跟儿媳不对付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可王家老太太是康元儿亲外祖母,连她都恼了,怕真是康元儿有什么不是。
说起来也很神奇,康允儿、康元儿是一母同胞的姐妹。
可康允儿知书达理,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康元儿却任性倔强,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性格上的反差也影响了她们婚后的生活状况。
成亲后,康允儿很快便赢得了婆家人的赞誉。夫妻相处间,康允儿也深得丈夫喜爱,小两口感情甚好。
反观康元儿就不一样了,她自成亲后,仗着自己的母亲是王家上一代嫡长女便行事嚣张,不把婆婆放在眼里,跟丈夫也是三天两头的闹矛盾,稍微有点不满就回娘家抱怨,弄得王家一家都不喜欢她。
也不知道王家生女儿是不是就一定要生个对照组。
上一代的王若与、王若弗姊妹;下一代康允儿、康元儿、盛华兰、盛如兰都是这样。
而且由于姐姐比妹妹出色,所以姐妹感情都很一般。
王若弗肯重新接受姐姐王若与,也是因为王若与实在能放下身段,不惜自曝家丑换妹妹释怀,也不知道她又要算计什么。
秋日阳光静静的,无声无息拂落的花叶。赵祯看了一天的折子眼睛正酸,这时有小黄门进来,行礼道:“启禀官家,给公主的封号已经拟好了,请官家御笔亲选。”
墨兰看他揉着眼睛,颇为不适,体贴道:“我读给官家听。”她接过红纸一看,用金漆写着四组封号,分别是“福康”、“福慧”、“明懿”和“上仙”四个。
宋一代中,公主未婚嫁时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则改以国名为封号。
“礼部自然挑好的字眼,我看都是一样的。”墨兰抱着女儿笑吟吟道:“让咱们小柔嘉来选她自己的封号吧。”
“自己的封号自己定,咱们柔嘉也是位说一不二的公主。”赵祯把女儿抱到书桌上,抱臂微笑看自己选。
柔嘉生来安静,只好奇看着面前的红纸金字,肉乎乎的小手往前一伸,就落在了‘福慧’二字上。
“咱们女儿也盼着福慧双修。”说罢,墨兰俯身轻轻亲了口女儿柔嫩的脸颊。
景祐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帝长女,封福慧公主。
几个姐妹都成家后,墨兰才第一次宣她们进宫。
进宫请安那日,几个兰很早就起床沐浴更衣、梳妆打扮,唯恐去迟了,令皇后不喜。
因此到仁明殿外候着时天色还早,晨光金灿明朗,照在琉璃瓦上流淌下一大片耀目流光,连着雕栏玉砌也别有光辉。且殿外又有花木扶疏,更显生机勃勃。
如兰忍不住赞叹,“大内真是气派!”
华兰拉了拉她的袖子,“今日进宫请安的未必只有我们,且安生些。”
不一会儿,一位身着花青色锦缎的中年女官出来:“夫人们快请进来,娘娘正等着呢。”
三个兰此时正要进到殿里,反倒异常镇定了,好歹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后娘娘也是她们处了十几年的姊妹。
皇后高居正中首座,底下两侧的位置都是空的,看来她们来的还算早。
三个兰跪下请安,口中整整齐齐地说:“皇后娘娘万安。”
墨兰抬手示意她们免礼,“妹妹们来得好早。平身吧!”
三个兰这才抬头看她,这一眼,却让三个兰都吃了一惊。
皇宫真是个改造人的地方,从前的墨兰是带着书香气的美人,现在的皇后却端严雍容,令人不敢直视。甚至这身气派能压住身上那件玫瑰红洒金五彩凤凰纹通袖长衣,金线绣制的牡丹花在纱缎裙子上彩光绚烂。
满室光辉似乎都来源于她一人。
第522章 (会员加更)
墨兰打量了这几个许久未见的姊妹几眼,俱是按品大妆。只是华兰明媚、如兰健美、明兰温婉,风情各不相同。
“成了亲的到底不一样,连如兰都沉稳起来了。”
“有娘娘这个榜样在,臣妇总要有所长进。”如兰微微一福身。
……听上去也没长进多少的样子。
华兰、明兰面色复杂的侧头看向她,什么叫‘有娘娘这个榜样在’?难不成你也想向她学习进宫当娘娘?!
华兰、明兰相信她肯定是没这个意思的,但难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她们现在也只能祈求皇后没把这话放心上,不然她们也要受牵连。
墨兰这三、四年过得比别人三、四十年还精彩,早已习惯物是人非。如兰却还是那个直率、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如兰,这些话落在耳里倍觉亲切。
“好了、好了,刚刚才夸过你沉稳呢。”墨兰含笑让她们坐下,“你若是再说下去,大姐姐、和六妹妹都不用说了。”
她这么一说,余下三个兰也放松下来。姊妹几个说着话,仿佛还是当年未出阁时的景象。
华兰讲育儿经、如兰说二嫂嫂又怀孕了、明兰讲起老父胡子渐长。每个人都在努力用温情加深自己与皇后的关系。
墨兰端居高位,笑眯眯的看着姊妹们为了讨好她使出浑身解数,偶尔她也会回应几句。
“大姐姐的女儿定然是像极了大姐姐的。”墨兰抬抬手,宫人得示意端着一盘朱钗上前,走到华兰面前请她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