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总是会有人用自己对幸福的标准来定义他人。
‘女人要生了孩子才算完整’、“温婉贤惠的才是好女人”……
在这些人眼中,嘉成县主不是一个好女人、更不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那幸福的女人该是什么样的?
像齐国公的儿媳盛明兰就是幸福的女人。一连为夫家生了四个儿子,嗣息不绝,连平宁郡主那么挑剔的人都对她和颜悦色起来。丈夫齐衡就更不用说,俊美又体贴,成婚至今就只纳了一个妾室,还是婢子出身,根本动摇不了她的地位。
明兰每每听到这些话,多是笑而不语。婚姻如饮水一般,冷暖自知。
齐衡不是凉薄之人,即使纳了妾室,也不会动摇自己正室大娘子的地位;可他算不上忠贞,那个爱得炽热的少年郎,终究与现在的枕边人渐行渐远了。
不过她好歹还可以庆幸,每天来立规矩的妾室虽然有些碍眼,但起码是个能沟通的正常人。
顾家纳妾,就真是灾难了。
以前说过,顾廷烨有个外室和一双子女。但因感情不合等原因,顾廷烨最终选择把外室和长子送到庄子上,虽然吃喝不愁,但不许他们以顾家人自居,避免影响他现在的家庭。
可朱曼娘是个有些痴性的女子,她把章献皇后刘娥当成榜样,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个爱自己、宠自己、帮自己实现阶级跃迁的真宗皇帝。
一旦顾廷烨满足不了她的梦想,她宁可玉石俱焚也不愿认命接受。
也不知道她一介弱质女流是怎么躲过庄子里的人、又是怎么跋山涉水带着儿子来到东京。
反正东京的老百姓看足了顾家的笑话,心道:还以为顾家二郎这几年浪子回头,结果没想到还是有风流债找上门。
连自己的小家都管理不好,如何能管好整座侯府。
顾庭煜虽然存了一股报复社会的想法,但宁远侯府百年传承太重了,他也不希望偌大的侯府毁在自己手里。最终还是把侯府传给三弟顾廷炜。
如兰也妻凭夫贵,成为侯府夫人。那段时间大娘子笑得朵花一样。
第529章 (会员加更)
顾廷烨与侯位失之交臂,如何肯放过朱曼娘,加之朱曼娘通过折腾儿子来换取男人心意的做法,也成功把自己最大的底牌给折腾没了。
总之,最后朱曼娘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人见过她。而顾廷烨也为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付出代价。
眼看妹妹的子女嫁娶都很好,康姨母的妒火是真的被点燃了。她怎么能接受外貌、学识样样不如自己的妹妹,却比自己过得要幸福。
她开始给王若弗找事,打着‘为你好’的名头,不遗余力地向王若弗推荐起自家庶女。什么貌美、温顺、又是自己人,不管许给那个姑爷,都会和家里姐妹同进退,一起孝顺你这个嫡母等等。
王若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兰。
“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咱家在东京里就那么几个亲戚,你就是嫁人了,也不能忘了康姨母,也让她们沾沾你的光……”
她有个隐秘的念头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拿捏明兰和老太太。
然而,明兰两手一摊,既不拒绝,也不接受,只道在家里都听婆婆的。若婆婆愿意纳这门妾室,她绝无二话。
康姨母见她不肯应下,呵呵冷笑,便递上拜帖去见平宁郡主。想来平宁郡主是不会介意给自己儿子再纳一房妾室的,且看到时候盛明兰怎么说。
但康姨母估计有误。平宁郡主那么挑剔、讲究的一个人,哪里会看得上早已落魄的康家,便是做妾也不会找这种有数不清麻烦事的人家。
康姨母吃了个闭门羹,只得悻悻离去。
至于塞给华兰、如兰的丈夫?
不用两个兰阻止,王若弗就能生撕了她。没有那个母亲会盼着自己女婿身边的女人越来越多,从而冷落自己的女儿。
康姨母接连被拒绝,还是锲而不舍。不给盛家的姑爷做妾,给盛家的儿子做妾也行。
这下连王老太太都看不下去了,大骂这个女儿刻薄。
康家的女儿难道是老人年会的福利?还见者有份了!
她这么贬低康家的女儿,难道同为康氏女的允儿、元儿能被人看得起?这些可都是她们的姊妹。
康姨母如何不知道自己这些天来的行止叫人笑话。可把庶女送出去联姻,还真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意思,怕要出一大笔嫁妆钱的康姨夫分明是默许了的。
康姨夫绝对是盛家所有姻亲关系里,最让人反感的一位了!
长柏、华兰、如兰都极力劝阻大娘子少和这家人来往。
既想占便宜又爱过河拆桥,如今的康家于盛家而言,跟吸血虫一样。甩又甩不掉,但真要被它扒上非得出几口血才行。
像是先前,袁文绍好容易跟口外的牧场搭上了养马的买卖。大娘子一个嘴快,康姨母就想来凑份。而且她所谓的凑分,是出少少的钱,占大大的便宜,直把华兰气了个仰倒。
第530章 (番外)
我家是名满天下的盛氏,祖父盛长柏公,两榜进士出身,二品大员致仕,亲眷故交更是遍东京。
而我,只是这个清贵之家中的一个小小庶女,还是最不受宠的儿子生得。
只因我爹年幼之时,恰逢祖父调任外省,祖母照例随行,只得将尚是年幼的我爹交由曾祖母王氏夫人抚养,老人家未免疼溺了些,待祖父母回京,我爹已被养得骄纵耽嬉。
后来祖父几次想管教,曾祖母无不哭天喊地要死要活,祖父到底朝务繁忙,不能日日跟老母幼斗法,我爹就这么不上不下地活到娶妻生子。
何为不上不下?要说他争气,他却只混了个秀才,但若说他败类,却也不敢真和世家纨绔厮混,闹出什么外室粉头来。
不过只是没外室粉头而已,家里的妾室、通房还是不少的,连带子女间也多有是非。
比如邱姨娘生得七妹妹看着我就跟乌眼鸡似的,何苦来哉。
家就这么大,将来能分得多少一望即知。
以出嫁的大堂姐为例,当时大伯父是正六品堂官,外加祖父还是朝中二品大员,她许配的是一位富家举子。
如此推算,我爹只是一个秀才,且不得祖父喜欢,我和七妹妹将来,大约不是做个秀才娘子,就是当了缙绅老婆,搞不好还可能是商户人家的老板娘。
所以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好争的呢?
偏七妹妹想不开,从容貌打扮到学问教养,处处想压所有姐妹一头。
小娘也劝我多学着点,日日追着我念,我被缠烦了,忍不住反过来问她:“做庶女的要那么出挑做什么,跟嫡女争风岂不找不自在。就好比你们做小娘的,要是表现的比正房还贤惠、还能干、还多才多艺闻名遐迩,还跟老爷情深意重生死相许——那估计离死也不远了。”
小娘每每都会有说辞,让我好好和姑祖母学习。
祖父那辈上出过一位非常有名的姑祖母,她便是本朝的文惠皇后。文惠皇后盛氏,也是盛家的庶女,但她却是国母,且与仁宗皇帝鲽鹣情深,仁宗皇帝的三子二女都是这位姑祖母所生。
长子便是今上了,按这个亲属关系来说。今上若是想叫,也是可以叫祖父一声‘舅父’的。当然这也只是想想,毕竟连隔房的二叔爷都没敢让今上这么称呼。
论亲疏,他才是今上的亲舅舅。
对盛家女孩们来说,这位姑祖母是榜样,是前进的方向,无论嫡女、庶女都想复刻她的传说。
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这位姑祖母的闺阁生涯一如花团锦簇的人生,美丽高调。
美姿容、工书画、贤于词令……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汇聚在她身上。
所有天下女子都努力向她效仿,期盼自己能有文惠姑祖母那般美好的人生。
最受宠爱的五堂姐那回费了一整年做了六十行的‘咏梅’长诗给祖父贺六十大寿,谁知却只得了祖父半句简短的‘闺阁女子应以修身养性为要’,五堂姐当时就红了眼眶。
其实诗词最好的还要算四堂姐,那年在福慧长公主府开的赏菊宴中以一首五言绝句得了不少夸赞,回来后却叫祖母训了一通,被罚抄了一个月佛经和女戒。
第531章 (番外)
其实祖母并不是不喜欢女孩子吟诗弄画。盛家有一个靠才学成为国母的姑娘,她就算不曾向往,也不会过多反对。
真正不喜欢的人是祖父,祖母只能妻从夫意。
但福慧长公主与我们家有亲,家里的兄弟姊妹都算是她的表侄。她听说这件事后,于一日宴会上特意提及四堂姐文采好。
有公主金口玉言的夸赞,祖母顺势免了四堂姐的处罚。只是我们至今仍未知道祖父为什么不喜欢女孩子吟诗弄画。
四堂姐开始一心一意地哄着福慧长公主姑母。可能因为她在家中行四、可能是因为的才貌确实有几分像文惠皇后。
福慧长公主姑母欢喜之下,时长把四堂姐带在身边,四堂姐出尽了风头。
盛家女儿已是如此多姿多彩,热闹非凡,就不用我凑热闹了,每日吃吃睡睡,女红寥寥、学问也不甚用心,知道李白和李白是同一个人,李广和李广利是两个人,就算差不多了。
于是当对门的七妹妹越长越窈窕修长,小小年纪已十分俊俏,而我却越长越圆,因骨架小浑身又都是肉,胖嘟嘟的活似只小猪。
小娘对着我欲哭无泪,认为我辜负了她的一番美貌,也碎了她成为第二个清河郡夫人的梦。
清河郡夫人林氏,可以说是一切故事的起点。她是曾祖父盛紘公的宠妾,连正房都要退让一射之地的厉害人物,后来更是生下了文惠皇后保全了她一世荣华富贵。
听说当年曾祖父盛紘公还在时,这位林夫人便不耐待在家中,想分府出去生活。可从来也没有妾室在主君在时,便擅自离府的先例,这显然是不合礼数的。
但有文惠皇后在,她就是礼。林夫人自然是能如愿分府出去的。
只是听闻祖父私下对此颇有微词,“林小娘身为妾侍,非但对老太太和大娘子无半分敬畏之意,连老爷的主张都不放在眼里,胡作非为,仗着什么,还不是四妹!”
所以,祖父对子孙后代教养甚严,不许他们结交些‘奇女子’、也不许孙女长成惊世骇俗的‘奇女子’。
可面上的严厉如何杀得住羡贵之心。
所以小娘们阳奉阴违的不在少数。
我小娘也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不厌其烦的和小娘讲道理。
女子这一生真正舒坦的也不过就是做闺女时这么些年,我虽为庶出,但有幸祖母严明,大伯母也治家有道,仆妇们不敢看人端菜碟,便是庶出的也无需为吃穿用而费劲争宠。既如此,我为何不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日子呢。
像七妹妹,明明喜欢吃酥油糕喜欢得要死,却死死忍着不敢吃,任凭口水倒流回肚肠,眼睁睁看着我一口一口抿下去,她两只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
还是那句话,何苦来哉,以后嫁人了,搞不好想吃都没的吃了。
第532章 (会员加更)
“难为二哥哥这么多年了,还记着我当初的样子。”墨兰拿着羊脂玉轮细细磨着脸容。先帝仁宗故去也有几年了,如今在位的皇帝是她的长子赵晖。而她也从当年那个艳冠后宫的美人,变成如今慈和的皇太后了。
“这不是耽误家里女孩子的前程么。”她低低一叹。
墨兰是真的没想到自己会给盛长柏带来这么大的阴影。家里的女孩子但凡是有像她的,无论形貌嗜好,他都报以冷待。甚至怕姑娘们书读多了,读得心思活络了,他连先生都没给姑娘们请,全靠家庭教育把她们教会识字就行。
要知道,当年他们的父亲盛紘,条件还没他现在好。可为了子女的长远考虑,还是请了先生来教的,对子女教育都是一视同仁。
她们几个兰可都是读过书的。读没读进去,是个人天资问题,但盛紘作为一家之长,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子女最好的教育了。
而现在,条件好了。怎么盛家孩子的生活条件却越活越回去了?
难道他埋没子孙后代的才华,能伤得到她?苦得到她?
这个答案可能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
“他一个书呆子,那晓得女儿家的前程。”华兰笑着帮兄弟解围。当然,笑容之下也是深深的不理解。
就算他不喜欢女孩子读太多书,可不至于连孙女们的婚事也要霍霍吧!
他们这一代的兄弟姊妹个个都是高嫁高娶,下一代也基本是门当户对。唯独他这一支是一代不如一代。
连家贫秀才、鳏夫、商贾都能娶到盛家女。将来孙辈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墨兰淡淡将这件事情揭过。到底都分了家,她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姑祖母间的谈话如何我不知道。
可随着几个姊妹越长越大,家中氛围越汹涌我是感觉到的。
二伯父醉心学问,官做的不算大,四堂姐继承了那身文性。有几次作诗,连宫中的姑祖母听了都说好,还让她多进宫走走。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四堂姐每每从宫里回来,都会带来姑祖母的赏赐。有拇指大的海南珍珠、有数位绣娘制成的孔雀裘……
再然后,小坐变成了小住。
四堂姐被聘给了三皇子为正妃,夫妻感情和睦。
羡慕么?
那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珍奇,都装进了四堂姐的嫁妆箱里,然后随着迤逦的花轿运往她新的人生。而且她嫁过去后,太婆婆还是她姑祖母,肯定不会为难她的。
那我呢?我的终身又在何处?
我看着手上热腾腾的酥油鲍螺,第一次觉得它不香了。
嫡母为我和七妹妹物色了三个婚配人选。
家境贫寒的有为秀才、出身大族的丧偶官员、十分富裕的江南布商。
七妹妹的小娘还想再挣扎一下,但祖父最烦妾侍插手哥儿、姐儿的婚嫁;最厌哥儿、姐儿自己拿主意,找婚事。
可我不能理解的是,听闻高祖母徐氏夫人当年贵为侯府千金,便是自己拿得主意嫁到盛家;后来四姑祖母也是自己拿得主意嫁给先帝;还有一位姑祖母更是早早与齐国公府的老公爷定情,然后嫁到国公府。
怎么她们都可以,偏偏就我们不行?
而且谁说女子眼光不好,事涉后半生幸福,我们肯定是以通透的心思去做的选择。
事实上,上几代人的选择也确实没错。
高祖母徐氏夫人虽然青年守寡,还要抚养与自己没什么血缘的庶子,但她的晚年也是以老太妃的身份体面渡过的;而两位姑祖母也是在自己小家中说一不二的人物。
只是我在家中向来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孩子,这些话我不敢跟父亲、嫡母说,更不敢更严厉的祖父说。
更何况有了七妹妹的小娘直接被禁足的例子,我跟七妹妹也闹不起来。
最后我选了丧偶官员、七妹妹选了江南布商。
自此大路朝天,我们姊妹俩各走一边。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
文惠慈圣皇后盛氏,宥阳人,赠周王盛怀德之孙,枢密都承旨、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豫王紘之女。
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后美而贤,聪慧能文,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簪花楷书。生文宗皇帝、梁王昲、越王昀、福慧公主、寿安公主。
后兄閤门祗侯,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本朝恩荫广滥,每遇大礼,外族皆奏荐,不限才愚,尽居禄位。妾深感惭愧,固请辞兄弟侯位,来日只以贤愚定尊卑。”辞之。
庆历八年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检盛氏及左右臣仆,毫分不以假借,宫省肃然。
文宗立,尊为皇太后,居庆寿宫。五月,权同听政。隆宝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崩于庆寿宫,年七十二,谥曰文惠慈圣。三年十二月十日,葬于永昭陵,祔太庙仁宗室。
许沁没想到再听到有关孟家的消息,是因为孟宴臣的婚礼。
自从半年前她摔碎全家福,拿上户口本勇敢追爱后,孟家就仿佛消失在了她的生命中。如果不是这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孟宴臣要结婚的消息,许沁甚至会怀疑在孟家生活的日子,只是自己的臆想。
豪门继承人要结婚,婚礼自然盛大而隆重,不少社交媒体用‘天价婚礼’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