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远微走下阶去,亲自扶她起来:“不但如此,等这些事情都平定下来,我还想让你走到前朝去,而不是留在廷英殿为我侍奉笔墨,再过几年,如果我还摄政,我还要让天下的女娘也有机会参加贡举和制科,若是有志不在读书入仕的女子,我也会尽可能的周旋允准女娘单独立户。”
沈知渺一时有些哽咽,但她还是朝荀远微笑道:“天下万民有殿下执玺,是我等之幸。”
荀远微从袖中取出一张干净的手帕,轻轻为沈知渺擦拭去眼角的泪珠。
沈知渺对荀远微的仰慕也多了几分。
虽然近来朝中事情并不冗杂,但平日的得力助手沈知渺忽然去了翰林院编撰修订前朝国史,她一时还是有些忙不过来,一不留神,才发现,离戚照砚离开,竟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卢峤这段时间,无论是因公寻荀远微还是私下里去公主府拜访荀远微的次数也变多了起来。
荀远微示意春和给卢峤上茶后,随口问了句:“太府寺近些日子看起来不是很忙的样子?”
卢峤轻笑了声:“太府寺平日里也忙,但最忙的还是每年冬春时节,臣也没有闲心,好不容易得了空,自是是想来拜访殿下。”
若说荀远微从前还因自己对戚照砚到底是不是单纯的君臣,这一心思心中存疑,如今在面对卢峤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明白了,单纯的君臣应该是怎样的。
故而在卢峤有意和她拉近关系的时候,她一时竟不知要和卢峤说些什么,只是淡淡地应了声:“我听闻令尊近来在给你相看亲事?”
卢峤面上闪过一丝难堪,但很快借着饮茶的功夫遮掩了下去:“有劳殿下挂念了。”
荀远微托腮看向卢峤,平声道“是我那日前去蓬莱殿用膳,太后娘娘同我提起你婉拒了萧家的娘子,我这才知晓,”她中间顿了顿:“只是你我相识这么多年,我竟还从未听说过你同哪家娘子传过什么闲话,我印象之中,世家子弟素来爱去的秦楼楚馆,似乎也不见你去,甚至是连一些酒席,你也是能避则避?”
卢峤轻轻颔首:“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臣哪里能幸免,只是一直不曾对殿下提起过罢了,臣这么些年不谈婚嫁之事,也只是因为,臣心悦之人,实在是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臣实在不敢有觊觎之心。”
卢峤说完这些,转头看向荀远微时,眸光终于不似往常那般单纯。
荀远微不傻,这京城中许多年未嫁,让卢峤这种二十几岁便官至太府寺少卿的天纵英才能生出仰慕之情的是谁,不用猜也能明白。
但卢峤没有明确说出来,她便也打算遮遮掩掩着过去。
却未曾想卢峤直接问:“臣一直不解,无论是河北道还是财税一事,都是臣更为熟悉些,殿下为何派遣戚中丞前去查此事?仅仅是因为臣的郡望在那边么?但臣这些年和家中的牵连甚少,幼年在颍川待的时间都远远多于在京城,至于范阳,臣出生以来,只回去过两次。”
他如此剖白自己的心意,荀远微心头一颤。
其实答案她很清楚,当然不只是因为这些。
可她要如何同卢峤说出事实是因为自己的私心?
“你多虑了,你才被调回京城不久,刚熟悉了太府寺的事情,此番骤然离开,毕竟牵扯太多。”
卢峤轻轻摇了摇头,颇是自嘲地勾了勾唇:“是因为戚照砚,是么?”
荀远微在看向他的时候,突然从他的眸光中感受到了很明显的哀戚。
远在定州的戚照砚正待在官驿中,却忽然打了个喷嚏。
他从长安赶到定州花了四五日的时间,恍然间已经在定州待了二十天。
在这二十天内,他也慢慢查到了当年的一些事情,只是定州官府实在对当年的事情保护地太好,仅仅从官方给出的资料中,他什么有用的信息也得不出来,便只好一边给定州官府这边装出一副山穷水尽的模样,一边在暗中悄悄按照自己的猜测调查铁矿和盐矿的事情。
他手边正放着一张信笺,是他打算写给荀远微的信。
“苦苦思量,心中分明有思绪万千,却不知如何落笔,只好寄殿下一枝定州春杏,望殿下事事顺遂。观文。”
他写好这些,又小心翼翼地将信笺折好,用火漆封号,通过荀远微留给他寄密信的方式寄了出去。
他没有告诉荀远微归期,因为他也不知道准确的时日。
做好这些后,他如往常一样出了门,轻车熟路地躲开定州这边的眼线,循着自己前几日查出来的线索找去了那处被私自开采的铁矿。
这处铁矿地势险要,因为遭受过几次地震的塌方,故而位置并不好找,戚照砚也是明着暗着摸了好几次,才找到了具体入口。
但他才从入口进去,却有无数只暗箭顺着石头的缝隙飞了出来。
卢峤问出那句话后,荀远微一时陷入了沉默,过了许久,才说:“没有。”
卢峤深吸了一口气,主动请罪:“是臣心急了,臣不该问殿下这么多,请殿下责罚。”
他做出这副样子,荀远微一时倒真不好罚他,他本没有问错,又念着这么多年的情分,她心软了下:“无妨,起身吧。”
卢峤抬眼问:“臣家中不日有场宴席,不知殿下可否赏脸莅临?”
他嘴上这么问着,脑中想到的却是有人劝他对荀远微使用的阴私手段。
荀远微没有多想,点头答应了。
第70章 春去也 “殿下,恐怕又要让您担心了。……
卢峤的笑意当即浮上眉头, 朝着荀远微拱了拱手,语气中也是掩藏不住的雀跃:“殿下肯拨冗前来,臣之祖母定会欣喜万分。”
荀远微轻轻点了点头:“王老太太当年也算是女中豪杰, 素闻英名,却一直没有机缘拜谒, 正好借此次贺寿的机会, 可以拜谒一番。”
她想起自己曾听闻过的卢峤的祖母王老太太的事迹——当年王老太太跟随丈夫镇守蓟州城, 敌军攻城,王老太太的丈夫本想保全旧部直接弃城而逃,是王老太太拿剑架在丈夫的脖颈上, 逼着他迎敌,不但亲自指挥守城, 甚至以有孕之身提剑和敌军短兵相接,蓟州才得以守住。
战报传到前朝都城洛阳的时候, 当时的天子亲自接见了王老太太, 赐给了她一品诰命的身份, 她也是前朝建国以来,唯一一个凭借着自己的功劳而非丈夫儿子的功勋取得一品诰命的女子,那年她也不过二十岁出头。
但她镇守蓟州的丈夫当时只是一个很寻常的边将,前朝天子在破格赐予她一品诰命的印信和冠带后,甚至允许她以个人名义同葬天子陵寝,配享太庙。
这对于男子来讲, 尚且是无上的殊荣,更何况对于一个女子而言。
只可以王老太太身体强健, 一直从前朝活到了现在,配享前朝太庙的事情也就做不得数了,如今已有七十岁。
卢峤在意识到荀远微真挚的目光后, 不由得低头,眸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而后轻轻颔首:“多谢殿下盛赞。”
提完王老太太的事情后,两人似乎都默契地将方才引起尴尬的话题搁置到了一边。卢峤再也没有同她提起任何关于戚照砚的事情,两人只是像追忆一样地聊起从前在武州和云州的事情。
荀远微无意间感叹了声:“只可惜,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武州,回去那快意、没有算计的地方。”
卢峤低声笑了声,分明语气与从前没有什么分别,但看向荀远微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臣子不该有的东西:“只要殿下需要,臣一直在。”
荀远微没有应他这句,随意地搪塞了过去。
她从前一直将卢峤当作幼时一起长大,是世家中为数不多地可以信任的得力臣属,直至今日,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觊觎之心。
卢峤的屡次试探都没有得到个合适的回答,他也不再纠结于此,很识趣地同荀远微告辞离去。
但荀远微越是这样拒绝他,他便按捺不住自己心中那本不该有的欲念与心思。
他只是不懂,他和荀远微有这么多年的交情,为何戚照砚仅仅回来半年,便可以与荀远微这般亲近,如若这个人是旁人,他倒也是忍了,可偏偏是戚照砚,这个当年在弘文馆读书的时候便屡屡抢走自己风头的人。
他在转身离开公主府时,脸色骤然阴沉下来,垂着的手也跟着攥紧。
王老太太的七十寿辰就在四日后,恰巧这一日是大燕官员的休沐日,倒也没有别的事,荀远微和沈知渺交代了两句,便带着春和去了卢宅。
但她去的还是有些迟了,她到达卢宅的时候,卢宅门口的街巷中已经停满了马车。
范阳卢氏也是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族,即使已经不如当年最鼎盛时那样风光,但如今的家主也是大燕的兵部尚书,也就是卢峤的父亲。
这些前来给王老太太贺寿的人中,有慕王老太太的名声前来的,有想和卢尚书搞好关系的,也有想攀附卢家郡望的一些小氏族,毕竟卢峤如今年纪轻轻就已经坐到了太府寺少卿这样显要的位置,在京中诸多世家子弟中又素有名声,无论是人品、样貌、官声、文声都算得上是京中世家子弟中的翘楚。
更别说卢家之前将一个女娘嫁给了宇文宣,而经历了春狩一案后,多年在京中不受待见的宇文家的地位也在一夜之间跟着水涨船高,那些个攀附不上荥阳郑氏和博陵崔氏这种大族的,自然也就将目光投向了卢氏。
按说今日的卢宅应当是宾客如云,门庭若市,但荀远微到的时候,卢峤仍然守在门外。
荀远微甫一在春和的搀扶下下了车辇,卢峤便走下台阶,恭恭敬敬地朝着她行了个叉手礼。
荀远微一时有些意外:“你应当是你们卢家年轻一辈中的顶梁柱,今日人这么多,日子又这般重要,怎么还在门口?”
卢峤朝着她很温和地一笑:“毕竟是臣请殿下前来的,若是由别人来通报找臣,那岂不是有失规矩和礼数?”
荀远微没有多问什么,因为幼时一起玩过几年的缘故,她太清楚了解卢峤了,遂笑道:“你从小便守规矩,记得在颍川的那几年,你少有的逾越规矩,还是和我在一起。”
卢峤朝着她施施然地欠了欠身:“但臣的确是甘之如饴,毕竟当年只有和殿下在一起的时候,臣才可以从繁冗的规矩中抽出身来,才得以短暂地逃脱那座束缚着臣的牢笼,臣才做回真正的卢峤。”
荀远微的记忆也回到了自己尚且在颍川闺中的时候,她的母亲是渤海高氏、将门出身,父母感情极度和睦,对她和荀远泽也没有太多的管束,故而她年少时,常常与挚友一起纵马过街,为了方便同游,她还尝扮作郎君模样,以至于有人误会了荀家有两个郎君,甚至还有上门说媒的,闹了好大一通乌龙。
荀远微想起年少的事情,也跟着放松了下来,不由得笑道:“那时是真得不知轻重、也不知愁绪,总以为自己的目光所至便是天下。”
卢峤偏头过去,看着荀远微扬起的眉,心一时也跟着软了下去,便像是一阵春风忽而拂过一般。
荀远微的目光却始终在卢宅的景致上,未曾看卢峤一眼。
卢峤也并未收回自己的视线,只是看着荀远微道:“是殿下在臣的年少岁月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语气温柔,眉宇间尽是眷恋。
卢家家规极严,卢尚书更是被规矩缠束了一辈子,在这座冰冷的宅院中是没有人情的。卢峤的母亲陈氏,嫁给卢尚书的第十年,实在受不了那座冰冷的宅院,提出了与卢尚书和离,卢尚书只是问她想好了没?陈氏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头也不回地带着年仅八岁的卢峤回了颍川老家。
卢尚书平生只去过两次颍川,一次是迎娶陈氏,另一次是在卢峤十岁那年,接他回京城的弘文馆读书,甚至陈氏在颍川病重时日无多的时候,卢尚书也没有回颍川一次,就连卢峤回颍川为母亲侍奉汤药的机会,也是求了他许久,才得来的。
卢尚书来接卢峤回京城的那日,卢峤恰巧与荀远微、荀远泽出去玩了,当晚回家便被卢尚书带走了,甚至没来得及给荀远微道个别,回到京城后,便被卢尚书罚着在卢家家祠跪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刚从娘家回来的王老太太得知此事,才将卢峤从祠堂领走。
荀远微在意识到他的视线后,将头转过来,与此同时,卢峤也收回了自己的视线。
他的心头忽然浮上一层忐忑不安来。
两人一路边走边聊,不用多久,便到了院子中摆着宴席的地方。
荀远微进去女客席面上,和王老太太祝了寿,便又如往素一般到了男客那边的席面上上座。
陪在荀远微身边席上的是卢峤,而往日宴席上,这个位置上,应该是戚照砚。
荀远微与众位和她敬酒的臣子推杯换盏几番,心中却涌上一层莫名的担忧和忐忑不安。
也不知戚照砚如今怎样了?
算来她已经有许久未曾收到过他寄过来的信了。
千里之外的定州城郊的铁矿。
在石缝中突然射出几道冷箭的时候,戚照砚动作迅速地闪身躲过,又旋身将那几支朝着要自己命而来的箭矢捏在手中,匆匆朝后闪退了几步,才看看躲过那些暗箭。
他不由得感慨了句:“还真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戚照砚说着翻手将捏住的那几支箭矢拿到眼前,打算仔细观察一番。
但在看到箭矢的尾羽和木杆上刻着的纹样的时候,他的瞳孔突然一颤。
这几支箭,不由得让他的思绪飘到了四年前自己在奚关和檀州之间被埋伏的那场战役中去。
这支箭的模样他再熟悉不过,当年就是这种纹样的箭支,让他率领着的突围出来的精兵悉数亡命于檀州城外五十里的地方,也让他被掳掠到靺鞨,让靺鞨人对他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侮辱与折磨。而类似的纹样,他在靺鞨的时候也见过。
后来是他如何也不肯屈服,靺鞨人或许是看他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便以为他死了,恰好碰上他们因为季节的缘故要迁移王帐,所有人都以为他命不久矣,迁移王帐带上他这么个战俘累赘又实在是麻烦,便将他扔到了原地,任他自生自灭。
他一个人,身负重伤,凭借太阳的方向和灌木的影子,居然真得在大漠之中找到了方向,一路向南走去,他只记得自己看到过五次太阳的升起,却在看到城墙的时候,实在撑不住,晕倒在了原地。
再醒来时,便已经是被荀远微救回了檀州城。
但那支箭的模样,他几乎要镌刻进脑海中,他终此一生,也不敢忘却。
如今再看到一模一样的箭矢的时候,他不由得捏紧了手中的箭矢,坚硬的箭杆,竟然就这样被他捏断了。木头断裂的小刺也划破了他的掌心,让他的掌心中布满了血痕,他却浑不在意,甚至弯了弯唇,就像是苦求多年的答案终于被找到了一般。
疼痛让戚照砚的神识从过去中回过来,他看向刚刚射出冷箭的石头缝隙。蹲下身来捡了个小石头,往中间的空地上一扔。
等了半晌,两边的石缝中并没有什么动静,他才重新走到那处石洞的入口处。
石洞的入口狭小得很,看起来仅仅容得下一人猫着腰出入,并且入口处尽是杂草,若不是细细观察,根本不会发现这座已经“被封禁”好几年的铁矿的蹊跷。
戚照砚观察了两边的石壁,初步判断出是机关,应该是为了防止外来人入侵。
眨眼之间密密麻麻数十支箭突然冒出来,稍有不慎便容易殒命于此,但既然是机关,即使是侥幸躲过,但在此处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怕要不了多久,设置机关的人便会察觉到。
戚照砚知晓自己在踏入这里不慎触碰到机关的时候,便已经暴露了行迹,他想起离开长安前,荀远微为自己披上大氅时的温声嘱咐,其实他很清楚,对他而言,目前最好的选择便是趁着还没有人发觉抵达迅速离开,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