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杨玉环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随行的将士们竟会将安史之乱的根源归结于她。
是,与那些遭灾的百姓们相比,她的确不算无辜,毕竟她的兄长杨国忠因她而得到重用,谋反的安禄山,是她的干儿子。
可与李隆基相比,她简直太冤枉了。她并不插手朝中政务,所言所行,大部分时候都顺着李隆基的心意。
朝中大事是李隆基做的决定,奸臣是李隆基执意要信的,忠臣是李隆基下旨诛杀的。这些将士们不敢直言李隆基之过,便将一切罪名安在了她杨玉环的身上……
当杨贵妃看到荧幕中的李隆基派高力士亲自送来白绫之时,面色惨白。
她早就该知道的,在这个男人心中,永远只有他自己是最重要的。
杨贵妃低下头,掩住了眸中对李隆基的怨恨之情。
她看着李隆基逃入蜀中,太子李亨在其第三子李倓的劝说下,选择留下来与叛军抗争。
最终,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看到这里,杨贵妃的心中充满了讽刺。
如果她该以死谢罪,那么,他呢?凭什么他还可以好端端地继续做他的太上皇,苟且偷生?
太平公主说得不错,李隆基,是最没资格讲“公平”二字的人。
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余大臣们,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
这荧幕中的画面采用了3D技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尽管这一切还未发生,但对于这些大臣们而言,好像真的亲身经历了一遍安史之乱。
在看到一幕幕惨烈的景象之后,在场的大臣们无法再用以往的态度来对待李隆基。
他们要极力克制自己,才能让自己不说出一些难听的话……
在场的大臣们本以为李亨是一位明君。
他能够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自然比其父有担当得多。
既然李隆基不行,那么直接拥护李亨上位,也不是不可以。
大唐的祖先都气得亲自上来捶李隆基了,大臣们自然也有了正当的废帝理由。
然而,大臣们很快就发现,李亨也不是一个多么贤明的继任者。
在抗击叛军方面,李亨虽然比李隆基态度积极些,但他宠幸奸佞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其父。
李亨于灵武称帝之后,开始率领主力军队攻打叛军,试图夺回长安。
与此同时,睢阳之战爆发了。彼时,睢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所,同时又关系着江淮之地的赋税。
睢阳一旦失守,朝廷必将再度受到又一重沉重的打击。
对于如此重要的城池,李亨等人却没有予以重视,一心只想着尽快收复长安与洛阳。
当张巡等人一次次击退叛军之后,朝廷也只是下诏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而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质上的支援。
后来,雎阳被叛军围困,张巡派人一次次向周边地区的官吏求援,驻守彭城的许叔冀与驻守临淮的贺兰进明都选择隔岸观火。
雎阳在孤立无援之下,被叛军围困。很快,城中的粮草吃完了,他们开始吃草根、树皮、老鼠,吃一切能够入口的东西。
又过了一阵,这些东西也吃完了。
为了继续与叛军抗衡下去,张巡杀掉了自己的爱妾,作为将士们的军粮。
自此之后,雎阳城中出现人皆相食的惨状。
当朝堂上的官员们看着神色麻木的百姓们,一个个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屠刀之下,最终成为锅中的一滩滩碎肉之时,饶是心理素质再强的人,都忍不住扶着墙开始干呕。
3D的画面,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当画面中的那把屠刀挥舞过来的时候,他们甚至觉得将要被切成碎片的人是自己……
“太,太残忍了……”不知是谁开了口:“无论如何,也不能吃人啊。”
“是啊,太残忍了。可那些兵卒吃人,是他们自愿的吗?”
李令月锐利的目光朝着声音的来源处望了过去:“雎阳之战开始前,雎阳城中原有几万人。雎阳城破之时,却只剩下了四百多人。此战为张巡赢得了巨大的名望,却也让张巡饱受诟病。许多人都在说,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忠名,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若是他当时降了,城中的百姓未必会死。”
“张巡拼死为大唐守卫国土,却是毁誉参半。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
李令月的目光望向了站在后方的李亨:“真正该感到羞耻的,是当时的当权者,李亨!是你的不作为,将一心向唐的张巡等人逼到了这个份儿上!真正杀死雎阳中那些百姓的刽子手不是张巡,是你!”
“你真不愧是李隆基的儿子,一心忠于你的,没什么好下场,反倒是鼠首两端之人,能够在你手底下活得比较滋润。难怪日后,忠于你们的人越来越少,拥有私心的人越来越多。你不配得到这些有才之士的忠诚!”
李隆基在李令月调转枪口之时,赶忙躲到一边。
然而,他躲得过李令月,却躲不过武皇,也躲不过那些被他害死的人。
在众多不善的目光包围下,李隆基瑟瑟发抖。
这时候,他倒是与他的儿子李亨共患难了一把。
而被李令月炮轰的李亨,则张了张嘴,试图为“未来的自己”进行辩护。
他眼下还没做过这些事,但,就像他的父亲会因为荧幕上的一幕幕场景而人心尽失一样,一个弄不好,他也会因为在雎阳之战中的毫无作为,而惹上一滩麻烦。
李亨道:“长安和洛阳两京相继沦陷之后,夺回这两京,对于我等而言才是首要任务,朝廷一时之间顾不上雎阳……”
“是啊,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忙,顾不上雎阳。你忙到连封命令周边地区协助雎阳的旨意都没空下,你忙到连救援物资都没有办法运一些过去。”
李令月凉凉地道:“雎阳百姓的死与你无关,张巡令手底下的将士们食人与你无关。”
面对李令月的挖苦,李亨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任何话来。
在姑祖母这双似乎能够看透一切的眼眸中,一切的狡辩都是没有意义的。
朝廷当时真的拿不出一点力量来救济雎阳吗?并非如此。
之所以没有派一点援兵去雎阳,纯粹是因为,朝廷不够重视。
可是,雎阳就是再重要,也比不上长安和洛阳重要啊,他优先想着夺回两京有什么错?
“既然你认为雎阳不重要,那么你为何不下旨直接让张巡带着他手底下的人从雎阳撤离?”
“怎可如此!叛军若是经由雎阳来襄助攻入长安和洛阳的叛军,那我唐军主力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哦,原来你知道雎阳的重要性啊,我听着你方才的话,还以为你只要长安和洛阳,别的地方都不打算要了呢。”
李令月道:“你明知道雎阳的重要性,却不肯为雎阳提供一星半点儿的帮助,不就是将责任转嫁给了雎阳的守护者吗?在这方面,你也不过是个可耻的逃避者罢了。”
当初,对于是留下来与叛军做抗争,还是跟着李隆基一起逃命,李亨是犹豫过的。
若不是他的儿子李倓一力劝说他留下来与叛军做抗争,若不是对李隆基感到失望的大臣们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若不是挺身而出收复河山能够为他博一个美名,能够让他撇开李隆基坐上帝位,李亨未必会选择站出来。
他遇事之后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大唐而言,李亨于乱世之中收复了两京,勉强稳住了大唐江山,算是有些功绩的。
可他的评价并不算多好,其根源就在于他能够平定叛乱,并不是他本人多么能耐,而是他的周围还有一批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
这些臣子用他们的血肉和脊梁骨,共同稳住了大唐的江山。
在平叛的过程中,李亨甚至是在帮倒忙的。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安禄山后院起火——他的儿子安庆绪弑父篡位,叛军经历了一阵内部动荡的时期。
这时,谋士李泌劝说李亨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叛军的有生力量,李亨却没有听从李泌的意见,固执地选择按兵不动,导致错失良机。
安庆绪在整顿好军队之后,再度率领叛军与唐军作战。
李亨为了“吸取”安禄山做大的“教训”,对武将颇多防范。他在前线并不设置元帅,而是命令他所信任的宦官鱼朝恩监军。
鱼朝恩一介宦官,不过是凭着李亨的信任才能坐上高位。他一个在富贵乡权势场里摸爬滚打的人,能有什么军事素养?
很快,唐军便不出所料地吃了败仗。鱼朝恩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李亨又不问青红皂白地罢了郭子仪的兵权。
可以说,大唐藩镇割据之祸,自李隆基而起,宦官干政之祸,却是自李亨而起。
当初劝说李亨挺身而出重整河山的李倓为人颇为正直,向李亨直陈一些奸佞之过,李亨反而听信奸佞的谗言,下旨赐死了李倓。
看到宦官们嚣张跋扈的情形后,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由唏嘘感叹。
如今的他们,并不把宫内侍奉帝王的内侍放在眼中,他们何曾预料到,不过短短数年,十数年功夫,宦官居然就能仰仗着帝王的信任,在朝堂上跟他们平起平坐了呢?
李隆基的种种行径固然让人鄙夷不耻,李亨除了在收复两京一事上有些功劳之外,别的事也让人着实难评。
大唐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荧幕中给出的信息量太大,周围的大臣们一时被这些信息砸得有点懵。
最终,他们看向了站在他们面前的武皇和李令月,决定请教一下这两位。
大唐的先祖都亲自还阳了,他们不抓紧时机请教武皇和李令月,更待何时?
此时,大部分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武皇的身上,虽然武皇生前的种种行事手段备受诟病,但众人对于武皇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
“请则天大圣皇后和镇国太平公主出面,为我大唐主持平叛之事。”
当一名大臣率先站了出来后,越来越多的大臣选择应和他的话语。
这些人簇拥在武皇和李令月的周围,李隆基则孤零零地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时之间,竟让人分不清他们究竟是李隆基的臣子,还是武皇的臣子。
武皇本就是为平叛而来,在李隆基的朝臣们恳求她接受朝政大事后,她满意地点了点头。
“既如此,朕与令月就再为你们忙活一把。李隆基乃引发我大唐动乱的罪人,即日起,废黜其帝号,将其拘禁在宫中。朝中政务交由朕来处理,一应军事则交由令月来负责管理。”
“这……未曾听闻太平公主有军事方面的才能,将军政大权交予她,是否太过草率了些?”
周围的大臣们迟疑着开口。
“无妨,令月去了地下之后,曾跟随太宗皇帝学习兵法,太宗皇帝曾言,令月颇有他遗风。”
已经习惯了装神弄鬼的武皇,现在也开始学以致用了:“况且,朕与令月刚从叛军处过来,对叛军的情况最为了解。由令月来进行指挥,效率自然更高。”
听了这番话语,大臣们终于不再说什么了。
既然太宗陛下都亲自认可了太平公主的军事才能,他们对太平公主指挥的战役,应该能够抱有一定的期待吧?
两位先人专程还阳,肯定不是为了对大唐不利的。
因此,周围的大臣们很容易便相信了她们的话。
当然,在场之人并不都是忠于大唐的臣子,有些心思活络的投机者在听闻大唐即将迎来一场动乱之后,立刻便开始动起了脑筋。
只是,碍于武皇和李令月还在这里,这些人一时不敢有什么异动。
他们准备先装作大唐的忠臣,等武皇和李令月离开了,再做打算。
这些人却不知道,在他们脸上神色有异时,武皇就已经盯上了他们。
武皇掌权的那些年,她不知处置过多少对她怀有异心的大臣,她对手底下人情绪的变化最是敏锐不过,这些人并不是特别擅长伪装之人,又岂能逃过她的眼睛?
不过,愈是如此,武皇愈是感到不解。
连这种人都能当成宝,李隆基究竟什么眼光啊?
第111章
李令月在拿到军事指挥权之后,立刻便圈定了几处地点,准备命高仙芝与封常清率领大军前往这几处地方,伏击叛军。
对此,一些精通兵法的官员感到颇为不解:“这几处地方并非险要之地,为何要命高将军和封将军在此迎击叛军?”
“本宫与阿娘在来的路上,曾赠予这些地方的县令一批御敌之物。眼下,这些地方的县令还在与叛军进行激战。我朝廷大军当以最快的速度出发,前去支援这些地方的县令。”
李令月看着系统上显示的最新战况,对于前线的作战情况了若指掌。
很多时候,打仗制胜的关键便在于信息差。
有系统襄助的李令月,能够先于所有人得到战况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决策,她自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叛军每攻破一城,必要在城内烧杀劫掠。若是高将军和封将军在赶到的时候,城已经破了,便直接趁着叛军放松下来之时,歼灭他们!”
李令月笃定的样子,为大臣们带来了些许信心,武皇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她对李令月的信任。
只见武皇拍了拍李令月的肩,开口道:“打仗的事儿,由你说了算。长安城中百姓们的安危,可就全仰仗你了!”
当高仙芝与封常清被急召入宫之时,他们感到很懵。
现在还是安史之乱初期,李隆基这个做皇帝的都还没有相信安禄山会真的谋反,高仙芝和封常清自然也没有接到什么特别的命令。
在奉诏入宫之前,高仙芝与封常清像往常一样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然而,一夕之间,一切都变了。坐在皇座上的,不再是他们所效忠的天子李隆基,而是已经过世多年的则天大圣皇后。
负责统帅大军的,则成了镇国太平公主。
业已仙逝的则天大圣皇后和镇国太平公主之所以会还阳,是代表大唐的列祖列宗们收拾李隆基来了。
如果没有大唐先祖们的干预,大唐江山会因为李隆基惹出的安史之乱而变得支离破碎,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忠于大唐的大臣们也将身首异处……
得知这些信息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维护李隆基的心思也变淡了。
他们所效忠的是大唐,而不是李隆基这个皇帝。既然李家先祖们都被气得亲自来捶李隆基了,他们自然要按照李家先祖们的意思来行事。
很快,高仙芝和封常清便被带到了一名年轻女子的跟前。
这女子身着戎装,这身戎装,与他们曾在“秦王破阵图”中见过的装束十分相似。
女子的眼神锐利逼人,简直不像是一名养尊处优的公主,倒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
“这身戎装,是本宫的阿翁,我大唐太宗皇帝赐予本宫的。”
李令月熟练地拉着李世民扯起了大旗。
没办法,她本人在这个世界威望不够,她又没有时间慢慢收服这些将领,想要让这些将领尽心尽力地为她所用,自然要用点特别的法子。
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果然不是盖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听闻李令月是代表李世民站在这里,对李令月不由多了三分敬意。
李令月亲自将舆图取了过来,指着舆图对高仙芝和封常清道:“当初,本宫与阿娘在途径这几座城池时,曾为这里的百姓们留下了御敌之物。这几座城池,会成为叛军主力的埋骨之所。接下来,本宫同样会将御敌的神器赐予你们。你们便带着这批神器,去狙击叛军吧。”
她的这番话语,既像是基于已知信息做出的预判,又像是某种预言。
相似小说推荐
-
臣妻为后 (捌月) [古装迷情] 《臣妻为后》 作者:捌月【完结+番外】纵横中文网2025-1-6 完结80.2万字简介: 燕聿贵为帝王,不小...
-
转生成女郎蛛后和大圣he了(斗鱼) [BG同人] 《(西游记同人)[西游]转生成女郎蛛后和大圣he了》作者:斗鱼【完结】晋江VIP2025.01.16完结总书评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