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与封常清相互对视了一眼,没有做声。
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器,能够让李令月这般笃定他们能够以少对多,战胜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叛军?他们心中实在没有底。
三日后,当他们率领三万精兵快马加鞭地赶到李令月圈出的几处战场时,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毕生难忘的一幕。
城墙上,碗口大的火铳对准了叛军,将叛军炸得四散而逃。
叛军人数众多,却在“天罚”之下溃不成军。一些拿着手铳的士兵趁机冲上前来,对着叛军将领就是一顿扫射。
明明叛军人数比守军多了十数倍,可占据上风的反倒是守军。
这也给城中的百姓们带来了不少信心。
“是大唐先祖显灵了!”
“有大唐先祖英灵庇佑,叛军必败!”
莫说是城中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百姓们了,就连早早知道些许内情的高仙芝与封常清,都感到十分震撼。
这些“震天雷”,就是太平公主所说的“神器”吗?
难怪太平公主如此笃定,叛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些得到她援助的城池。
面对这些拥有利器的城池,叛军所能做的,唯有绕过这座城池,或是将这座城池慢慢包围起来,耗尽其补给,方能不战而胜。
不过,现在朝廷援军已到,高仙芝和封常清自然不会给叛军围城的机会。
在亲眼见识过“神器”的威力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对接下来的战事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能赢!他们能赢!
如今他们有“神器”在手,守城军同样有“神器”在手,只要配合得当,他们未尝不能将叛军留在此处!
战时的城池,总是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的。
与外间欢呼雀跃的百姓们不同,本城县令、县尉和县丞的脸色十分严肃。
当人人都在为他们以少胜多而欢呼时,他们却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状——他们的火器和弹药数量已经不够了。
这些天,为了与叛军抗衡,他们消耗了大部分的火器和弹药。尽管他们在利用火器努力灭敌,仍然只消耗了很少一部分敌人。
碗口铳威力大,却胜在不够灵活,手铳则需要在射程范围内使用。
守军们以守城为第一要务,自然不能一直拿着手铳冲出去与敌军火拼。
这也造成,他们看起来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实际上却没有消耗掉对手太多有生力量。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往后,这神器便与弓箭配合着使用吧。”县尉道:“万万不能让叛军发现,我们的神器已经告急了。”
县令叹了口气:“也只得如此了。”
在这种情况下,县令等人忽然得知朝廷派来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战报一封一封地被送往长安,所有的大臣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前线传来的消息。
在他们“亲身”体会过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结果之后,没有人会认为这桩战事与他们无关。
他们中许多人的祖宅和产业都安置在长安,这些都是他们带不走的。
没有人希望安禄山叛军真的打进长安来,将他们祖祖辈辈的心血都付之一炬。
幸而在李令月的统帅之下,负责平叛的军队取得了极为喜人的战果。
曾经得李令月馈赠“神器”的那几座城池联起手来,与朝廷派去的援军一起,阻挡住叛军前行的步伐。
有那几座城池做防线,后面的城池也可稍稍松口气。
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呼吁下,后面城池的县令不断向前线城池运送物资,只盼着能够彻底将叛军封锁在那几座城前,好让叛军不要来祸害他们的城池。
高仙芝等人以逸待劳,急躁的不安的,反而成了安禄山大军。他们此次叛乱,没有带够粮草,本就是靠着以战养战,一路劫掠来维持生计。
现在,他们突然碰到这么几个“硬茬子”,打了十天半个月的仗,没能讨到半点好处,他们自然着急。若是再不想点办法,他们可就要断炊了。
高仙芝利用叛军的急躁心理,诱惑叛军掉转过头,去一处小城劫掠。当叛军抵达那座小城之后,却发现高仙芝早早就埋下了地雷。
那一战,叛军损失极为惨重。
当前线大捷的消息传到长安城时,许多大臣们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此时的他们,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着李令月,似乎没有想到这位公主不仅在政务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才能,在军事方面同样也这般出众。
如若当初,她与李隆基相争,胜出的是她,会如何呢?
一想到这里,这些大臣们赶忙掐断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不敢再深思下去。
无论如何,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了。他们再如何思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时,李令月屏退了众人,正在与武皇说私密话。
李令月道:“阿娘,安史之乱就要被平息了。这场叛乱既然是李隆基引起的,自然该由他来终结。”
武皇若有所思地看着李令月:“你是想——”
“将李隆基送去战场吧。虽然我们及时出面制止了这场叛乱,但在这场叛乱中,仍然死了不少百姓,李隆基他理应以死谢罪。”
李令月道:“该让他亲自感受一下,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面对突然袭来的叛军,究竟是何等恐惧与绝望。”
武皇对于处死李隆基一事并没有什么意见。她所考虑的是,处死了李隆基,这大唐江山,究竟该交托到何人手中。
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儿子李亨同样不行,那么,李唐宗室之中,如今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说实话,武皇对于“这个”李唐王朝,并不那么上心,但她既然来了,还掺和了这边的事,她自然希望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她和令月也算是没有白白忙活一场。
“你看,那李倓如何?”武皇问。
李家下一代小辈中,她认识的人不多,她只听李令月提过李倓,知道李倓算是个正直而有血性的李氏子弟。
“李倓他品性尚可,在内军事方面颇有些才能,只是,比起为帝,他更适合做一名辅臣。”
李倓他爹李亨以及他哥李豫都喜欢重用奸佞,要是让李倓上位,李令月倒是不必担心李倓会与奸佞同流合污,不过,就凭李倓那个政斗水平,李令月是真的担心李倓会斗不过奸臣。
在原本的历史线中,李倓明知道他爹李亨极为信任李辅国和张良娣,还直愣愣地跑到他爹跟前去说这二人的坏话。在李令月看来,李倓在政治方面的情商实在太低了。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选个才能平平的守成之君上位,倒也并无不可。
只是如今,李唐江山眼看着就要乱起来,这等时候,皇位自然该由能者居之。
李隆基捅出的篓子,藩镇割据带来的隐患,也需要有人去解决。
“我心中倒是有一名合适的人选,只是,我不知她是否愿意担此重任。”李令月道。
当李豫、李倓与和政郡主被传唤至武皇跟前时,三人都心下惴惴。
老祖宗才当着众人的面将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狠狠斥骂了一番,指责他们的阿翁和阿耶祸国殃民,令李隆基和李亨声名扫地,威望全无。
也不知,他们三人突然被武皇招来,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李豫在看到自家幼妹的时候,十分不解:“若日后上位的是阿耶,阿耶的继承人自然是在我们这些个兄弟里头选。便是有哪里做得不好,也是我们的事,与阿妹何干?”
李倓听了这话,点头对兄长的话语表示赞同,他小声道:“也不知待会儿能不能与老祖宗说说,将阿妹先放回去。老祖宗要打要骂,只管冲着我们来就是。”
此时,安史之乱的战火尚未蔓延到长安,和政郡主仍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其余的贵女们没什么不同。
唯有从她偶然间说出的话,做过的事中可以看出,她与寻常小娘子不同。
在李亨诸多子女中,她向来是最有成算的一个。
在谈论某些话题时,连李豫和李倓都觉得,自己不及她看得透彻。
此时,面对兄长们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和政郡主道:“老祖宗们将我传召过来,必是未来之事与我也有关系。兄长们不必担忧,咱们先听听老祖宗说的是什么事吧。”
“无论老祖宗是要斥责咱们也好,褒奖咱们也罢,终归会透露出许多有用的信息来。多一个人进去听着,也能多记些事儿下来。老祖宗们的一句提点,兴许就能让咱们少走许多弯路。”
“阿妹此言有理。”李倓赧然道:“倒是我与阿兄思虑不周了。”
有时候,李倓都会惋惜,自家妹妹为何偏就是女儿身,若她是个儿子,凭着她的机敏和才干,指不定她会成为阿耶中意的继任者。
自打武皇和李令月来了此地,那象征至高皇权的宫殿行使权就归了武皇和李令月。
至于此间的原主李隆基则被赶了出去,他丝毫没有反对的余地。
原本还算得人心的李隆基,从武皇和李令月剧透之后,就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他仿佛被诸位大臣们有志一同地遗忘了。
比起李隆基,大臣们对李亨的态度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平心而论,李亨不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偏偏他未来的犯下的错,现在还一样也没来得及犯,这也导致大臣们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位太子。
因为尚未发生的事而苛责李亨,这对李亨公平吗?大臣们不知道。
但他们看向李亨的目光中,带上了审视之意。他们知道,他们再也无法用从前的态度来对待李亨了。
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大臣们如今之所以还没有任何异动,不过是想要观察一下武皇和李令月的态度罢了。若是武皇和李令月没有代表李唐的先祖们明确表态支持谁,他们可就要大显神通了。
李亨在满朝文武心中的地位变了,李豫兄妹三人的地位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若李亨地位稳固,李豫兄妹三人身为太子的子女,自然备受瞩目。一旦李亨被废黜太子之位,他们瞬间就会沦落为寻常宗室。而李唐,是不缺宗室的。
种种原因,促使他们极为看重与武皇的这次会面。如果他们能够给武皇留下一个好印象,兴许他们这一脉不会跌落谷底。
兄妹三人步入正殿之后,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
突然暗淡下来的光线,让他们心中愈发不安。
再加上整座大殿中,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唯有武皇和李令月两位先辈,这让他们三人心中有些毛毛的。
此时,他们心中都打定了主意,等到送走武皇和李令月之后,他们定要去武皇和李令月的陵墓前,多给二人烧些纸钱。
说来,当初太平公主被赐死之时,李隆基深恨太平公主,不许她葬在长安城中,为她操持后事的武家之人只得将她草草安葬在乾陵附近。而乾陵,正是武皇和李治合葬之所。
为了不碍着李隆基的眼,武家之人并不敢大肆操办太平公主的丧事,连块墓碑都不敢为她树。
毕竟,连太平公主第一任驸马薛绍的墓,都被恶意铲平了。他们若是大张旗鼓地为太平公主立碑,指不定什么时候,李隆基就要拿那块墓碑撒气。
原本李豫兄妹三人都站在李隆基这边,自然也对关系疏远的太平公主的身后事不甚在意。
但这回,武皇和李令月帮他们化解了一场如此重大的灾难,三人觉得,他们再也无法对李令月遭受的种种冷待置之不理了。
李令月可不知道,短短时间内,兄妹三人心中便转过了那么多念头。
她对待这三人的态度,倒是比她在李隆基和李亨跟前时要好上许多。
“阿娘与本宫为何会将你们唤来此处,你们心中应该有些数吧?”李令月问。
“可是我们三人在日后做了什么不妥之事?”
和政郡主这话才一出口,便不由出言否认了自己的猜测:“根据您上回透露的信息,三兄早在阿耶统治时期,就已……就已被小人所害,三兄可来不及做什么危及大唐之事。莫非,您这回将我们唤来,是为了让我兄妹三人了解往后的大事?”
她还是没敢往大位的方向猜。
在和政郡主看来,她的长兄颇有才干,又善于纳谏,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三兄李倓为人正直,拥有一腔热血和正义感,正是辅佐长兄的良臣。
至于她,顶多算是个来凑数的吧。
毕竟,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政务。
哪知,李令月在听了和政郡主的话之后,却摇了摇头:“若是阿娘与本宫是为了往后的大事考虑,合该将那些忠于我李唐的大臣们都给传唤过来才是。怎会独独只寻你们几人?”
“阿娘与本宫寻你们来,自然是为了储君之事。”
“大唐江山已经因为李隆基的昏庸,而陷入了一场浩劫之中。接下来,万万不可再行将踏错半步,否则,自此国将不国。”
“此次李隆基引起的叛乱,已基本被平息,可他还留下了不少窟窿需要后人来填补。土地兼并的矛盾尚未解决,又添了藩镇割据。李亨担不起这个重任,若是由他来治理江山,只怕旧的动乱尚未平息,新的动乱又起。所以,阿娘与本宫才找到了你们。”
和政郡主与李倓显然对于皇位并没有什么想法,只听他们异口同声地道:“阿兄……”
李令月摇了摇头。
一直未曾开口的武皇,此时嘴角勾起了一丝讥诮的微笑:“你们不妨看看接下来的发展,再开口吧。”
荧幕再一次出现在了李豫兄妹三人跟前,这次,李豫兄妹三人仍感觉有些惊奇,却已不像初次见到荧幕时那般大惊小怪。
唐肃宗李亨晚年,宠信张皇后,重用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
张皇后与这两名权势滔天的宦官却不对付,她一心想要废掉李豫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太子,却被李辅国与程元振提前察觉。最终,张皇后被李辅国和程元振所杀,唐肃宗李亨也因此事受惊而死。
自此,李豫上位。
李辅国自恃劳苦功高,很是嚣张跋扈,渐渐不把李豫这个皇帝放在眼中。
李豫设计杀死李辅国,假作是盗贼所为,却又将程元振捧上了高位。
对内,李豫虽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他并未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反而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对外,有回纥高价勒索大唐,更有吐蕃趁乱入侵。当吐蕃大军大举进攻之时,大唐方面却因程元振的阻挠,未能及时得知情况。当吐蕃军逼近长安时,李豫选择仓皇出逃。达成了“天子九逃,首都六失”中的一逃一失。
李豫看着荧幕中面露仓皇之色的“唐代宗”,他的脸色也不由变得苍白了起来。
他有预感,这一次,要轮到他挨骂了。
不,不止挨骂,说不定还会挨打。
想到李令月在大殿之上,是如何当着众人的面,一下一下扇巴掌李隆基巴掌的,李豫觉得自己的腿都抖得几乎要站不稳了。
李令月瞥他一眼,恨声道:“你可真是给我老李家丢人!身为天子,你们却一遍又一遍地将长安丢给叛军凌虐,难怪到最后会民心尽失!李豫,你瞧瞧你自己现在的样子——你也配做天子吗?”
李豫颓然地张了张嘴。当着弟弟妹妹的面,他只觉得自己面子里子都被扒光了,狠狠碾在了脚底。可荧幕中的画面,让他无可辩驳。
“我……我……”面对李令月严厉的眼神,他还是无法说出违心之语来。
最终,李豫以极为虚弱的声音说:“我不配……”
“是啊,你知道你不配就好。大唐江山若是落到你的手中,只会一步步走向衰亡。”
这时,和政郡主开口问道:“既然老祖宗不看好我李豫阿兄,可是更看好我李倓阿兄上位?”
“不,阿娘与本宫,其实更属意你。”
和政郡主闻言,双眼渐渐瞪大。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会从老祖宗这里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在此之前,和政郡主兴许偶尔也在闲暇时分想过,若是她也能像阿兄们一样亲自报国就好了,可那时,她也只是想想。
相似小说推荐
-
臣妻为后 (捌月) [古装迷情] 《臣妻为后》 作者:捌月【完结+番外】纵横中文网2025-1-6 完结80.2万字简介: 燕聿贵为帝王,不小...
-
转生成女郎蛛后和大圣he了(斗鱼) [BG同人] 《(西游记同人)[西游]转生成女郎蛛后和大圣he了》作者:斗鱼【完结】晋江VIP2025.01.16完结总书评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