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终究还是看到了因为自己的疏忽,给那么多百姓带来的苦难,武则天想想自己当初打算称帝时,想要当一个不亚于太宗的女帝,让世人见证,女子一样可以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后悔之余,再看看陈曦能够给她提供的点播视频,那巨大的民心值诱惑,她终于再次焕发起斗志。
既然在没有任何后世助力下,她都能做得远超吕雉母女,那么现在的她,拥有比汉初更多的人力财力,一样也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以前不让太平公主接触政务,还把她嫁入武家,就是为了避免她成为武李争斗的炮灰,成为一个武家的儿媳,既不掌权也不争权的话,那么在她身后,无论是武家还是李家上位,都会看在亲缘的份上留她一命。
这种想法,或许就像当初吕雉逼迫刘盈娶张嫣一样,想要保住女儿的血脉,可最终却让所有人怨恨。
现在她想明白了,既然千防万防都防不了的结局,千挑万选都选不出的太子,那就干脆照着自己的本心,趁着朝臣们被那天幕震慑之际,让太平公主上位,拉开女子科举和武举的大门,只要越来越多的女子站上朝堂,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读书开智,那么以后的女儿家,一定比她当初的选择更多,更容易生存下去。
所以她不但放手让太平公主去监斩薛怀义,还将培育和推广高产新作物的任务交给了太平,跟她分享了自己的女帝VIP视频点播权。
这个女儿,的确最像她,昔日被她束缚住的翅膀,如今终于挣脱束缚,可以展翅高飞。
有了这个更得她心意的女儿做继承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去考虑那个想把皇位让给老岳父的蠢儿子,更不用说蠢儿子那个更蠢更坏更贪的老婆和女儿。
李裹儿就快急疯了。
在正月十六那夜天雷现世,直播未来的安史之乱时,她也恢复了前世的记忆。
只是那时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安静地蛰伏,努力地回忆前世的每一个细节。
她距离成为皇太女甚至女帝就差了那么一点点,父皇已死,只要母后登基,她就是皇太女,就能像皇祖母一样,成为最有权力的女人。
可她功败垂成,和母后一起死于李旦父子和太平公主合谋之下,叫她如何能甘心。
死不瞑目的结果,居然又重生回到证圣元年,她记得就是这一年秋皇祖母派人来见父皇,又过了一年后,终于将通过了“考察”的父皇接回长安,复立为皇太子。
这一次,她有了前世的记忆,一定可以帮助父皇提前拉拢到那些拥立他的大臣们,说不定可以提前发动神龙政变,让父皇上位,若是能在这个时候就趁机除掉相王李旦父子和太平公主,那她以后就更不用担心了。
她在一边回忆一边算计着,浑然不觉间,过了大半年,长安根本没有人来。
好不容易等到有人从长安传回消息来,狄仁杰被重新起用为宰相,刚让李裹儿好生激动了一番时,忽然又听说女帝开女子科举和武举,与男子同场考试,能考中者亦可同朝为官。
狄仁杰被重新启用她记得,这位刚正不阿的老宰相不但深得女帝敬重,还是个铁杆的李唐皇党,若不是他一力劝阻女帝立武三思为太子,只怕李显和李旦两兄弟都没法活到最后。
可开女举的事,李裹儿真的记不清了。
她这会儿年纪还小,朝廷大事都轮不着她操心,当初没想过,现在就算努力回忆也无法对照,只是记得皇祖母曾经用过女官,但是如何选用的,她就不记得了。
毕竟,等她真正懂事之后,已经是神龙政变之后,那时父皇和朝臣们都在尽力扫除女帝在朝中的影响,自然不会再留下那些女官,除了上官婉儿那个鼠首两端的家伙趁机攀上了父皇,就再没有其他的女官能够在朝中说上话。
父皇就是太容易心软,才让太平公主趁机揽权,到最后截取了她和母后的胜利果实。
这次,她一定要提前告诉母后,趁早剪除这些危险,才能顺利成为女帝。
上天都能让她重生了,一定是因为她有光明的前景和未来,能够弥补前世的遗憾。
然而,等啊等啊等啊,望眼欲穿等到这一年过去,李裹儿也没等到长安来客。甚至连皇祖母的万寿节,也只是让父皇和母后带着她遥遥朝长安方向跪拜祈福,根本连让他们上长安去一趟的话都没有。
而狄仁杰却成了新科举的主考官,选出的三甲竟然都是女子,哪怕长安已经经过一轮争吵终于认可了这几位女子的才华,可传到全国各地时,仍然引起轩然大波。
就连李显都忍不住说狄仁杰失了昔日风骨,竟然为讨好女帝而谄媚至此。
李裹儿就忍不住想起当初在皇祖母接他们一家进京后,把父皇交给狄仁杰时,说还给你的皇太子,她还对狄仁杰满心感激,父皇却一眼看出那是狄仁杰发现了母后的心思,顺势而为,给他送的人情罢了。
真想不到,这被万人赞誉的铁骨宰相,竟也是个媚上投机的家伙。
又过了一年,长安依然没有人来,科举成了一年一度的常例,朝廷不再重用昔日的恩荫子弟,就连举荐上去的人才也得先去经过科举才能入仕,所有人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时,没人再去注意女帝什么时候立皇太子的事。
这一年的科举只选了三十人,男学子们终于扳回一局,一举拿下了二十五个名额,且占据了前十的位置。
更多的女子开始走出后宅,进入学堂,苦读诗书,想要给自己争取一个新的未来。
李裹儿也跟着读了几天书,发现学堂里不仅教读书,还每日都讲时政和最新的驿报,她起初还学得漫不经心,可没多久就越读就越是心惊,越读就越是着急。
为何到现在太平公主还没给皇祖母献上张氏兄弟,反倒全国各地跑去劝农?还推广几种闻所未闻的粮食作物,据说能达到亩产千斤以上,若是有了这些粮食,天下百姓就不再担心挨饿,这等功劳,平白落在了太平公主的身上,显然是她在为成为皇太女提前造势。
而皇祖母一改从前信佛礼佛的爱好,不光是杀了薛怀义抄了白马寺,还让人普查全国佛寺,将那些占用民田的佛寺都抄了,勒令那些不事生产不纳税不服役的和尚还俗归家,空下来的佛寺则被改成了各地的县学,招收地方寒门子女读书,由皇家内库出钱供养。
李裹儿起初心疼她花的是自己父皇未来的钱,后来反应过来,皇祖母迟迟不招父皇进京复位,又做了这么多的改革措施为太平公主铺路,莫非真的要封太平公主为皇太女?
前世可完全没这一说的!
李裹儿就急了,忍不住跑去找韦氏,一股脑将自己的前世记忆都告诉了她,最后才说道:“母后,我看那太平公主说不定也重生了,才会搞出这么多事来,她一定想让皇祖母封她做皇太女,那我可怎么办啊?”
韦氏听得先是目眩神迷,沉醉在自己居然能够咸鱼翻身成为皇后,后来甚至毒杀了李显要成为新的女帝,可惜功败垂成,就突然听到女儿这句话,如同一桶冰水当头淋下,顿时也着急起来。
“那可不行,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太平公主上位!”
她咬牙切齿地想了想,最后目露凶光地说道:“既然如此,你就将那些扶立你父皇的名单交给我,大不了提前发动政变,这次一定要搞死太平,绝不给她翻身的机会!”
“好!”
李裹儿听得兴奋之极,这一次,她可不要只当个“安乐”公主,而要当真正的皇太女、女帝!
韦氏也曾做过同样的梦,只是零星破碎的片段,不似李裹儿那般清晰完整的记忆。
她曾梦到自己重登皇后的宝座,李显对她言听计从,一时风光无两,却因为亲子早逝而不得不面对和新任太子的矛盾,她可以害死一个又一个太子,可李裹儿的皇太女之梦始终没得到李显的支持。
哪怕李显平日再宠这个女儿,对她拿来的公文和任命文书看都不看就敢盖印,可对于再出一个女帝这种直戳李唐皇室心窝的话题,他还是无法也不敢答应。
韦氏亦想学武皇之路,从皇后升级到皇帝,可她却从未想过,自己与武皇之间门的差距。
如今被李裹儿一语点醒梦中事,韦氏就急迫起来,想要趁着掌握“先机”,早些铲除那些未来的对手,享受这份“天赐”机缘。
于是,一封封密函发出去,送往如今尚未成势的“神龙五虎”手中。
只不过,密函的原件还没到他们本人手中,抄本就已经送到了武则天手中。
“哦,张柬之、崔玄暐、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
“呵,还想要连同太平一并铲除,她还真是敢想啊!”
陈曦倒是可以给她提供相关的视频点播,可是每一次点播都要用民心值来换取,那些民心值,武则天是一点儿都不想浪费在这蠢货一家身上,所以就派了人盯着他们,尤其是盯着韦氏。
可没想到,先蹦跶出来的,竟然是安乐郡主李裹儿这个长了花瓶脑袋,脑子里只装水还一肚子坏水的丫头。
三岁看老,这丫头从小就被李显和韦氏宠溺得无法无天,骄纵跋扈,哪怕在流放期间门都不知收敛,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耍心眼,在暗卫送回来的报告上,武则天看着她口口声声说自己也要像皇祖母一样当女帝的话,嗤笑一声。
就她,跟韦氏一样,才懂事就学会了敛财,哪怕明知道一家人是被软禁在庐陵,那处王宫也被她们布置得奢华浮夸,私下里还以小明宫称之,以为就能瞒得过她吗?
先前那些被她镇压下去的李唐皇室叛党,不是没跟他们联系过,只是她还记得李贤临死前给她留下的那首《黄瓜台辞》,加上来俊臣以酷刑追查李旦谋反时,安金藏剖心以命担保李旦无谋反之心,都深深地触动了她,最终还是没有让人再碰这仅剩下的两个儿子。
只是,她留着他们的前提,是他们老老实实地听话守本分不作死。
而不是借着天降神谕的机缘,得了点预知的未来,便想要提前动手,得到更多。
也不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脑子和本事,就连她想要太平公主做继承人,都得让太平先去办学劝农,修渠筑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没有民心支持,没有群臣认可,便是靠着阴谋诡计一时抢到皇位,最终也保不住。
两蠢货母女前世的教训还是太轻,重生也没能让她们多长点脑子。
之前听闻李裹儿放下身段去书院读书,武则天还以为她真的长进了,没想到只是表面工作,结果还是一样。
甚至比原来更急切更蠢。
她们就不想想,从证圣元年降下神谕至今还不到两年,她这个女帝还当得好好的,连太平公主都在她的培养下做出不少政绩,引得朝堂上下官员人人称赞,不似以前弹劾她奢靡的奏折满天飞。
连着两年的女官们通过科举入仕,做得有声有色,也让先前那些怀疑女官们能力的朝臣放下心来,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下去,还有些嘴硬的大臣回家后被自家的媳妇修理过后,也绝口不提反对女子参加科举之事了。
大唐的夫人们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彪悍的一群,从房玄龄的夫人不准丈夫纳妾不惜喝下唐太宗所赐“毒酒”留下“喝醋”的传说之外,亦有不少才女夫人和名将夫人的典故流传于世。
看到前两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女官们在朝堂站稳脚步,世家大族和官员们也纷纷开始改变对族中女儿们的教育。
原本大唐对女子的约束就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加上李唐皇族也有胡人血统,从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开始,大唐的公主们就是举世闻名的彪悍存在,也带得大唐的风气开放,有不少人家都准许女儿读书识字,出了不少才女,每年的元宵节和乞巧节还有女子们的集会,更是才女们展现才艺的机会。
而现在,她们的才华不必局限在后宅之中,可以大大方方地拿出来与男儿们同场科考,一较高低,甚至上榜者还可以登入朝堂为女官。
这样的机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唾手可得,怎能不让那些才女们趋之若鹜。
而这些考上女官的女子,和未来要进入朝堂的女子,她们最感激的,莫过于开科取士的女帝,还有推广书院办学和设立书局大批量印书降低书本价格的太平公主。
这些收拢人心的手段,武则天没有刻意教导太平公主,只是让她自己去尝试。
反正现在朝堂上下都在她的掌握之中,边境安稳,民心所向,太平公主比吕雉手下的鲁元公主有更多的资本和试错的机会。
太平公主也的确像她,在有目标有动力的时候,全情投入工作,手段亦是十分干脆利索。
起初那些想要阻挡她清查田亩的世家,都被她快刀斩乱麻地处理掉,杀鸡儆猴,震慑了一批人之后,再复查田地和人口,推广新粮种和新农具就顺利得多。
就算没看全唐玄宗李隆基从所谓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经历,武则天也能想到,盛世之治下的锦绣繁荣,竟然会让李隆基生出改折冲府为藩镇,以胡人领兵的想法,就说明他控制不住那些大的世家和勋贵们,无论是土地兼并还是隐户避税,连强汉都避不过的问题,他们也一样。
所以她从吕雉母女大力推动新农作物种植和普及书院教育上,敏锐地觉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先从根本入手。
先提高粮食的产量,让百姓都能吃饱喝足,丰衣足食,才能有时间门和精力培养读书人,仓廪足而知礼仪,寒门学子有了更多的上升途径,也就有了与世家贵族对抗的资本。
抄作业不但得会抄,还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大周如今的基础远胜过汉初吕雉面对的烂摊子,武则天主政十几年,平叛无数,安内攘外,又有《大云经》普及天下,让女主当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故而太平公主再做事的时候,难度远远小于当年鲁元公主。
这时候,就以李显和韦氏的“人望”,居然还痴心妄想打动那些“保皇党”,让他们来襄助进行叛乱,推翻武则天杀了太平公主,别说那些人还没成长为历史上能够撑起神龙政变的高官权臣,就算现在他们有了同样的权力,在面对已经截然不同的女皇和太平公主时,所做出的的选择,也未必能如韦氏母女之愿。
果不其然,最先有反应的是张柬之。
这位原本是神龙政变最大的功臣之一,后来却被韦氏和武三思排挤流放,郁愤致死的一代名相,本就是大器晚成,得狄仁杰二度推荐后为司刑少卿,这会儿还没正式成为宰相,就是因为女子之事几次上书,强烈反对未果后,称病在家中休养,却没想到接到了以“庐陵王”为名的密函。
张柬之虽然固执守旧,但这两年眼见着朝堂上下政通人和,百姓丰衣足食,遍地开办书院,女帝和太平公主一心为国为民,那些女官们也兢兢业业的做事,能力不下于男子,原本就有些后悔当初赌气之事。
如今再看到韦氏以李显的名义邀他举事,“劝”女皇禅让帝位给庐陵王,事成之后,便是天大的从龙之功,韦氏以宰相之位许之,言辞中处处说女帝和太平公主的不是,看得张柬之忍无可忍,终于拿着密函进宫求见女皇,直接将其举告。
“老臣虽然也曾对陛下偏重女官之事有所异议,但臣是担心陛下偏重女子后,令天下士子寒心。如今陛下普及书院教育,令更多寒门之士得以进学,又对官员们严格考核,清除贪弊官吏,令有能者可一展才华,而不因贫富男女之分不得见信于君上,可见是老臣昔日目光短浅,不明陛下之深意。”
“然庐陵王以相位诱之,老臣岂是这等见利忘义之辈?臣素闻庐陵王性情仁厚,并非这等急功近利之人,恐怕其身边有小人引诱误导,还请陛下派人查证,以免庐陵王被小人利用,离间门与陛下的母子之情,做出有悖朝纲人伦的大逆不道之事,误国害民……”
好吧,到最后还不忘给李显洗白,武则天听得好笑,倒也对这老头的“醒悟”有几分满意,便点头说道:“既然是张卿举告,那便由张卿亲自去一趟庐陵,查证此事,并将庐陵王一家带回长安吧!”
张柬之本就担心有人故意怂恿李显谋反,还拉拢到他头上,若是在以前,他和狄仁杰都是坚定的支持历史皇族,几次进谏武则天请立庐陵王为太子。
相似小说推荐
-
心跳太慌张(枫织) [现代情感] 《心跳太慌张》全集 作者:枫织【完结】晋江VIP2023年7月1日完结总书评数:140 当前被收藏数:666 营...
-
日落之前拥抱我(蔡奈一) [现代情感] 《日落之前拥抱我[娱乐圈]》全集 作者:蔡奈一【完结】晋江VIP2023年7月2日完结总书评数:726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