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
古川要查清姬广华的背景。
回到新城北路派出所,草草吃了点儿东西,古川便坐到了电脑前。他把姬广华的名字输进警综平台和公安情报平台反复滚动,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内网上有关姬广华的信息很少,至于她的直系亲属,古川只查到姬广华父亲名叫姬昌德,母亲叫王月娥,但两人都已去世。
“年纪轻轻父母双亡,也是个苦命姑娘啊。”古川感慨道。他想起陈梦龙的话——“姬广华说父亲当年是被谢金害死的”——于是盯着姬昌德的名字,思考他与谢金的关系。
姬昌德的下拉菜单里没有任何信息,不像是某起刑事案件的受害人。
网上反反复复只有这些信息。古川不死心,不断从户籍网调到情报网,反复查询,但有一个刹那,他突然自嘲地笑了起来。
“这他妈要能有线索,人早抓住了……”
夺枪击伤宋局后,姬广华已经被公安机关网上追逃,内网上的信息肯定被同事们核实了不知多少遍,古川再重复这些工作已是无用功。但不做这些又能做什么呢?古川仰靠在座椅背上思考,昨晚车里一觉睡得他腰酸背痛。
想了一会儿,他给刑侦支队负责侦办姬广华案件的民警打了个电话,询问案子查到什么地步。对方说:“就那样呗,死活找不到人。”
“她的家庭背景你们摸清没?”
“基本摸清了,父母双亡,在南安也没啥亲戚。”
“她父亲的情况你们掌握多少?”古川追问。
“没多少,就是平台上那些信息……”对方显然与古川的关注点不同。古川想得到有关姬广华的背景资料,但对方更需要姬广华的现实动态。
挂掉电话,古川又在网上搜索有关“姬昌德”的资料——基本没有结果。是啊,一个去世多年的普通人,又怎么会在网上留下印记呢?
但网上的一则条目吸引了古川的注意:
“姬昌德、姬昌容、姬昌言、姬昌功……”
古川点开页面,上面写着“南安姬氏宗族网”。
这倒给古川提了个醒。姬姓是个比较特殊的姓氏,在南安市也是很罕见的姓氏。相传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还是黄帝的姓氏,拥有这种罕见姓氏的人经常构建“亲友会”“宗族会”之类的组织。或许自己可以在这方面想点儿办法,古川想。
古川从户籍平台上查到,全南安一千二百多万常住人口中,姓“姬”的大概只有二百多人。看到“德、容、言、功”,古川想起了古代用来限制和评价女性的“三从四德”。“德、容、言、功”四字正好对应“四德”,姬昌德出生年代的父母大多喜欢用这种方式给孩子起名,而眼下正好也有“容、言、功”三个名字。
古川查了“姬昌德”,系统无显示。“还好,说明姬广华的父亲去世后,这个名字没人用过。”古川念叨着,又把“姬昌容”“姬昌言”“姬昌功”三个名字输进查询框,果然,三个名字都有对应人选。古川分别查看了三人的户籍所在地,均为南安市永昌区江口镇姬家庄五组,应该是一家人。
2
江口镇姬家庄是南安市东北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虽叫“姬家庄”,但村里姬姓村民并不太多。古川赶到姬家庄后,通过驻村辅警联系了村干部,说明来意后,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了留在村里务农的姬昌容兄妹三人。
古川的推测没错,姬昌容、姬昌言、姬昌功的确和他要找的姬昌德是一家人。其中姬昌德年纪最大,七年前已经去世,正是姬广华的父亲、王月娥的丈夫。村干部在村委会找了一间办公室,古川和姬家三兄妹相对而坐。
“古警官是市里来的警官,想了解一些昌德当年的事情。你们都别紧张,有啥说啥就好。”村干部看到姬家三兄妹诚惶诚恐的样子后,首先安慰了几句。古川打量着三人,都是普通村民打扮,其中姬昌容在村里开小卖部,姬昌言在村委会工作,姬昌功务农。
“大哥当年在城里工作,也住城里,平时回来得少。从他去世到现在一晃也过去七八年了,警官你想知道啥问就行,但凡我们记得的,都告诉你。”在村委会工作的姬昌言说。
“我想知道当年姬昌德是因何去世的。”古川说。
姬昌言可能对这个问题感到费解,稍愣了一下才说:“胃癌去世的,在省肿瘤医院。”
“确定吗?”
“确定,从他得病到去世,我们三家轮番照顾,他临走时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医院。”姬昌言说,姬昌容和姬昌功也都点头。
“他生前有没有得罪过什么人,或者有没有被什么人害过?”古川接着问。
“这倒没听说过,他就是个果品公司工人而已,后来下岗开出租车,苦哈哈一辈子。没听说过他得罪了谁,也没听说谁要害他。”姬昌言说。
“那他的女儿姬广华呢?你了解多少?”古川换了一个话题。
“不太了解,平时他们一家住城里,我们交往不多,过年时才见一面吧。这个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是他第二个老婆带过来的,两人结婚时这姑娘都十几岁了,跟我们不亲。”姬昌言说。
“第二个老婆?”
“对对,就是那个叫王、王月娥的女的。”姬昌言说。
“不是亲生的为什么随他姓姬?”古川问。
“这是我们这边的风俗,但当时王月娥的女儿已经十几岁了,改不改姓我们倒也无所谓,反而是王月娥那边主动提出来的,说让女儿跟大哥改姓姬。”
古川恍然大悟,看来这个姬昌德是姬广华的继父,也大概率并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
“那她改姓之前姓什么?”
姬昌言摇摇头,说自己不知道,但又看向身边的姐弟二人:“你们记不记得?”
“好像……好像姓李吧……”姬昌容想了想说。
“李广华?”古川问。
“应该不是,她的名字肯定也改过。我们三个的孩子分别叫‘广平’‘广安’‘广中’,反正她的姓都改了,索性把名字也改成了‘广华’。”姬昌言接着说。
3
“那姬广华原名叫啥?”古川听说王月娥改嫁后女儿姬广华连名字都改了,心一下沉了下去。
“这个真不知道了。”姬昌言说。
“你知道姬广华的生父叫什么名字吗?”古川还不死心,姬昌言这次却被古川问笑了,说:“这个我怎么可能知道?这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连王月娥都去世几年了,谁还记得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古川也有些尴尬:的确,自己这个问题问得傻乎乎的。
“王月娥那个女的克夫,克死了她第一个男人。大哥跟她结婚时我们都不同意,但大哥就是要娶她,结果呢?结婚五年,大哥不到五十岁就死了。你看我们家祖上都没得癌症的,怎么就他得了癌症?好在那个王月娥没过两年也死了。”姬昌容在一旁絮叨着,言语中听不出她对王月娥的任何好感,反而充满了怨恨。
“王月娥第一个男人怎么死的?”古川急忙追问。
“听说是犯了事被警察打死的。她第一个男人以前不是个好东西,她也不是啥好人。”姬昌容神秘兮兮地对古川说。
古川愣了一下,但随即意识到姬昌容可能知道一些事情。
“能仔细讲讲吗?”
“唉,我知道的也不多,但毕竟大哥就我一个妹妹,他俩婚后有些事王月娥也只方便找我,所以我和她打过一些交道……”姬昌容说,“最初认识王月娥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毕竟大哥和王月娥都是二婚,搭伙过日子而已。但后来的接触中我逐渐觉得,王月娥这人很复杂,我们大哥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根本不该和王月娥在一起。”
“举两个例子吧。第一,那时王月娥在小商品批发城附近做生意,经常有些文龙画虎、不三不四的男人去找她,你说好人会认识他们吗?第二,王月娥很有钱,光在城中村就有好多房子收租,但我哥得病时她愣说没钱,活活看着我哥疼死……”姬昌容说。
这两则消息一方面让古川理解了姬家三兄妹对王月娥的敌意,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你说的是哪个小商品批发城?”
姬昌容说:“南安还能有哪个小商品批发城?当然是江景路那个啊。”
“你怎么知道王月娥在那边的城中村里有很多房子出租?”
“大哥刚结婚时,我和嫂子的关系不错,想着老家种地赚得少便想去她那里打份工。但是嫂子没让我去她店里,而是介绍了一家做服装批发的商户。我在那里干了两三年,有关王月娥的那些事情,也是那时知道的。”
“王月娥当时在小商品城做的什么生意?”古川问姬昌容。
“她开了个旅馆,平时啥也不用干,就坐在那儿收房费。”姬昌容另外透露,王月娥在小商品城附近的城中村里至少有四套房子,每月租金就很可观。
“你怎么知道她有四套房子?你都一一去看了?”姬昌容的回答引起了古川的警惕。往远处说,姬广华此前便在江景路的城中村有住处;往近处说,现在警方一直抓不到姬广华,她会不会就藏在以前王月娥的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