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5)平定西突厥西突厥在唐朝初年很强盛,控制着西域各国。但其内部不断发生争斗,彼此攻杀不已。在唐攻打东突厥时,曾与之联合。东突厥被平定以后,薛延陀势力大盛,曾打败西突厥。贞观十六年(公元642 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攻杀沙钵罗叶护,统一了西突厥,又举兵灭了吐火罗,"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①派兵侵扰伊州。郭孝恪率兵击溃之。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两个部族包围天山,再次被孝恪击溃。后乙毗咄陆被其属部击走,各部族请唐更立可汗,唐立莫贺咄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向唐求婚,唐许之,命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没、葱岺5 个小国作为聘礼。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 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强盛,他们欲乘唐太宗死亡之机,起兵反唐。唐廷急忙派人招抚,才未起事。但不久,贺鲁即拥众西走,并击败了射匮可汗,吞并其众,在双河(今伊宁)和千泉(今吉尔吉斯的塔什干)建立牙帐,自号沙钵罗可汗,胜兵10 万,与逃往吐火罗的乙毗咄陆连兵,控制了西域诸国。当年七月,沙钵罗侵扰庭州,唐派梁建方,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以高德逸、薛孤、吴仁为副将,发秦、成、岐、雍府兵3 万人及回纥5 万骑兵攻讨之。三年正月,梁建方、契苾何力在牢山大破处月部朱邪孤注,建方派高德逸率轻骑追击,生擒孤注。四年(公元653年)乙毗咄陆死,其子颉苾达度设自称真珠叶护,其部逐渐被沙钵罗所吞并。显庆二年(公元657 年)正月,唐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渭南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回纥等兵,从北道讨伐沙钵罗可汗,以太宗时降唐的突厥酋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从南道击安抚突厥旧众。十二月苏定方先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攻破了处木昆部,
  ① 《资治通鉴》卷194,贞观九年闰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6,贞观十六年九月。
  降其万余帐。当定方进军至曳咥河(今伊犁河)西时,沙钵罗率兵10 万前来拒战。定方命步兵占据南面的高地,手执长■布阵,自己率骑兵占据北面的高地。沙钵罗率骑兵先冲击步兵,但冲了3 次都未能冲散步兵,这时,定方率骑兵猛攻沙钵罗,大败之,杀伤和俘虏数万人。第二天,定方整军再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降唐。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走。五咄陆部落得知沙钵罗战败,也率众投降了南路的阿史那步真。
  苏定方命萧嗣业、回纥婆闰率胡兵追击沙钵罗,定方与任雅相率新近降唐的突厥人紧随其后。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在双河与南道的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的军队会合后长驱直入,沙钵罗措手不及,仓皇逃往石国。"定方于是息兵,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埸(yì,音易),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①萧嗣业继续追击沙钵罗,苏定方率大军退回。沙钵罗逃到石国西北的苏咄城时,被城主抓获,送给了追击到此的萧嗣业。
  唐朝将突厥分成两部分,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分别以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为兴昔亡可汗和继往绝可汗,分统其众。三年(公元658 年),将阿史那贺鲁之地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6)用兵高丽唐太宗在平定突厥,高昌以后,就将其战略目标转到了高丽。贞观十六年(公元642 年)高丽内部发动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死国王,控制了高丽政局。十七年(公元643 年),新罗派人向唐求救,说受到百济和高丽的联合进攻,阻止了新罗与唐的交往。十八年(公元644 年)唐派使到高丽,命其不得侵扰新罗,但为高丽所拒绝。为此,太宗决定东征高丽。
  是年七月,命将作大匠阎立德等人到洪州、饶州、江州造船400 艘,以运军粮。随后,命营州都督张俭率营州、幽州两都督府所属军队以及契丹、靺鞨、奚等部族先攻辽东(今辽阳市)作试探性攻击。十一月,太宗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4 万,在长安、洛阳召募军士3000,战舰500 艘,从莱州渡海抵平壤。令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 万及兰州、河州降唐的少数部族军进发辽东,两军会合后再发起攻击。
  十九年(公元645 年)三月,李勣率军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出发。
  四月,在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今兴京),辽东道副大总管道宗率军抵达新城(今沈阳市北),营州都督张俭率胡兵为前锋,渡过辽水,直抵建安城(今营口市东南)。李勣、道宗攻克盖牟城(今沈阳东北)。张亮率水军从东莱渡海突袭毕沙城(今旅顺东北)。五月,李勣进军至辽东城下,太宗也亲自率大军赶往辽东。初八日,高丽派步骑4 万救援辽东,道宗率4000骑兵迎击,李勣率兵助战,大败高丽军。初十日太宗到达辽东城下,层层包围,昼夜攻打,数日后因风纵火,攻克辽东城,进军白岩城(辽东东北)下。六月初,太宗率军攻城之西北,李勣攻其西南,守城军士被迫投降。二十日,进至安市城。二十一日,高丽派延寿、惠真率兵15 万救援安市。临行前,有人为延寿分析双方战情说:"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为吾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奇兵断其运道,粮食既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乃可胜也。"①这可谓是知己知彼,据天时地利,抗击强兵之妙计,但延寿不
  ① 《资治通鉴》卷220 显庆二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六月。
  以为意。唐太宗也担心延寿不决战,所以,当延寿进军到距安市40 里处时,太宗便派阿史那社尔率1000 突厥兵前去诱敌。两军交锋,唐军诈以力量不敌而退,高丽军乘胜追击,在安市城东南8 里处依山布阵。太宗命李勣率步骑1.5 万在西边的小山峦上布阵,命长孙无忌率精兵1 万为奇兵,从山北的狭谷中绕到敌军阵后,攻其背后,太宗亲率步骑4000 带着鼓角,卷起战旗登上北山,命各部军队听到鼓角后一起出击。高丽军队只看到太宗在北山上布阵,就整军前来攻打。这时,太宗令打开战旗,鼓角齐鸣。唐军各路兵马一同进击,延寿想分兵抗击,但其战阵已乱,被唐军打得大败。延寿率余众依山自固,唐军将其包围。长孙无忌又截断了他的归路,延寿、惠真不得不以其3.6万多人降唐。
  唐军围攻安市,久未攻克,李道宗曾向太宗建议说:"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②但未被太宗采纳。高延寿、高惠真兵败降唐后,又向太宗建议:"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乌骨城来辱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①唐多数将领赞成此议,认为"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②但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认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儌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③的确,诸将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冒险性,长孙无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用兵征伐,很少有万全之策,战情随时变化,战略原则易于制定,具体战机则甚难把握,当年进军关中,太宗力主绕过隋军坚城直扑关中,如今屯兵坚城之下,却坐失良机,所以史家评论说"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④但一旦出现长孙无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腹背受敌,则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太宗听从了长孙氏的建议,指挥唐军继续攻安市,安市死守,一次次击退了唐军的进攻。九月,天气变冷,草枯水寒,军队难以久留,而军粮又将尽,太宗不得不解围撤兵。
  唐对高丽只能速战速决,陈寅恪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中国东北方冀(河北)辽(辽东半岛)之间,其雨季在旧历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否则,雨潦泥泞水雪寒冻皆于军队士马之进攻,餱粮之运输已甚感困难,苟遇一坚持久守之劲敌,必致无功或覆败之祸",⑤从上述唐军行军攻打之日即可证实此论。唐太宗屯兵坚城,久攻不下而又不愿冒险出击,以至在九月寒冻之期降临时,不得不无功撤兵。
  贞观廿一年(公元647 年),太宗再议攻讨高丽。群臣都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不易克,应派小股武装力量,侵扰其边疆,使他们疲于奔命,无暇② 《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 贞观十九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198 贞观十九年九月。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