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资治通鉴》卷186 武德元年九月。
  将认为大敌当前,人心涣散,要赶快溃退,不能再坚守于此。李密只得率众西行,投降了唐。
  李密在战败之时,"欲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以图进取",②这一战略也是可行的,但因战败而人心涣散,致使李密无法实现这一战略。当初,柴孝和在劝他入关时,他就担心义军会因此而分裂,不幸在战败之后被言中;单雄信在关键时刻,勒兵自守,不听调度,一班将领又缺乏远见,李密所谓:"孤所恃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③众心已散,他也回天无力了。
  李密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投身瓦岗后,才使瓦岗军日见起色,摆脱了群盗之性质,而成为一支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武装力量,为灭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关键的战略决策中都未有失误,只可惜在大战之后,有轻敌之心,致使一战而蹶跌不振,为自己的事业划上了句号。
  3。杜伏威纵横江淮(1)起事江淮杜伏威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就为生活所迫而常"穿窬为盗",他与辅公祏是刎颈之交,后二人聚众为草莽。大业九年(公元613 年),他们听到王薄在长白山起事的消息后,率众投奔长白山,不久又率部南下,在淮南一带劫掠,自称将军。
  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兵来讨击伏威,伏威在与之交战时,佯装不敌败走,把隋军引到芦苇中,然后顺风纵火,大败之。此后,伏威又兼并了另一支由赵破阵率领的部伍。从此,他兵势甚盛,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业十三年(617 年),隋炀帝派陈稜率精兵8000 攻讨伏威,结果大败而归。伏威乘胜攻占高邮、历阳,自称总管,分派诸将四出经略,江、淮间的小股义军也都纷纷归附。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炀帝,准备北归时,任命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后占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进用人士,大修田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①当时在江淮一带活动的还有李子通、沈法兴等。李子通在海陵招集亡散,众至2 万,自称将军。沈法兴在隋大业末年任吴兴郡太守,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后,法兴"自以代居南士,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就以诛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向江都进军。当走到乌程时,已召兵6 万,攻克了余杭、毗陵,丹阳等地,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自称梁王,定都毗陵,改元延康。当时,杜伏威占据了历阳,陈稜占据着江都,李子通占据着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①,但法兴居中,三面受敌,屡遭挫败。(2)经营江东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九月,李子通率兵围江都,攻打陈稜,陈稜向法兴和伏威求救,并各送子为人质。法兴派其子沈纶将兵数万与伏威一道去②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③ 《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九月。
  ① 《旧唐书》卷56,《杜伏威传》。
  ① 《旧唐书》卷56《沈法兴传》。
  救援。伏威驻军于清流,沈纶驻军于扬子,两军相距不过数十里。李子通的属下献计,召募江南人扮成沈纶的军士夜袭伏威,伏威受到夜袭很生气,马上令人去偷袭沈纶,于是2 人彼此猜疑,谁也不敢进军。子通乘机纠集精兵,全力攻打江都,陈稜投奔了伏威。子通进占江都后,率军攻打沈纶,大败之,伏威也引军而退。子通自立为帝,国号吴,改元明政。
  武德三年(公元620 年)李子通率兵渡江攻打沈法兴,占据了京口,法兴派其部将蒋之超拒击,两军战于庱亭,元超败死。法兴放弃毗陵,逃奔吴郡,丹阳等郡为子通所占。
  杜伏威派辅公祏率兵数千攻打李子通,公祏渡江攻克了丹阳,进屯于溧水。子通率兵数万拒击。但被公祏击败,加之其军粮已尽,只好放弃江都,退保京口,于是伏威占据了长江以西的地盘,迁都于丹阳。
  子通在太湖地域已招募军民,袭击了占据吴郡的沈法兴,"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①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十一月,杜伏威派王雄诞攻打子通,子通大败,向伏威投降。于是伏威"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②但伏威素无大志,在武德五年(公元672 年)得知唐军平定刘黑闼后,就束身归朝,到长安任职。后来辅公祏又拥兵再起,但其时唐已基本上平定了北方,辅公祏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① 《资治通鉴》卷188 武德三年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56《杜伏威传》。
  四、隋朝府兵制的变化①(一)恢复旧姓与整顿乡兵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②,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宗团骠骑"。①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同时,为了加强政府对民户的控制,有必要将家属、军户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虽然如此,又不能解散军队或大幅度裁减军队。于是在开皇十年(公元590 年),将军人编入民籍,使兵民合一,解决了上述问题。
  军人编入民户后,"垦田籍帐,一与民同"②,军人可按均田法令分到自己的一份耕地,并可免除租庸调的负担。但军人的资粮需其自己负担,平时
  ① 此章参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
  ② 《隋书》卷1《高祖本纪》。
  ① 参《隋书》卷46《杨尚希传》。
  ② 《隋书》卷1《高祖本纪》。
  无战事或轮不到自己上番宿卫时,就在家务农,有事则应召出征。府兵是终身兵役,一旦被征入伍,即须到60 岁时才可退伍。兵源也由军户承担改为从民户中简点。
  (二)卫府制度的形成1。十二卫建置隋开皇中以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等十二府统领禁卫兵,合为十二军。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下有直閤、直寝、直斋、直后等并掌宿卫侍从;又各统亲卫,分置骠骑府、车骑府,以领内军宿卫。左右武卫领外军宿卫、左右武候掌车驾护从、道路营禁。左右领左右府(也叫左右领),掌侍从左右、供御兵仗,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之属。左右监门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宜。左右领军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另外,还有太子的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与十二卫相应而设,但在国家兵制中,它只是一种陪衬,不占重要地位。
  十二府来源于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和府兵系统,是两种禁卫军队的综合组织。但十二府中仍存在着中外宿卫或内外宿卫的区别。左右卫中的直寝、直斋及亲卫,左右领中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左右武候分任扈从,主要为内卫。内卫不断扩大,增立名目,开皇十八年(598 年)于左右领之外置备身府,内卫自身及内外卫都彼此牵制。
  府兵小部分属内卫,大部分属外卫,因内外卫的不同,府兵又分作内军与外军。左右卫所领亲卫、勋卫、翊卫,称为三卫,它们各有骠骑府、车骑府,是为内军。十二府所领其他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即三卫为内卫,其他外军为外卫。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