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府制度的建立,使不同类型的禁卫结合在十二府中,十二府又相互区别、相互统一于禁卫。至此府兵通称为禁卫兵,或称为侍官。
2。军将名位与实权十二府各有大将军1 人,将军2 人,十二府大将军直属皇帝,其下直辖各车骑、骠骑府。十二府大将军的地位职责是由柱国大将军、大将军演变而来,骠骑、车骑则由开府、仪同演变而来。但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都是正九命(相当于正一品),而隋十二府大将军则降为正三品。北周的开府、仪同是九命(从一品),到隋的骠骑、车骑分别降为正四品、正五品。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共18 人,隋十二府大将军12 人,加上副职近30 人。北周开府、仪同至多不过百人,隋的骠骑、车骑就增加了很多。这说明军将增加了,地位降低了,权力分散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也就更为有力了。骠骑府的长官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为之副贰,有时也设置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车骑即为其长官。隋的骠骑、车骑府分布在京城以及地方上的冲要地带,虽有因地立名的,但主要仍以十二府所属一、二、三、四等数目序号来排列。骠骑、车骑之下,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领兵,其下尚有更低级的如幢主、军主、统军等官职。
(三)隋后期的府兵制1。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隋炀帝即位后,对隋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府兵制也在变革之列。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是府兵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的转折。
骠骑府改为鹰扬府,长官称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为其副职。后二年鹰扬副郎将又改名为鹰击郎将。他们分别是正五品和从五品,比骠骑将军(正四品)和车骑将军(正五品)又都降低了级别。其下,大都督改为校尉,帅都督改为旅帅,都督改为队正,将军与都督的名号在府兵中不复存在,整个府兵军职的地位又比从前有所降低。原来车骑府单独开府的情况也不再存在。同时,三卫改名三侍,统一设置鹰扬府,三侍为内军鹰扬府,此外为外军鹰扬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置于各地的鹰扬府也逐渐冠以地名。这样,府名前既系以所属之卫,又冠以所在之地,系统更为清晰。
2。十六府与十二卫骠骑府改名的同时,成立了十六府,确立了十二卫分领府兵的制度。十六府为左右卫(或称左右翊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屯卫(也称左右领军)、左右御卫、左右骁马、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后来也称为十六卫。其中左右备身、左右监门不领府兵,领府兵的为十二卫。十二卫所领府兵,还称为卫士,左右卫所领的府兵名为骁骑,左右武卫所领名熊渠,左右候卫所领名佽飞,左右御卫所领名射声,左右屯卫所领名羽林,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左右备身、左右监门卫,分别掌侍卫左右和门禁守卫,不领府兵,保留了原来禁军的传统。
大业八年(公元612 年),炀帝又募民为骁果,以折冲郎将、果毅郎将领之,分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正副长官,上隶左右备身府。其组织系统与军将名位完全与鹰扬府相同,骁果是皇帝的亲兵。如果说大业八年前着重于扩充十二卫,则大业八年后就是着重于扩充左右备身府了。
总之,府兵制发展到隋末,已经成熟,基本达到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阶段。
五、唐前期的战争(一)唐建国的军事形势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开通运河,修筑长城,征讨高丽,将民众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纷纷揭杆而起。在全国范围内的民众暴动下,隋朝的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对中央的离心倾向,或投降义军,或自树义旗。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守晋阳的李渊,就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
李渊在出镇山西的时候,正是各地民众纷纷暴动,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他看到这种局势,暗中招纳豪杰,收买人心,准备应机起兵,逐鹿中原。李渊之子李世民、晋阳离宫的宫监裴寂以及刘文静,是谋划起兵大事的主要人物。大业十二年(公元617 年),李密与王世充对峙于东都,炀帝曾派关中兵出关援东都,炀帝率骁果镇江都,关中空虚,只有几支力量较弱的义军在活动,而且"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①除突厥外,没有足以牵制他的力量,举兵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时,李渊以江都悬远为由,借攻讨武周之名,擅自招募军队达万人之多。五月,李渊乘机杀了隋皇室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副将,为他的起兵扫平了道路。之后,他又向突厥称臣①,解除了后顾之忧。
六月,李渊派建成、世民率兵攻打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这次用兵一方面要打通南下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想树立建成、世民在军中的威望。不几日,攻下了西河城,入关中的道路被打通。李渊开仓赈济贫民,招募军队,建大将军府,分为三军,命李建成为左领军都督,统领左三军,李世民为右领军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统领中军,留守太原。
他们起兵时,李密已在河南占粮仓、败隋军,声势甚盛;窦建德起事于河北,也屡败隋军。李渊父子要参与中原逐鹿,就必须出山西;出山西有3条路可走:第一条,越太行,进河北,第二是渡黄河,进河南,第三条就是西入关中。但河南、河北都有强敌占据,只有关中力量薄弱,所以,他们在起事后,立刻想到要西进关中,这也是他们在当时唯一可以顺利走通的路。
① 《资治通鉴》卷183,义宁元年四月。
① 参见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载《寒柳堂集》;《吕思勉读史札记丁帙·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二)统一战争1。进军关中(1)攻占霍邑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七月,李渊起兵晋阳,到达西河郡,经雀鼠谷,到达霍邑西北的贾胡堡。代王杨侑派宋老生将精兵2 万屯驻霍邑(今山西霍县),屈突通屯驻河东,阻击李渊。其时天气不好,每天下雨,李渊无法进兵,军粮也快吃尽。这时,又有传闻说突厥与刘武周要乘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商讨对策,裴寂等主张回军,认为:"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养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①建成、世民不同意,认为要继续进军,世民分析道:"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②世民对前途的看法是非常中肯、敏锐的,如果退回太原,则成为割据一方之贼,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要想发展就必须西入关中。双方都提到李密,可见他们很担心李密入关,这样他们势必会遭到两面夹击。但事已至此,不冒险是不行的,所以世民说宋老生可一战而擒,李密也因顾恋仓粟而不会马上入关,这不过是坚定李渊西进之心而已,未必实录。从世民对时局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世民是很有胆魄的。不久,军粮运到,李渊决定继续西进。八月,李渊率骑兵赶到霍邑城东,并派建成、世民率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挥,若将围城之状,且诟骂挑战。宋老生见此大怒,率军3 万从城东门、南门分道而出。两军交战,李渊、建成军被打退,在此危急之时,世民与段志玄率骑兵从南原冲了下来,直攻宋老生的背后,隋军大败。傍晚,攻克了霍邑。
攻克霍邑是李渊西进关中的第一仗,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仗,其意义不仅仅是振奋了士气,更重要的是打通了西入关中的通道,使出山西,入关中成为可能,在战略决策上,也打消了一部分人欲退回太原的想法,使继续西进成为必然。之后,又乘胜攻克了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黄河边的龙门。
(2)进取长安龙门是今山西的河津,是过黄河的一个渡口,在此既可直接渡过黄河,进军关中,又可南下攻打河东(今运城管界)。在这里,又发生了一场争论,薛大鼎劝李渊"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據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但诸将不同意,主张先攻河东。李渊率军围攻河东(今山西蒲州)、隋将屈突通婴城坚守久攻不下,李渊想采纳薛大鼎之议,舍河东而先渡河进取长安,但裴寂不同意,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攻克河东,然后
①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七月。
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①李世民不同意裴寂先攻河东的建议,认为"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能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守虏耳,不足为虑。"②裴寂的看法代表了河东起事的大部分人的看法,这与在霍邑城下的争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要求作战要稳妥,必须有河东这一退路,一旦失利,即可退保河东,而李世民则一意进取,攻占长安是其首要目标,因为要图发展就必须出河东入关中,而割据河东,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霸王是他所不愿意的。李渊也力求稳妥,于是采纳了他们两派的意见,留下一部分军队围攻河东,自己率大军西入关中,接应河西军。这样,即使入关失利,也不至于被屈突通斩断归路,受到腹背夹击。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