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隋看到其内部矛盾重重,就乘机组织力量,
① 《隋书》卷84《北狄传》。
② 参见《隋书》卷1《高祖本纪》。
① 《资治通鉴》卷175 太建十三年十二月。
先后派兵分道出塞,进行反击:--四月,命杨爽、李充等4 将经马邑出朔州道(两地均在今山西朔县)。十一日,与沙钵略可汗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李充建议利用突厥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加以突袭。于是他率5000 精骑袭击突厥,结果大败突厥,沙钵脱去金甲,从草中逃去。
--河间王杨弘率兵出灵州(今宁夏灵武),击破沙钵略的另一部,歼敌数千人。
--命夏州总管豆卢勣出夏州(今陕西横山)。
--幽州总管阴寿率领步兵、骑兵共10 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一带),攻打投靠突厥的原北齐将领营州刺史高宝宁。宝宁向突厥求救,但突厥正在抵御隋军,无法救援。宝宁无奈,只得弃城逃入沙碛,隋平定了卢龙各县。宝宁在逃到契丹后为其部下所杀。
--五月,泰州总管窦荣定指挥9 总管,率步兵、骑兵3 万多人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阿波可汗对峙于高越原(今甘肃民勒西北,与内蒙交界一带)。几次交战,阿波都不利。这时被发配在敦煌当戍卒的大将军史万岁到荣定军中请求参战。与阿波再次交战时,荣定派人去对突厥说"士卒何罪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阿波派了1 名骑士挑战,荣定派史万岁应战,结果万岁取对方人头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与隋军盟誓而去。长孙晟当时在荣定军中任偏将,他派人离间阿波说:"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遽即奔败,此乃突厥之耻也。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罪归阿波,成其宿计,灭北牙矣(阿波营帐在摄图之北),愿自量度,能御之乎?"①他又对阿波使者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计也,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②阿波遂遣使者入朝,与隋讲和。
沙钵略平素就很忌惮阿波,他从白道败归后,听说阿波与隋有往来,就急忙率军北上,袭击了阿波的大本营,并杀死了阿波的母亲。阿波北归后,无处可归,只好向西投奔了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得知沙钵略袭击了阿波的本营,非常气愤,就派阿波率10 万骑兵,回攻沙钵略,连战连捷,恢复了被沙钵略强占的故地,兵势再次大振。贪汗可汗也因与阿波可汗关系要好而被沙钵略剥夺兵权,逃到达头可汗处。沙钵略的从兄单独领有部落,因与沙钵略有矛盾而率众归阿波。他们之间彼此争战不已,都派人到长安与隋请和以求援,隋一概不应。
--六月,突厥进犯幽州、总管李崇率3000 人拒战,全军覆没。七月,任命周摇为幽州总管,八月,派尚书仆射高颎出宁州道(今甘肃宁县),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道(今宁夏固县),攻打突厥。
这次出兵,主要是以打击沙钵略为主,同时也攻打东边的高宝宁和西边的阿波。长孙晟成功地运用了既定策略,离间了阿波与沙钵略的关系。沙钵略在白道虽遭到打击,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在与阿波达头的争斗中受到的重创。隋这次出兵的主要意义也正在这一点,而高颎、虞庆则的出兵主要是为阻击突厥的南下幽州,与前面几路出兵并非同一次有计划的整体行动,可见
① 《资治通鉴》卷175 至德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175 至德元年五月。
隋对突厥的策略自始至终是以防御为主;攻也是为了守;离间分化也是为了使其内部纷争,无暇南下。不能对此作过高的战略评估。
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二月,突厥达头可汗向隋请降,沙钵略也在屡屡失败后与隋求和。但突厥并未受到致命打击。他在给隋文帝的求和信中,与文帝分庭抗礼,且说"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皆此国之物。"①阿波在达头可汗的支持下东讨沙钵略得胜后,力量渐渐强大起来,其势力西边到达金山、龟兹、铁勒、伊吾,西域诸国都望风归附,阿波自号其属地为西突厥,隋朝也派使节与之通好。此时的沙钵略西受到西突厥的威胁,东受到契丹的威胁,不得不向南面的隋王朝求和,请求寄居于白道川。隋答应了他的请求,派晋王杨广率兵前去接应。在隋的支持下,他又西击阿波,大败之,但阿拔国却乘沙钵略内部空虚,劫掠其妻子儿女,隋军击溃了阿拔国,将战利品全部给了沙钵略,沙钵略很高兴,与隋订立盟约,以沙碛为界,"永为藩附"②并派其子库合真到隋作人质。后来沙钵略之子又西讨突厥,擒阿波可汗。直到隋末,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彼此攻击,隋一方面利用其矛盾,施行反间之计,拉一打一,使其无暇大规模南下扰边,另一方面也修筑长城,加强防守,积极阻遏其南下。
2。南下灭陈(1)平陈策略自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灭陈统一中国就成为当时首要的战略目标。但陈以长江为天险,在北方统一后,更是沿江布兵,加强防御。同时,还不断挥兵北上,攻打隋朝。隋对陈的战略格外慎重,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高颎率军南下,初试兵锋。此后,陈将领张子讥欲归附隋朝,但隋以和好为名不予接纳。《资治通鉴》在追述隋初对陈的政策时也说隋"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牒(打探消息的人),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陈宣帝)犹不禁侵掠。"①这一方面说明陈恃长江天堑且力量不容低估,另一方面隋也是以和平为幌子,在暗暗作灭陈的准备。
高颎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平陈策略。他认为"江南地寒,回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音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②这一策略大体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骚扰陈朝,削弱其力量;在骚扰的同时,又要在战略上迷惑敌人,使隋军可以顺利渡江,克服长江天堑,解决难以渡江的战略难点。贺若弼、韩擒虎就是具体运用这一策略原则、顺利渡江的。同时,隋也着手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用兵计划,崔仲方建议在武昌以下的蕲(今湖北蕲春)、和(今安徽和县)、滁(今安徽滁县)、方(今江苏六合)、吴(今江苏扬州)、海(今江苏连云港市)等州加派精
① 《资治通鉴》卷176 至德二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176 至德三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176 祯明元年十一月。参《隋书》卷41《高颎传》。
② 《资治通鉴》卷176 祯明元年十一月。参《隋书》卷41《高颎传》。
兵,暗中经营;在益(今四川成都)、信(今江西上饶)、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阳)、基郢(今湖北钟祥)等州赶造舟楫,作出要在这些地区发兵的样子,将陈的注意力吸引到此处;作为上流的蜀汉二江是水路冲要、兵家必争之地,如果陈要进行水上决战,必须把兵力集中到汉口、峡口(今四川宜昌),在陈溯江而上时,上流诸军即可乘机横渡长江;如果他们按兵不动,上流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隋文帝听后,就任命他为基州刺史,按计划经营;又命杨素在永安(今湖北新洲)修造大型船舰。这套战略布置是多路并进但又有重点(长江中下游),既适合于长江地理形势,又与陈防守点多面广相一致。
(2)双方的战略部署开皇八年(公元588 年)三月,隋下达了讨伐陈的檄文,十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置江南行省,任命晋王杨广为尚书令,高颎为长史:统领灭陈军事。又任命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兵分8 路,攻打陈朝。杨广率军出六合,杨俊率军出襄阳,杨素出永安,沿三峡而下;荆州刺史杨仁思出江陵(今湖北江陵)、会合杨素东下;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今湖北蕲春),庐江总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安徽合肥),自横江(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打姑苏;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自瓜洲渡江,攻打京口(江苏镇江)。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江苏连云港),从朐山渡海以攻南沙,防其海上逃窜。这次用兵一共动员了51 万军队,90 个总管,杨广出任总指挥。在东接沧海,西到巴蜀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进发。
杨俊率军屯于汉口,指挥上流的军队,陈朝派周罗。。指挥巴峡沿江各部队进行阻击。杨素率水军下三峡,当行至流头滩(今湖北宜昌市)时,陈朝将军戚昕率水军阻击于狼尾滩(今湖北宜昌市)。杨素怕在白天挥军而下时被敌人知道兵力虚实,所以在晚上指挥水军沿江而下,同时派步兵从南岸袭击戚昕的营寨,派大将刘仁思率骑兵在北岸打败白沙。在天亮时大败戚昕,然后率水军顺江东下。陈朝沿江的部队听到隋军顺流而下时,急忙报告朝廷,但陈的执政大臣施文庆、沈客卿不予理会。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