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二、隋初的战争(一)文帝时期的军事形势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 年)是北周的外戚。北周静帝即位时年仅6岁。杨坚在御史大夫刘昉等人的支持下,假借皇帝诏书入宫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他掌握北周政权以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那些手握重兵、驻守于外地的皇室诸王及大将,于是他借千金公主出嫁突厥一事,命令外地诸王回京。诸王遵命回京,但手握重兵的北周大将尉迟迥(驻守于相州)、李慧(驻守于恭州)、尉迟勤(驻守于青州)、司马消难(驻守于郑州)、王谦(驻守于益州)等人却先后起兵反对。
  尉迟迥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有平蜀之功,出镇相州,其威望与杨坚不相上下。杨坚也担心他发难,就派其子尉迟惇带着皇帝的诏书去相州命他回京一起处理宣帝丧葬事宜,同时又任命韦孝宽为相州总管以代之。当尉迟迥得知杨坚当上丞相,控制了北周朝廷后,心中非常不服,同时,也看出了杨坚的司马昭之心,所以也在秘密策划,准备起兵讨伐杨坚。韦孝宽走到半道,就得到尉迟迥将要起兵的确切消息,他赶忙返回长安向杨坚报告。杨坚随后派破六韩裒到相州进行劝导,并秘密拉拢相州总管府的长史晋昶,让他纠集力量,对付尉迟迥。但此事被尉迟知悉,他杀死晋昶和破六韩裒后,集合相州的文武士民,誓师起兵。杨坚在长安得知此战报后,马上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领关中的部队讨伐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响应其伯父,兵力共有10 万之众。恭州、申州、徐州、东楚州等地也纷纷起兵响应。当时北周的领土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的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的西部,而尉迟迥等人的起兵,使陕西以东的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土地出现了骚乱和不稳的苗头,连派去镇压的军将也有受尉迟迥贿赂之嫌。居于长安的北周宗室赵王哲也曾欲设计除掉杨坚,朝廷大臣也在犹豫观望,北方突厥也不断发兵扰边,杨坚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1。平定关东起兵杨坚首先集中力量平定东方的起兵。并州(今太原)是军事要冲,士健马多,驻守于此地的李穆既可入关中击杨坚,又可南下攻打关东的起兵,所以杨坚与尉迟迥都派人到并州竭力争取李穆,李穆决定支持杨坚。其侄子怀州刺史李崇本欲支持尉迟迥,但当他听到李穆支持杨坚的消息后,也依附了杨坚。同时,杨坚又派高颎到前线督战,稳定军心。八月,高颎、韦孝宽在邺中与尉迟迥展开决战,大败尉迟迥。尉迟迥退回邺城,韦孝宽挥军围攻,城破后,尉迟迥自杀。随后,韦孝宽各个击破,平定了关东的起兵。杨坚将邺城拆毁,将其余众从邺城迁到安阳,又从相州辖区中分出两州,以削弱其势力。
  这次大规模的起兵所以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为战,没有建立一种有机的统一指挥的关系,当势力最大的尉迟迥一战而败后,关东整个起事力量也就土崩瓦解了。力量仅次于尉迟迥的司马消难在尉迟氏与韦孝宽决战前夕,投降了陈朝。
  平定关东后,杨坚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但对内则向北周宗室开刀,杀害了陈王和赵王。年底,他"总百揆",总揽了一切政务,并进爵为王。第二年(公元581 年)二月,就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
  2。对南方陈朝的经营公元577 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武帝于第二年死去时,北齐境内乘机起而叛乱,但很快就被北周驻兵所击溃,到杨坚代北周而建隋,几年间,北方形势已逐渐稳定。当时,隋朝主要的问题是消灭南方的陈以统一中国和阻遏北方突厥的南下侵扰。陈曾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中,举兵北上,欲复中原。北齐在将亡时曾打算逃入突厥,北周武帝亦曾带兵北上,欲袭突厥,但因其病故而未果。杨坚辅政的几年间,主要是巩固其地位,积极经营篡夺北周帝位之事,对陈和突厥都无暇顾及。当他除掉政治异己,登上皇帝宝座后,陈和突厥的问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于是派晋王杨广出镇并州,并一度派高颎镇守北方,阻遏突厥南下,并不断派人修建长城。同时,又派贺若弼任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以和州刺史韩擒虎任庐州总管,镇守庐江(今安徽合肥),"有并吞江南之志",3但在对陈的战略上非常谨慎,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九月,陈将周罗。。攻陷了隋的胡墅(在长江以北,与南京相对的一处小镇),萧摩诃也向江北发动进攻,隋派长孙览、元景山、高颎率军应战。次年二月,隋趁陈朝皇帝死亡之机,进行反击。元景山出江口,郑孝儒率兵4000 攻甑山,陈派陆纶率水军救援,被孝儒击败,陈朝涢口、甑山、沌阳的守军都弃城而逃。陈派人向隋求和,归还了胡墅,隋也撤兵北归。当时长孙览欲趁势灭陈,高颖不同意,虽然口头上说是"礼不伐丧",不能乘其举丧而进攻,实际上,陈精兵主力皆沿江部署,隋其实根本无力再南下渡江。这有两个证据,第一,陈宣帝死,始兴王叔陵作为顾命大臣图谋反叛,刺伤太子,拥兵占领皇城,而太子叔宝和长沙王叔坚因陈主力都在长江一线防守,朝内军队甚少,惊恐万分,可见,陈在长江防线上部署的兵力十分强大,并有主动出击隋朝的意向;第二,隋文帝对陈也表现出和好恭敬的态度;第三,隋积极准备了六、七年之后,在出兵灭陈前,广泛征求意见,大臣们都积极出谋划策,高颎虽然向隋文帝献平陈之策,但在隋军出发之前,还问薛道衡:"今兹大举,江东必克乎?"①可见隋并未把陈看成蕞尔小邦,而是在战略上十分慎重,是在经过长期备战后才决定大举发兵的。
  有人认为隋未及时举兵灭陈是由于突厥强大,隋的战略是先灭突厥再平江东。事实上,隋的战略要点是平江南,统一中国,对突厥仅是防守,阻遏其南下。隋并未想主动大举出击突厥,只是在突厥内部分裂,彼此相攻时,才乘势北上,打击了突厥的嚣张气焰;突厥也并未因遭到此次打击而臣服于隋。所以隋对突厥和对陈在战略上不存在前后问题,隋并未把出击突厥放到战略考虑中去。
  3 ①《资治通鉴》卷175 太建十三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176 祯明二年十二月。
  (二)统一战争1。北破突厥(1)对突厥的战略北魏末年,突厥崛起,先后打败了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北方戎狄悉归之,抗衡中夏。"①北齐、北周都争相与之结好,倾府藏以事之,以至于突厥可汗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隋统一北方以后,对突厥的态度自然就不比从前,突厥可汗常常兴兵南下侵扰,隋朝以防为主,屡次大规模地修建长城,派兵于北方屯防②,同时,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还联络奚、霫、契丹等少数民族,对付突厥。
  突厥沙钵略可汗的从父玷厥达头可汗拥强兵却受沙钵略可汗的控制,对此,他心中非常不满,沙钵略可汗也因其兵强而对之十分猜忌;沙钵略之弟处罗侯虽然势力较弱,但却多方收买人心,各部落的人都很拥戴他,这使沙钵略对他也很忌恨,为此处罗侯惊恐不已,时时防范;阿波可汗本应当大可汗,结果却被沙钵略可汗恃势夺取,心中也很不满,但因势弱而无可奈何。曾出使过突厥的长孙晟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公元581 年他向隋文帝上书提出了利用其矛盾,离间分化的策略:今诸夏虽安,戎虏尚梗,兴师致讨,未宜其时,弃于度外,又相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有以攘之。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蹻,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乘釁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所谓"兴师致讨,未宜其时",说明隋王朝还没有力量北上消灭突厥,只能利用其间矛盾"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可见,隋并未把消灭突厥列入其战略计划中。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元晖出使伊吾(今新疆哈密)结好达头,派长孙晟出使和龙(今辽宁辽阳)、联系奚、霫、契丹等部落,并通过他们作向导,到处罗侯处陈说利害,劝之与隋结好。这样就孤立了沙钵略,削弱了他的力量。
  (2)北攻突厥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五月,突厥发兵40 万在西起乙弗泊,东至幽州一线上同时南下,除在马邑、兰州受到阻击外,屯守于乙弗泊、临洮、幽州的隋朝防军均被突厥击溃,武威、天水、金城、弘化、延安等地均被洗劫一空。在沙钵略还要进一步南下时,达头可汗率自己所属部落北归,长孙晟游说沙钵略之子梁干,让他骗沙钵略说:"铁勒等反,欲袭其牙(突厥王庭)",沙钵略听到这个消息后,才率兵返回。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