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黄河决口是一大患。后梁朱全忠为防御李存勖的进攻,挖开黄河大堤三次,致使河南、山东水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左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淹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
① 《资治通鉴·后周纪一》。
捕鱼以给食"①。后唐以来屡治屡坏,水患日烈。后周二个皇帝都重视治河。世宗派宰相李谷亲自赴澶、浑、齐等州观察现场,督察治河,主持工程,"役丁夫六万人,三十日而罢"。这次治河"自山东阳谷至张秋口,筑长堤以御洪水"。但是,这次治河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水患少息,然决河不复故道,离而为赤河"②。公元959 年,黄河又在原武决口,发动二万民工进行治理。经过两次治理,黄河水灾稍弭。虽然到北宋还有决口事,但比以前有所改善。
后周世宗又修河北胡芦河,收到御敌(契丹兵)、通漕运、灌溉农田三种效果。辽(契丹)兵自此被阻在胡芦河北。在堤上筑堡垒以为防御工事,把国防与生产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创造。公元958 年,周世宗遣使赴关西(今关中),于雍、耀之间疏泾水以溉稻田。
后周世宗还着手修浚已诸塞的运河漕运路线,使大运河重新通航。公元957 年,把汴水打通入五丈河,又东北到达济河,使齐鲁之舟楫可以直通京师(开封)。又在公元958 年南征,发楚州丁壮开灌河以通航运,把江淮水运沟通,数百艘战舰也通过淮河到达长江,使南唐使者陈觉"睹楼船战棹已泊江岸,以为自天而降,愕然大骇"①。公元959 年,"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壮数万浚汴河","发渭、毫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使东流于定陶,入于齐,以通青,浑水路"②。"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于是汴梁水运四通八达,成为各地商旅货物集散之地。显示北宋繁荣景象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汴河水运情况,就有后周世宗柴荣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之功劳。3。免去苛捐杂税,以苏民困当时,国家施行的两税法,弊端很多,各地道、州、府、县都于正税外巧立名目,多征财物。以"羡余"为名,将额外多收之百分之十供朝廷,余皆中饱。"羡余"是公开的合法剥削,后周规定原来所进贡的"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这是很得民心的举措。
当时国家除收田赋外,实行盐、酒专卖,对人民私自贩运者"不计斤两多少,并处极刑"①。到后汉时,"青盐一石,抽钱一千,盐一斗",税收之重可见一般。后周减少盐税,青盐一石,减为抽钱八百;白盐一石(担),抽钱五百;对于酒,后周以前是私造私运"涓滴皆死",一点一滴都不行。后周放开,虽有处罚也不如过去之酷。
五代苛税之烈,无如对牛皮之严。五代时,牛皮专卖。后汉规定私卖牛皮一寸处死。因连年作战,牛皮作为战衣、战马不可缺少之物。所需多,生产少,故强迫交纳。后周世宗减少征要,减免三分之二。所有牛与驴皮可以自相买卖,只要不供给敌人即可。这也是一大改革。
后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占领一地即首先减免苛税,以安民心。如收复南唐、后蜀后,先废除其苛税,"取秦、风、成、阶四州,诏四州之民,二
①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② 《宋史·河渠志一》。
①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
② 《旧五代史,后宗世宗纪》。
① 《旧五代史·食货志》。
税征科之外,凡蜀人所立诸色科条,悉罢亡"②。过去这些州规定茶、盐配给,令每户交缣、帛、稻换茶、盐,后周世宗下令全免除。这些都是很得民心的事,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4。整顿货币,发展工商当时钱币滥恶,货币混乱,私铸黑钱很多。后周禁止私铸,不许个人藏铜,藏5 斤以上者处死。当时个人私藏铜币,致使钱币短缺。严禁的措施,有利于货币流通。
为了发展工商业,后周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了整顿。当时,战争频繁,战争中所用的盔甲、武器、刀枪等军用品,都是手工业产品。过去,是经过各道、州、府逐级交纳办法获得这些物品,于是各州府集结了大量手工业者,生产这些物品,然后把生产的劣质品送京师,交给国家;优质品则留在地方。这样,实际上削弱了中央,侵吞了国家收入。后周改革了这个办法,选精工巧匠到京城开设作坊(手工工厂),发展了官营手工业。
对私家丝织品则确定规格,禁止滥造。当时规定絁、、绢、布、绫、罗、绵、绮、纱,每幅必须宽2.5 尺,每匹必须重12 两,纳官、绢必须42 尺长。这对防止粗制滥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瓷器生产也作了整顿。当时,郑州柴窑生产一种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后来诸窑之冠"①。相传当时主管官员请瓷器式,后周世宗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要求以此为标准生产瓷器。
5。扩建城市,发展市场后周世宗是商人出身,很重视商业发展。发展商业就必须发展市场,发展城市经济,所以后周很重视城市建设。大梁(今开封)是首都,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而要扩建首都又要增加人民负担。为了不增加人民负担,便采取冬闲施工,分期完成的办法。先令主管部门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供搬迁户住),立标志,待到冬末春初农闲时施工,春忙停工。规划整齐,街道宽50步,两旁每5 步植一树,并挖井修盖凉棚。街道宽30 步的,则每三步植一树。这样,有利于城市绿化和清洁卫生。城市发展了,市场贸易也会相应发展。当时,浙淮(江浙)巨商大贾都到汴梁作生意,店铺林立,百货山积,岁入以万计。
除了经济改革外,后周也进行了政治改革,以保证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惩治贪污,澄清吏治。如"方城县令陈守愚尅留民户蚕盐1500 斤处斩"①。"供奉官武怀赞盗马价入己,处斩"②。"莱州刺史叶仁鲁贪浊暴虐,滥杀无辜,为民所讼,赐死"③。特别是对大臣、内侍处理特别严。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坐监纳厚取耗余,赐死。有司奏不当死,世宗说"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内供奉官(太监)在重修永福殿时,尅扣工人伙食,"立斩之"。② 《册府元龟》卷一六。
① 《陶录》卷上。
①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② 同上。
③ 同上。
由于皇帝自己励行节俭,以身作则,又严惩贪污官吏,所以政治比较清明。后周还在改革机构,提拔青年方面进行了尝试。如重用李谷、范质、王涛等。后周太祖郭威临终时说,"我有王涛为相,吾无恨矣!"因为善于用人所以能够做到与宰相范质、李谷等君臣合力,革除弊政,发展经济,推动历史前进。
后周两个皇帝时间很短,但对中原统一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周存在的十年,是五代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的关键时期。后周太祖和世宗作了很多统一全国的工作。几次亲自率兵北伐,三次亲自南征江南,使南唐乞和,又攻西蜀、南汉,可惜世宗死得早,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他却开辟了统一全国的道路,为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宋朝奠定了基础。
(五)五代时期对周边各族和外国的经济交流秦汉以来,中外、中原和周边各族经济交流逐步发展。秦人、汉人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唐代更盛,两条丝绸之路(一是西北旱路,一是海路)的开通,便利交流和贸易,使商旅云集,交往频繁。一时"唐人"名扬海外,直到现在还是中国人的代称。五代时,国内和周边民族、海外关系处于低潮时期。由于各地割据,道路阻塞,交往困难。但有些地区仍然有一定发展。如西南阻于西蜀不能通于中原,但却加速了海上贸易,通过南汉、闽国向中原交流。
1。五代时期对周边各族的经济交流居于我国周边的各民族,在五代时主要是东北的契丹族(现辽宁一带),靺鞨(现黑龙江一带)、室韦、奚,契丹最强,其余臣服。靺鞨曾建勃海国。后来也被契丹灭亡。东北各氏族与内地的贸易交往,主要是毛皮、人参、白附子、天南星、茯苓、松子、猪苓、白布等。因为这些民族还处在游猎畜牧阶段,交易多是兽皮和药材。只有室韦人多工巧,钢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用这些物品和内地贸易。
西北的党项诸部,主要交易是马匹等。后唐明宗时,党项人来卖马除按正常马价付给外,还有赏赐。皇帝还亲自接见,因此,"番部羊马,不绝于路"。党项族各部落不统一,因此常互相掠夺。回鹘族分布最广,由河西走廊到天山,再过葱岭,都有他们的活动。有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形成维吾尔族。居于河西走廊的回鹘称河西回鹘,汉回杂居,自称是中原皇帝的外甥。与中原贸易,主要是葡萄、西瓜、马匹、香料、药品、衣饰、毛皮、玉石等。史料记载最多的有白毡布1329 段,白貂皮2633 张,玉石最多,"玉价由此倍贱"。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