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④ 《新唐书·地理志三》。
  ⑤ 《新唐书·楚王智云传》附《李灵龟传》。
  ⑥ 《新唐书·地理志三》。
  ① 《新唐书·崔湜传》。
  ② 《册府元龟·漕运》。
  ① 《新唐书·食货志三》。
  ② 《新唐书·食物志三》。
  陕州三门凿山,烧石岩,侧施栈道。牵船河流湍急。所顾夫并未价直。苟牵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取顾夫钱,籴米充数。即注夫逃走,下本贯禁父母兄弟妻子牵船。皆令系二鈲于胸。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皆称杨务廉人妖也!天生此妖,以破残百姓"③。水运困难,只好改为陆运。但陆运费用很高,"每丁支出钱百文,充陕、洛运脚,五十文充营窖等用"④,从洛阳至陕州,运一石米需费1000 文。景云(公元710-711 年)中,唐政府在从洛阳含嘉仓到陕州太原仓的300 里沿途,设8 个递场,雇民牛车运粮。开元(公元713-741 年)河南尹李杰为水陆运使时,8 递场用牛车1800 乘,岁运来250 万石。运量虽有所增加,但一方面牛的损失颇大,另一方面运费仍很昂贵,故不久废弃。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京兆尹裴耀卿主持漕事,又采取褚朗凿山为梁的方法,在三门北山开凿出一条18 里长的山路,以水路相兼的形式,避开三门砥柱的湍险。这条运路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18 里陆运山路,仅用3 年,就因山洪、暴雨的冲击侵蚀而不得不废弃了。此后漕运又恢复了冒行砥柱之险。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的人门之东开凿了一条避开砥柱的人工运河,称开元新河或三门运渠,此后漕运比较畅通,漕运量逐年增长。
  开凿关中新漕渠 江淮物资运抵陕州太原仓后,再输往京师长安,其间路程也极艰难。渭河因多沙,河道时深时浅,不便漕运。隋文帝时所开的广通渠,至唐初也已不便使用,因而不得不采用陆运,用牛车将漕粮运往长安,但同样运费高、运量少,途中劳苦异常。于是,为了提高关中的漕运能力,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陕郡太守兼水陆运使韦坚"治汉、隋运渠,起斗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而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①。这样,永丰仓和三门仓的储米和其他物资,都可以用船一直运到长安。天宝三年(公元744 年),"漕山东粟四百万石"②,创造了唐代漕粮的最高纪录。
  唐王朝在隋代大规模修凿运河的基础上,经过对漕运水道的开凿、疏浚和整理,使漕运的干流和支流通行无阻,终于创造了盛况空前的唐代漕运。2。蓬勃发达的漕运事业唐初,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和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各地漕渠因年久失修而遭废弃,或因战火而遭破坏,加之唐王朝新建,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因而漕运颇简,年运粮量不过一、二十万石。《新唐书·食货志三》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唐会要·漕运》也说:"昔贞观、永徽之际,。。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起初,漕粮的运输采取"接运"的方法,在汴口设武牢仓(今河南荣阳西北),又在巩县东北设洛口仓,江南船不入黄河,黄河船不入洛水,而分别由该河系的船只分段接运。如遇水位跌落,船只不能畅通时,即将粮食储入仓内,以待水涨船通③ 张鷟:《朝野佥载·杨务廉》。
  ④ 《通典·漕运》。
  ① 《新唐书·食货志三》。
  ② 《新唐书·食货志三》。
  时,再装船西运。到了高宗以后,洛阳以东改为"直运",每年二月,江南漕船到扬州集中,四月经由淮河进入汴河,六、七月到达汴口。因此时正值黄河涨水,故须等到八、九月黄河水落后,漕船才能转入洛水运达洛阳含嘉仓。这样,一次漕运需时半载。运量虽有所增加,年运量可达100 万石左右。但由于长安官僚机构的扩大以及驻军的增多,漕粮仍不能满足关中所需。因此高宗、武则天,乃至玄宗曾多次"巡幸"东都洛阳。除去政治、军事等原因,以及为了狩猎、游乐等目的外,还包含有东去就食的目的。景龙三年(公元709 年)关中地区遭遇大灾,文武大臣建议中宗迁都洛阳,中宗怒道:"岂有逐粮天子耶?"可见漕粮远不够所需。
  由于漕运量不大,所以唐初尚未设置专管漕运事务的官吏,仅由户部尚书之下的度支和水部郎中兼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遇灾荒或对外发动战争,才临时兼官加"知水运"或"水运"等衔主管漕运事务。如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唐太宗征高丽时,命太常卿韦挺"知海运",崔仁师为副并"知河南水运",负责向前线输送物资。再如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关中发生饥荒,高宗委任监察御史王师顺以"运职",负责漕运晋、绛州之仓粟以赈济饥民。但这两次委任,不到一年就撤销了。
  玄宗时,关中人口进一步增加,粮食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国家机构渐趋庞大,官吏人数大为增加,政府开支大。玄宗时,朝官已达17600 多人,较之太宗时的642 人①多出近30 倍。因此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裴耀卿上疏说:"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所用便足。。。今升平日久,国用渐广,每年陕、洛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①。再有,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也日趋浸坏,不得不实行完全由国家供给士兵给养的募兵制,从而也进一步增加了唐政府的开支。加之封建统治者骄于乐佚,不知节用,"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入"。因此漕运的压力愈来愈大,唐玄宗君臣积极设法解决漕运问题。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京师雨水,谷踊贵,玄宗将幸东都"②。临行前,玄宗问漕运事于京兆尹裴耀卿。裴耀卿建议道:"罢陕陆运,而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运至河口者;输粟于仓而去,县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③。玄宗同意他的意见,拜其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主持漕运事务。裴耀卿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漕运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完善仓储制度 在汴河与黄河交接的河阴县(今河南河阴东)设河阴仓,在河西的河清县(今河南孟县西南)置柏崖仓,在黄河北岸三门之东置集津仓,三门之西置盐仓(亦称三门仓)④。又改陕州之常平仓为太原仓,华州之广通仓为永丰仓,又扩建了洛阳的含嘉仓和长安的太仓,以备多储粮谷等物资。
  修路 在三门北山中开凿出18 里山路,以避开砥柱险滩,将集津仓的粮
  ① 《通典·职官》。
  ① 《通典·漕运》。
  ② 《新唐书·食货志三》。
  ③ 《新唐书·食货志三》。
  ④ 《新唐书·食货志三》。
  谷通过陆路运往盐仓。
  改变漕运方法 采取分段运输的方法,即江淮漕船,皆将物资输入河阴仓。"自河阴西至太原仓,谓之北运"①。然后由官府雇船输往洛阳含嘉仓,再逐级送纳柏崖仓、集津仓。从集津仓到盐仓由车载傍山陆运。之后再以船运,逐级送纳太原仓、永丰仓及长安太仓贮存。
  裴耀卿对漕运办法的改革,既缩短了运输的时间,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又节省了大量运费,"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②,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并且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 年)起,直到天宝(公元742-756 年)中叶,漕粮的年运量都能保持在二百数十万石的水平。由于年漕运量的稳定增加,关中粮食充裕,人民生活安定。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从洛阳回到长安。从此再未巡幸东都。"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运数十万石"③。裴耀卿的改革,使唐代的漕运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漕运事业的发展,唐政府专门设置了水陆发运使(或称水陆运使,或简称运使)一职,掌管漕运事务。玄宗先天(公元712-713 年)中,河东巡察黜步使李杰被任为陕州刺史,兼水陆发运使。"置使自(李)杰始"④。开元初李杰改任河南尹,仍兼水陆运使⑤。以后常以河南尹或诸州刺史兼任。由于分辖的不同,有河南水陆运使、陕州水陆运使、江淮水陆运使、汴东西水陆运使等不同名称。
  裴耀卿之后,玄宗天宝年间,陕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进一步改革漕运,他不仅在渭水之南开凿了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漕渠,改变了关中地区漕运的面貌,使年运米量达到了空前的400 万石,而且还将江淮各地的特产大量运入关中,增加关中的财富。韦坚曾于长安城东的广运潭向玄宗展示漕运到关中的江淮物产,有广陵郡的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的京口绫衫缎;晋陵郡的折造官端绫繍;会稽郡的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的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的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的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的蕉葛、蚺蛇胆、翡翠;吴郡的三破糯米、方文绫。一共有数十郡的物产①。由此可见由江淮漕运至关中物资之丰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