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中国山水画在六朝时已出现了"卧对其间可至数百里"的作品。到了荆浩,获得了更大发展,遂成为宋人所称的"全景山水"。荆浩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米芾说它"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这种大气磅礴的山水创作,正是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得到的。今传荆浩所作的《匡庐图》,就体现了这种山水画的特点。
  《匡庐图》现藏台湾中山博物院,此画绢本,水墨画。此图画危崖奇峰,高耸入云,峰巅树木丛生,岩崖间飞瀑如练,烟岚缥缈。山腰密林深处,露出了一处院落,或是文人隐士的幽居。从这里有路下山,沿着路旁,迭瀑溪流蜿转曲折地流下山坡,注入湖沼。山脚水畔,劲松欹斜参差,巨石耸立,村居屋舍掩映在错杂的群木之中,水上有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一人赶着驴子缓缓而行。全图峰峦巍峨,林木瘦劲,溪流曲折,山居静谧,布景丰富,引人入胜。此图作全景式高远构图,画家仿佛居高临下,把从不同视点观察来的峰峦岗岭,林屋路径,飞瀑流泉,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幅内。结构森严,笔墨精润,功力深厚,代表了当时水墨山水画的最高水平。《匡庐图》从画题看彩画江西庐山,实际是以北方的深山大岭为依据而加以创作的。荆浩的这种"全景山水"影响很大,揭开了中国水墨山水画史上新的一页。
  (四)花鸟画花鸟形象作为绘画形式出现,比人物、山水都早。在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鸟纹、叶纹的骨雕品。但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擅长花鸟的画家来,此时花鸟画还没有成为独立画科。至唐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生活日益奢侈豪华,带来了社会习俗与审美趣味的变化,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使它逐渐独立出来,并孕育了五代花鸟画的两大流派。"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两种不同的风格,代表着花鸟画的成熟。
  1。边鸾及其作品边鸾(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时曾任右卫长史。边鸾是中晚唐时期的花鸟画大家。
  边鸾擅长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以画"折枝花"最为著名。他的画法特点,唐代的画史《历代名画记》有记载:"边鸾善画花鸟,精妙之极,至于山花圆熟,无不遍写。。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三妙,未之有也。或观其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弱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贞元中新罗国献孔雀解舞者,德宗诏于玄武殿写貌,一正一背,翠彩生动,金羽辉灼,若连清声,宛应繁节。。。写《玉兰图》连根苗之状精极,见传于世。近代折枝叶,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宋代的画史《宣和画谱》也载他:"精于设色,无斧凿痕。"可见他精于写生,妙于设色。他的用笔是"有笔迹"、"下笔轻利",即是用轻利的墨线勾出物象的轮廓,再填以鲜艳的色彩,这种画法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工笔花鸟画画法,故在他的笔下,花鸟草木的形象无不自然生动活泼明快。又如他所画的《玉兰图》,连根苗都画出来,而且画得非常精细,显示了他高超的写生能力,所以在当时他的"折枝花""居其第一"。根据宋人的记载,他所画的牡丹,花朵红淡、赋色润泽,有如真实的牡丹花形象。边鸾的花鸟画,多采用我国花鸟画特有的民族形式--"折枝花"式的构图形式进行创作。但他所应用的"折枝花"手法又别具一格,使画面充满了自然的天趣,令欣赏者回味无穷。
  边鸾的一生创作甚丰,据《宣和画谱》记载,他有33 件作品,其内容多为孔雀、鹧鸪、鹡鸰、白鹇、牡丹、梨花、桃李、木瓜等名贵禽鸟花木。他还把题材扩展到"山花野蔬",丰富了花鸟画的内容。他给长安等地的寺观绘制的花鸟画,颇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边鸾采用独具一格的工笔重彩法去创造他的花鸟画艺术,成为一代大家,历来被美术史家们奉为花鸟画之祖,对后代花鸟画家的影响很大。如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名家刁光胤,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都直接承袭他的画风。正如汤垕在《画鉴》中所言:"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大抵精于设色,浓艳如生。。。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
  2。徐熙及其作品徐熙,钟陵(今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894-975 年)前后,他出身于"江南名族",但他却没有做过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称他为"江南布衣"。徐熙性情放达,志节清高。根据有关史料推测,保大五年(公元947 年)他的孙子徐崇嗣已参加了《赏雪图》的集体创作,徐熙当时约在60 岁左右。《梦溪笔谈》说,公元975 年南唐灭亡,他来到汴京,献画到画院品评受到排挤。当时已是宋太祖开宝八年,这样,他的享寿约有80 多岁了。
  徐熙擅长写生,在当时以花鸟画为著名。花竹、林木、蔬果、禽鸟,无不成为他的绘画题材,他经常游览园圃,力求能更好地掌握它们的性格特征。甚至连一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小植物,在他的笔下也栩栩如生。他作画不依靠师承,而是注重自己的独创性,做到意出古人之外。
  徐熙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清新洒脱的"水墨淡粉"风格。《图画见闻志》引徐铉的话说,徐熙的画"落墨为格,杂采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宣和画谱》说:"且今之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熙独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梦溪笔谈》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德隅离画品》记载徐熙所作《鹤竹图》:"丛生竹条,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稍萧然有拂云元气。"徐熙自撰的《翠微堂记》叙述他自己作画说:"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染细碎为功。"从这一系列前人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徐熙独创的"落墨"画法。他所作的花鸟画,是先用墨写出枝、叶、蕊、萼,然后在某些部分略加一些色彩,便神气突出,意趣生动。徐熙画派在唐末五代水墨画派确立之后,创造出前人所未曾有过的新形式,成为绘画史上传统花鸟画重点由工笔设色向水墨淡彩过渡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徐熙的画法注重表现对象的精神内质,以线条墨色为主,以设色技法为辅,并且讲究线与色的互相结合,不使色彩淹没线条,这就充分发挥了传统技法的特长。梅圣俞咏徐熙《夹竹桃花》诗:"年久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苏东坡题徐熙的《杏花图》诗:"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这两首诗中的"粉剥见墨踪"、"落墨花"就是指"水墨淡粉"这一独创的风格,也即是被后世所盛称的"徐体"。"徐体"与其同时代的画家黄筌的画风迥然不同,而黄筌画风在当时的宫廷画院又占上风,故"徐体"不受宫廷贵族的欢迎。故徐、黄二体形成了花鸟画的两大体系。然而徐、黄二人风格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地位以及性格不同而造成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徐黄异体"指出:"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惟各言其志,盖尔耳目所习,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也。何以明其然:黄筌与其子居宷始并事蜀为待诏,筌后累迁如京副使;即归朝,筌领真命为宫赞,居宷复以待诏录之,皆给事禁中,多写禁苑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又翎毛骨气尚丰满而天水分色。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又翎毛形骨贵轻秀,而天水通色。"徐、黄二体画风特点的不同,也标志着花鸟画的进步。
  尽管徐熙的画受到官廷画院的排斥,但他那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独创的艺术天才,还是受到后代许多鉴赏家和评论家的肯定。如郭若虚认为在徐熙这一时代中,花鸟画"古不及近"。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里所列花竹翎毛门的"神品"四人,徐熙被放在第一位。并认为黄筌的作品"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只有徐熙才能真正达到"神妙俱完"的境界。李荐也曾就宋代的写生名手赵昌的花鸟画与徐熙做过一番比较,他说:"徐熙画花传花神,赵昌画花写花形;然比之徐熙则差劣。"故米芾说:"黄筌画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沈括的《图画歌》也说:"花竹翎毛不同等,独出徐熙入神境。"所谓"不可摹"、"入神境",正说明徐熙的表现手法有独到之处。清代花鸟画大家恽南田也极力推崇徐熙的花鸟画,说他"灵气在笔墨之外"。一千多年来,徐熙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明代的沈周、陈道复、文徵明、徐渭等人无不受益于他。
  徐熙是一位高产的画家,单就《宣和画谱》所记录下来的画迹,已有259件之多。徐熙又是一位高质的画家,《圣朝名画评》上载他有一幅《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一百多个果实,石榴栩栩如生,笔力豪放。宋太宗一看即拍案叫绝:"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米芾的《画史》载他的一幅桃子,"绿叶虫透背,二叶着桃上。二桃突兀,高出纸素。"又"徐熙在澄心纸上,画一飞鹑如生",米芾称它为"奇物"。还有"徐熙画牡丹图,叶几千余片,花只三朵:一在正面,一在右,一在众枝乱叶之背。石窍圆润,上有一猫儿"。从上面这四幅作品可见徐画别出心裁,神妙无比。可惜的是,徐熙竟连一幅可靠的作品也没有留下来,所传的《雪竹图》、《玉堂富贵图》、《雏鸽药苗图》是不是徐熙的真迹还无法确定,许多鉴赏专家认为可能是后人的摹本或摸拟其风格的作品,我们只能从中大致领略其风格和揣摩其画法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