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游春图》已经把山水画发展成为具有较合乎比例的新布局了。与张彦远所形容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魏晋山水画相比,不论是布局还是设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出现,预示着先代山水画的稚拙阶段已经结束,而"青绿重色,土细巧整"的成熟的金碧山水即将到来。
  《游春图》是早期山水画的一幅代表作,历来被评论家们视为"开青绿山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2。李思训及其作品李思训(公元651-718 年),字建,一作建景。他是唐朝的宗室,高宗时,他仅20 岁就少年得志"累转江都令属",但很快碰上了武则天秉政,在垂拱四年前后,武则天大杀唐朝宗室,李思训就丢了官职隐藏起来,一直到唐中宗的神龙元年(公元705 年)初,武则天死后,他才公开露面,任左羽林大将军,晋封彭国公,以后又转为右武卫大将军,时人称他为"大李将军"。他们一家五人善丹青,其弟思诲、子昭道、侄林甫、孙李凑,在画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子昭道有"变父之势,妙有过之"之誉,因而被时人称为小李将军。
  李思训和他的儿子李昭道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一系列的山水画,借鉴和丰富了前人小青绿设色法,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先声,形成我国山水画中独具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李思训的山水画,能比较真实地捕捉对象的情态,通过致密的描绘,构拟动人的意境。也就是《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雾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他的青绿山水画金碧辉映,富有真实感,所以在当时特别受推崇,被《唐朝名画录》称为"国朝山水第一"。唐弁融在《题思训山水》诗中进一步评述说:"卜筑藏修地自偏,尊前诗酒集群贤。丰岩松瞑时藏鹤,一枕秋声夜听泉。风月漫劳酬逸兴,渔樵随处度流年。南唐人物依然在,山水幽居胜辋川。"可见其山水画之奇妙胜境。因此,对李思训山水画有这样的传说:"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兼掩障,异日因对语思训云:'卿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当然不是画的水真正有声响,而是形容李思训技艺高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还记载李思训曾在大同殿上与吴道子一起作画,明皇看后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这段艺林佳话,尽管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李思训死于开元六年,不能设想他在死后20 多年还与吴道子一起作画。但这个传说多少反映了人们对两位大师的景慕之情。
  李思训的作品传世极少,现在能见到的《明皇幸蜀图》、《青山行旅图》、《宫苑图》等虽属李氏流派,但皆为后人摹本。因此,《江帆楼阁图》就成了研究李思训山水画风格和中国古代山水画特色的珍贵作品了。
  《江帆楼阁图》,绢本,青绿设色画。图中的收传印记有"缉熙殿宝"、"安"、"仪周鉴赏"等。宣统渚玺《石渠宝笈》原来未曾著录。该画上部江天浩渺,风帆溯流,展现了千里之遥的纵目境界。左下部为长松秀岭,碧殿朱廊。在翠竹茂林的掩映之下,山径蜿蜒曲折,点景人物中,或乘骑蹲道,或闲步同游,或肩挑背负,缓行于桃红丛绿之间。满山的古树苍枝,杈槎交纵,状如屈铁。藤条绕柯,盘根错节,更给画面意境增添了古朴的气氛。全图峰峦连绵,境界雄远,结构新颖,笔墨工致,无论是青绿着色,还是朱墨皴染,都有入木三分之妙。特别是由于画家出身豪门,对宫苑的楼台殿阁和树石山泉,本来就非常熟悉,再说他又有一手"界画"的高超技艺,笔调上以劲健见长,善于在精绘妙制之中,求工细巧整和古雅厚实之趣。因此,表现在《江帆楼阁图》中对山水、人物、建筑的刻画,以及赋彩染色、钩斫填皴等技法,都达到了自成家数的境地,真是"风骨奇峭,挥扫躁硬",进而使画面状山水之貌而气势无穷,发景外之趣而余味不尽。
  从《江帆楼阁图》我们可以看出李思训的画法有四方面的贡献。第一,在意境方面,李思训"画夺造化"的艺术魅力远胜前人。第二,在用笔方面,李思训改变隋代细润勾斫的特色,开创了"此宗画法"。第三,在设色方面,李思训发展了展子虔的青绿设色,使画面金碧辉煌。第四,李思训的界画水平极高,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里,我又可以看到青绿山水画成长发展的轨迹,李思训所代表的青绿山水派和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水墨山水,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3。王维及其作品王维(公元701-761 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官至给事中。因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官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性喜山水,晚年退居蓝田辋川,过着谈禅说佛、吟诗作画的隐逸生活。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被称为"文人画宗师"。他在诗与画的成就上为历来的论者所称道,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在历史上所占的地位,也不在其诗之下。
  王维向"国朝第一"的李思训学过画,他的画不但青绿着色匀衡有层次,且笔法精细,有"刻画"之痕。董其昌说:"大青绿全法王维"。谢肇淛说:"李思训、王维之笔皆细入毫芒。"陈继儒说:"王维之画笔法精细。"米芾说:"王维之迹,殆如刻画。"米友仁说他的画"皆如刻划不足学"。大青绿,笔法精细,刻划乃是"古代"山水画的特色。王维又学过吴道子,他曾把吴道子在大同殿上的壁画,在绢上画成一卷,称为"小簇"。《唐朝名画录》说:"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对于王维山水画的特色,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做了详细的论述。
  第一,总结王维的山水画成就:"工画山水,体涉古今。"认为王维是"水墨画"的代表人物。第二,"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这说明了水墨法的艺术效果,并指出是创始于王维。第三,"复务细巧,翻更失真。"这说明了王维的用笔特色,而且王维不泥于古人。第四,"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这说明王维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其画气势宏大。第五,"余曾见破墨山水。"说明王维善于用水墨,以新创不同于青绿颜色的画面效果。第六,"笔迹劲爽"。说明王维画法的总体风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维与吴道子、李思训的技法有很大的区别,自然他们的绘画题材也很不同。要探讨王维绘画的特色,我们不妨看他的作品。
  关于王维的画迹,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而且比较可信的有《江山霁雪图》、《伏生授经图》、《雪溪图》。
  《江山霁雪图》,绢本,设色。明以来诸家均曾著录,所谓"海内推为墨皇者也",现藏于日本。这幅画,不仅构图自然,层次分明,且山水树石,人物屋宇都有明确的交待。已与后世的山水画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幅画技法还比较单纯,王世贞说:"右丞始能发景外之趣,而犹未尽。"所谓"未尽",即是指王维在技法上还未能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
  《伏生授经图》,纸本,设色。卷首有宋高宗题写"王维写济南伏生"
  的字样,现藏于日本。这幅画,从《宣和画谱》起,许多史籍均曾著录,是流传有绪的王维传世作品中比较可靠的一件。画面上伏生为一老者,肌肉削瘦多皱,赤足盘腿坐在薄垫上,前面放着一张矮几,伏生以两肘倚几,而右手执经卷,左手食指微屈以指定行间,又与伏生正在授经的面部表情互相呼应,将伏生的情绪感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雪溪图》,绢本,设色。右上角有宋徽宗题签"王维雪溪图"的字样,原藏于清宫。这幅画画的是江边的雪中景色。用皴法表现山石的特征之处不多,但采用渲染的痕迹是可以看见的。全图笔墨浑厚,可以称得上"笔踪雅壮"。构图也有所变化,尽管画面繁复,但仍然条理清晰。
  除了绘画实践之外,王维还有精辟的画论著作,可供后学者作参考。
  王维的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被画家们奉为"南画之祖",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4。荆浩及其作品荆浩(公元901-960 年),字浩然,五代梁朝沁水(今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个读书人,因五代政治动乱,不愿做官,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他一面"耕而食之",一面观察山中四时朝暮景色的变化,并不断写生。观察自然,从真山水中领悟造成万物生成变化的生命的本源,再发之于笔端,从而创造出巧夺造化的优秀画作。
  荆浩山水画的技法沿续唐代的水墨山水而又有新的创造,他曾对人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可知荆浩的山水画是有笔又有墨的。他的笔墨不是吴道子、项容笔墨的组合,他的所谓笔乃是有勾有皴,他的所谓墨已具有阴阳向背的效果,是山水画技法完全成熟的标志。从他与大愚和尚互相唱和的诗中可想见荆浩山水之风貌;邺都青莲沙门大愚乞画诗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籍墨烟浓。"荆浩答大愚诗说:"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堂时一展,兼称苦空情。"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知道荆浩所画的全是大山、大树,是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