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墓壁画所绘人物、动植物、山水等,技巧都比较娴熟,生活气息浓厚,画家挥毫自如,把各类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摆脱了一些唐墓壁画格式化的手法,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特点。
(3)李仙蕙墓壁画墓主李仙蕙,即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字秾辉,嫁于武延基,死于大足元年(公元701 年),时年17 岁,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 年),从洛阳迁来乾县,与驸马都尉武延基祔葬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北原。该墓发掘于1960 至1962 年。
墓葬全长87.5 米,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所组成。该墓出土的壁画为陕西唐墓壁画之精品。
墓道东西两壁绘武士仪、青龙、白虎、阙楼城墙、山水、树木。五组武士仪仗队,每组6 人、6 戟架、2 匹马、马伕二人。第一、二、三过洞顶部为宝相花平棊图案。第四、五过洞顶部为云鹤、宝相花平棊图案。前甬道东西两壁绘人物、花草、假山、红珊瑚,顶部为平棊图案。后甬道东西两壁绘人物、花草、假山,顶部为云鹤图。前墓室东壁绘《侍女图》两幅;南侧绘侍女9 人,手持玉盘、方盒、烛扇、高足杯、拂尘、包裹等。北侧绘侍女7 人,手持小盒、烛台等。北壁东、西侧各绘侍女2 人;西壁南侧绘侍女9 人,顶部绘《星象图》。后墓室绘男侍和女侍,顶部绘《星象图》。此墓壁画以《侍女图》最为精妙,她们虽成队列,但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顾盼有神,她们有的微笑,有的沉思,一派少女的天真聪颖。画像几乎跟真人一样大小,生动传神,线描气脉连贯,流畅圆浑,与盛唐时代的绘画风貌相一致。
(4)李重润墓壁画墓主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之孙,中宗李显的长子,公元701 年死于洛阳。中宗复位后于706 年追封为懿德太子,祔葬乾陵,其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该墓发掘于1971 年7 月。
墓葬全长大约100 米,由墓道、6 个过洞、7 个天井、8 个小龛、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等8 个部分组成,规模宏大。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内,都绘有精美的壁画。据统计全部壁画面积近400 平方米,其中比较完整的有40 幅。
墓道入口处两侧绘楼阁仪仗、青龙、白虎。楼阁城阙巍峨壮观。城内大批仪仗队作出城行进状,仪仗队包括车队、骑马仪仗及步行仪仗队。据《旧唐书》、《唐六典》等书有关唐仪卫制度的记载,结合壁画考证,确定为《太子大朝仪仗图》。墓道北壁顶部墙面有建筑画一幅,与东西两壁的楼阁城墙构成一组完整的唐代建筑图,这一题材在陕西省唐墓中尚为首次发现。第一过洞东西两壁绘《驯豹图》。第二过洞东西两壁绘有架鹰、架鹞男侍。第三过洞东西两壁各绘有内侍7 人。第六过洞东西两壁绘有手抬大炭盆的侍女。第一天井东西两壁绘有大型戟架,东壁列戟12 竿,西壁列戟13 竿。第二天井东西两壁的大型戟架,均列戟12 竿。据《唐六典》、《新唐书》记载,列戟是属于帝王一级的仪仗制度。第三天井东西两壁绘有车及随从男侍。甬道东西两壁绘各种侍女,有的手捧包裹、有的手捧三足盘、有的手捧蜡烛台,表现了墓主人的宫廷生活。甬道顶部平棊有团花、宝相花、海石榴等图案花纹。前墓室东壁红柱两侧各绘7 个侍女,手中捧持烛台、盘、包裹、瓶、杯、团扇等日常生活用具。西壁与此相似,南壁门洞两侧各绘侍女2 人。后墓室顶绘银河和星辰,东西两侧绘有象征日、月的金乌、蟾蜍。东壁画柱两侧分别绘侍女9 人,手持各种生活用具和乐器,北壁绘有侍女4 人。
李重润墓壁画题材丰富,是了解唐代皇室埋葬制度、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壁画构图宏伟,技艺精湛,山水楼阁以青绿、朱赭等颜料进行重设色,取得了富丽强烈的效果,显示了唐初人物画、山水画、宫室画的时代风貌。(三)山水画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它是出现较迟的画科。山水画在汉代开始萌芽,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且成为独立的画科。六朝时,山水画的技法仍是很简单。隋代山水技法上已有长足进展,六朝山水的缺点已不存在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最早的山水画。唐代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繁荣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以来的传统表现方法,更加完善,大有提高,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煌的风格,即为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另一派是水墨山水,这是唐代兴起的山水画的变法。这一派的始创是吴道子,但他的主要精力毕竟在人物画方面,所以张璪成为"南宗山水"的代表,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是宋代山水画鼎盛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有"千山竞秀,万壑争流"之势,荆浩就是一个突出的山水画家。
1。展子虔及其作品展子虔(约公元550-604 年),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曾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唐代张彦远评展子虔为"触物留情,备皆妙绝"的无所不能的画家。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台阁、人马、山川,都能栩栩如生,他擅长画道释人物,在大江南北的寺观中留下不少壁画,可惜现在绝无一存。汤垕的《画鉴》评他的人物画"描法甚细,随以色晕",这是在勾线的传统画法上加晕染,增强立体感。因此,他的人物画具有"神采如生,意度具足"的特点。赵佶也赞扬他"凡人所难写之状,子虔独易之"。展子虔的车马杂画也很突出,张彦远评他:"车马为胜",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评他画马:"立马有走势"、"卧马有腾骧起跃势",颇具"传神"之妙。而《宣和画谱》评他的山水画为:"善画台阁,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从这些记载中,证明展子虔对各个画科都很精到,所以美术史家们把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为唐以前最杰出的四大画家,有"唐画之祖"的美称。
展子虔一生绘画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法华经变》、《授塔天王阁维摩像》、《北齐后主幸晋阳图》、《朱买臣覆水图》、《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披鹰图》、《十马图》、《游春图》、《南效图》等,并传于后代。故宫博物院现仅存绢本设色《游春图》一轴。这幅图无款,却有宋徽宗题字"展子虔游春图",从北宋一直流传至今。
《游春图》是经过历代皇家贵族及其他收藏家辗转珍藏而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它处于自出现山水题材以来一直是青绿着色的不成熟的青绿山水画,向成熟的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转化的关键地位。因此,它在山水画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
《游春图》全图描绘官贵士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到都城郊野"踏青"的游乐情景。画面上展现出初春的宜人景色:辽阔的江面,水波荡漾;茂密的树丛,嫩芽初吐;远山笼翠,白云缭绕;堤岸迂回,曲径通幽。春游人物点缀其间,或策马,或曳杖,或乘船泛游,或仁立闲眺,均姿态各异,怡然自得。所画四马,依次前行,一为前导缓行,二为昂首疾步,三为扬蹄奔跑,四为低首紧追,生动有趣,为静穆的山水平添蓬勃生气。所画的景物,比例适当,布局得体,轻重有致,表现了空间的深度,使人游目骋怀,如临其境。后人对《游春图》颇为赞赏,为其所作的诗跋有多种。其中元人有题诗云:"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仿佛西湖春。锦。。诗人两相逐,碧山桃杏霞初匀。粉阶朱槛眼欲醉,垂杨浅试脩蛾颦。人间别自有蓬岛,仙源之说元非真。危桥凌空路欲转,飞流直下烟迷津。画船也有诗兴好,婵娟未必飞梁尘。两翁隔水俯晴绿,韶老似酒融芳晨。望中白云无变态,我欲乘风听松濑。落花出洞世岂知,瑶池池上春千载。"这对《游春图》画面内容和深刻含意的揭示,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游春图》对具体树石的画法,只用勾勒而不用后代山水画中最重要的山石表现技法--皴擦法,但此图仍然对物象表现得曲尽其妙,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设色。明代鉴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对此图的设色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山重着青绿,山脚则用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水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钩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鳞。人物直用粉点成后,加重色于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似精而笔实草草,大抵涉于拙,未入于巧,盖创体而未大就,。。"可见山水画的青绿设色至展子虔的《游春图》这里已发生了转变,逐渐趋向成熟,向金碧山水发展。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