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韵、散结合体变文韵散结合体变文数量最多,如《文殊问疾讲经文》、《破魔变文》、《汉将王陵变文》种种。其风格内容与其他两二种相去无多,只是韵文、散文相交而成,更便于演唱,也更显活泼生动。
上述二种变文体裁,如果用以比拟现代中国曲艺艺术,则韵文体相当于山东快书与快板书,话本体相当于评书,而韵散结合体相当于长篇鼓曲。令人奇异的是,即使民国以后出版的各类口头演唱文学底本,如《大八义》、《呼家将》、说唱《西游记》和南方长篇评弹底本,依然不脱唐人旧味。甚至与某些敦煌变文如出一辙。这说明一个国家文学的发达,接受者一方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说明唐代口头文学已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
九、唐五代词五代并非一朝,在文学因果关系上与晚唐更是难解难分。正如隋与初唐的样子,许多晚唐词人也就是五代词人。
五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成就在于词,但并非没有其他内容。例如诗,晚唐词人全是诗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后来皆入五代,诗也就一同进到五代去了。也有些诗词界限不明的作品,如所谓《宫词》,词集也收,诗集也收。中唐王建的《宫词》就属于这种情形,花蕊夫人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
唐以传奇闻名,但传奇作者也有不少五代时人。如写《神仙感遇传》的杜光廷,写《玉堂新话》的王仁裕。他们的作品,也很有影响,虽不如唐传奇之盛,并不逊于唐传奇的一般作品。变文也是如此,有些是唐人之作,也有些是五代人之作,唯散文无大建树。这大约和晚唐文化形势及李、温、段等大文化人都专心写骈体文有某些关系。
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也许并没有这么清晰的历史界限。从唐人这面看,天下大乱,王朝不存,主要的心理是慎情和惧乱,首先的选择是如何继续生存下去。从五代这一面看,只要急功近利,称王称霸,至于未来如何,也不管它。五代十国,前后不过半个多世纪,真和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追求盛唐时代的大气象大文化是不可能了。但文学的本性是从来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停止自己的活动,顶多只能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发展形态。于是随着人们把主要精力与情感日益集中到生命享乐、男女性娱、个人得失方面上来,词便渐次成为五代时期的主导文学形式。
词的意义,自不如诗,它是诗之馀。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无足轻重的。唐诗宋词,两大高峰。而宋词的这扇门恰恰是从晚唐开启,到五代完全打开的。五代词人,声名不算显赫,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容忽视。毕竟是他们而不是苏、辛、刘、柳、周、史等人开辟了词的世界。而且到了李煜那里,词的形式和内容都已经完全成熟。五代是一个黑暗、动乱、丑恶和衰败的时代,但拯救五代的并非别人,而是它们自己。正如唐承于隋,宋也承于周。周世宗已经把中国统一的主要基础打好,宋太祖则在这个基础上扩大成果,更上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自六朝诗人兴,而五代以花间词人止,恰恰走了一个圆的螺旋,哲人所言否定之否定规则,对于隋唐五代文学史也是适用的。到了五代,这个伟大的文学时代真的结束了,同时,五代词又预示了另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开始。
(一)词的成因词的形成,旧时有人认为自李白开始--李白有6 首词。但现代文学史家多不同意此说。认为即使李白能词,现在看到的《菩萨蛮》、《清平调》等6 首属名李白的词也非李白所作。有人则认为这几首词是温庭筠所作。但至少白居易、刘禹锡已经成为作词的能家。他们的《江南好》一类词作,影响深远,已是词坛正声。白词已有所引,刘的两首和词也很有特色。其一曰:"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刘、白与李白相去不远,但刘、白均长寿,或者可以说唐词就出在盛唐与中唐之交,也未可知。
1。词是唐诗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古人称词为诗之馀,又叫曲子词,这个名称值得研究。为什么要叫诗之馀呢?就是因为它原本和诗没有大区分,但又有区别,是诗的进一步改良而已。为什么叫曲子词呢?因为它是一种唱词,所以当它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有人把它划入乐府诗中,而它形成之后,又有人把某些乐府诗划入它的范围之内。它脱胎于唐诗,是唐诗发展成熟之后的一个变种,又是可合于乐调的歌词,故称诗之馀和曲子词。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成熟的已经得以充分发展的唐今体诗,主要是绝句和律诗,那么,词就难于迅速出现在文坛上。
一则,今体诗未能充分发展的时候,古体诗的第一个历史任务是走向律诗及绝句。
二则,当律诗、绝句已经充分成熟之后,它依然会寻求新的发展,于是打破诗的界限,进入词的领域。
词与诗比,更宜配曲。音调也更委婉多姿。因为绝句、律诗以及古乐府诗的句型、字数都是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因此才有五言、七言诗之说。但是由相等字数的句型组成的诗歌,既不利于行腔,也不利于演唱,这道理,其实简单。所以,古时唱《阳关三叠》,非有和声不可。于是诗歌中出现衬字。这些衬字,没有实际意义。为什么没有意义,还必须保留它们?因为它们虽然没有词义,却有曲义。刘大杰先生讲词的兴起,远喻近比,引用过《上留田行》这首古乐府。此诗属名曹丕作,恐未足信。其辞曰:"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与粱,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一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连用6 个"上留田",其实意思不大。这好像现代民歌中,常有"呀儿呀儿哟"之类。"呀儿呀儿哟"没有什么实际意思,但有了它就好唱也好听多了。
诗的句子太齐整,加上衬字或用和声,便更好听。如果把和声和衬句中的虚字换成实字,不也很好吗?词与诗的外形区别,就在于词的句子大多长短不齐,或许作这些诗的人,心目中依然把它们看成诗的,但又觉得二者已经不同,偏一时还想不出新的名目,就把这些新"诗"姑且呼之为长短句了。2。民间的创造大约无论哪种文学艺术形式,都首先发源于民间,这一条是确定无疑的,无论古今中外,大抵如是。但民间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唐代文化兴盛,得益于一个强大的市民阶层;一个强大的市民阶层,得益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则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社会经济的繁荣,又得益于社会的开明和进步,这是一个大文化圈。但社会文明一旦发展起来,又不是一下子可以衰败的,所以故朝虽去,遗老犹存,已经形成的城市阶层,还会在不同的背景和社会心态下发出自己独特的光采。
唐五代词的创作,首先就得力于市民阶层的努力和创造。但又并非某一个阶层努力的结果,大体说来,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一是村歌野调。所谓村歌野调,其实是民歌正声。这不仅于唐,就是现代大陆人无人不晓的《东方红》,其实也是从陕北民歌中演化出来的。民歌中的好东西多到数不胜数,很多大文学家,都是从向民歌学习而取得大成就的。唐代大诗人里,闭眼不看民歌的人可说少而又少,而虚心借鉴民歌手法,又演为新声的则大有人在。特别著名的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都是如此。民歌资源丰富,几乎永不枯竭,就是唐诗已经走过高峰之后,民歌创作依然蓬勃发展。唐的诗歌,还是文人主导的诗歌时代,到了明清,民歌比之文人诗更有特色。
二是行业民歌。很多行业,特别是需要集体操作的行业,非有民歌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如北方的夯歌,大江大河中的拉纤歌,水手歌,俗称劳动号子。劳动号子千变万化,魅力无穷。而且唐时经济繁荣,行业很多,即使并非集体性劳动项目,也有行业民歌存在。行业民歌是民歌创造的重要方面军,反映在唐诗唐词中,更多的是年轻女子在湖中采菱时所唱。这倒不是因为只有女子才唱民歌,更不是唯有美丽的湖中才有民歌,而是说,这是文人学士常去的地方,他们对此比较容易了解也容易欣赏就是了。
三是胡乐的推动,所谓胡乐并非贬词,是指由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音乐。这一点,《隋书·艺文志》等史籍中多有记载。音乐也好,文学也好,非有嫁接才能取得大成就。唐文化不仅儒、道、佛各显神通,而且有少数民族文化参与其中,词所使用的声调,既有中原旧体,也有胡乐新声。四是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与传播。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在唐代至少中唐以后,已十分广泛。白居易是看过目莲戏文的,对此《唐摭言》中曾有记载。文中说白居易作苏州刺史时,张祜来拜访他。"才相见,白谓曰:'久钦藉甚,尝记得右款头诗。'祜鄂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耶?'张。。微笑,仰而答之曰:'祐亦尝记得舍人目莲变。'白曰:'何耶?'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莲变何耶?'遂欢晏竟日。"与白居易有大交情的元稹,则在他的一首诗的小注中,说他"尝于新昌宅听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元、白、张所好,反映了当时民间文学的状况,也反映了他们表演的水平。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