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霍小玉传》写长安名妓霍小玉与大历才子李益一段恋情,大体不脱痴心女子负心汉的窠臼,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创造。故事情节委婉多姿,文字风格深沉流转,抒情色彩十分浓郁。霍小玉临终的一段文字,感情激愤,有裂帛之声。文中写道:"玉乃侧身转面,斜视生良久,遂举杯酒酬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故事的结局自然是恶有恶报,似有蛇足之嫌。不过这也许是现代人的看法,当时读者,正要他恶有恶报,若无这条尾巴,必不喜欢。
  白行简(公元776 年-826 年)字知退,下邽(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贞元末举进士,历官左拾遗。曾随其兄住江州多年,兄弟二人情谊甚好。他的传奇名作《李娃传》是和《霍小玉传》情节相似而结局相反的一段才子佳人故事。虽然整个情节十分曲折,故事结局却是皆大欢喜。书中人物性格鲜明,李娃尤其是作者心爱的人物。作者写她忠贞不淫、深明大义的性格品质,不惜花费笔墨。男主人公个性差些,但他父亲的性格却很典型,虽笔墨不多,却句句有声。他因为儿子与妓女成婚,觉得丢了脸面,痛责儿子;儿子不服,又痛打儿子。直到把儿子打得昏死过去了,他竟然丢下儿子,一走了事。但后来儿子中了进士,授了官职,他又和儿子讲和,"父子相好如初"。《李娃传》反映的伦理爱情观念,怕不合现代人心意。但它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反映了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民族文化性格。加上文字优美,情节生动,这传奇历来享有盛名。
  蒋防、白行简、沈既济之外,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白猿传》、李朝威的《柳毅》、陈鸿的《长恨歌传》、薛调的《无双传》、沈亚之的《湘中怨解》、《异梦录》、陈玄祐的《离魂记》、许尧佐的《柳氏传》、张簇的《游仙窟》、以及《杜子春》、《申屠澄》、《红线》、《聂隐娘》、《步飞烟》、《板桥三娘子》等名作,都为唐人传奇的繁荣作出各自的贡献。唐人传奇大大地超越了前人。在故事题材,语言艺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审美类型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人传奇不但影响到宋代,而且影响到明清历代的文言小说。而且几乎所有的中篇传奇名作,都被后人改编为各类民族戏剧,至今仍在舞台上"活"着。
  (三)唐代变文唐代变文,曾经亡佚。直到光绪年间,才由外国来华人员在敦煌石窟中发现。而且大部分被偷掠到国外去了。好在现在总算有了复印本,中国人可以看到出口转内销的二手货了。
  随唐代变文而一起发现的散佚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词作、民歌以及韦庄的《秦妇吟》等,都是沉沦已久,重见天日。但最有价值的恐怕还是说唱底本,即变文这一部分内容。
  唐代民间说唱艺术,首先得力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但并非佛教一家功劳。佛教既入中国,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有形态。实际上,佛教得以在中国扎根,还是唐代的事。这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出现禅宗--禅宗是中国文化气息极为浓郁的中国式佛教。第二个是佛教经数百年砥砺,终于与儒学找到共鸣点:即佛教在中国落脚,不能再正面反对儒家有关"孝"的伦理观念,唐时的许多佛教徒,不但不再正面反对行"孝",甚而至于和儒家一起讲究起孝道来了。
  唯其如此,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变文作品才得以在唐代充分发展。
  唐代变文,自身的艺术水平不是很高。其历史意义在于,第一,它向现代人展示了唐代民间文学的本来面貌;第二,它证明了宋代话本的源头出自于唐。
  唐人变文在名称上多有变化,这点前面已有介绍。我认为,讲经文、话本,以及所谓的诗文、词文、缘起都是变文的别名。之所以有这些别名,是因为它本身就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一般说来,民间文学对自身的认识也往往不易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不像律诗那样,有十分明确的写作标准。而且,即使律诗,也并非一下子便完善起来,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代变文,内容广泛。后代评话所有品种,几乎尽皆包含在内。从已发现的变文内容看,讲经文,即宋代的谈经,说参请;讲史,即宋代的讲史书者;讲神怪、讲婚姻,即宋代的所谓"银字儿",可谓样样齐全。而数量最多的还是讲经文和讲历史的。特别是西汉历史,倍受青睐。这大约是汉、唐两代有许多相似处。唐在盛时,常与炎汉作比;唐在衰时,又以炎汉为荣。也有所谓因缘,即缘起,这种形式后来大约就变成宋代评话中的"入话"了。1。韵文体变文--词语韵文体变文,即全篇皆由成行的韵文组成,没有散文句子。这在敦煌变文中,只有《季布骂阵词文》一篇。但同样内容的藏本却有10 个,可见它在当时的影响不小。这种韵文体变文,几乎全由七言句型构成,上下句成一韵,转换韵角十分方便。个别句子为3-3 句型,使句式音节更显活泼生动。
  《季布骂阵词文》的素材出自《史记·季布列传》。太史公曾言,刘项相争的时候,汉王曾数次遭季布困辱,大约就有骂的意思在内,然而语焉不详。唯其语焉不详,才给后人以发挥的余地。加上季布人生曲折,既曾腾达,也曾屈辱,正合说唱文学的要求。于是敷衍成篇,传播开去。这篇词文,共有640 句,4474 个字,可视为长篇大作,但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段是楚汉交兵,季布请战,要用漫骂战术,大败刘邦。于是出战,于是开骂,于是刘邦闻骂而逃,于是季公大胜。一段是楚军战败,季布四处藏匿,寻求保护,受尽各种苦处。一段是后来终于得见刘邦,得到刘邦谅解,君臣相得,封官作讫。
  本词文的内容既不复杂,艺术水平也不很高,但语言极为通俗易懂,便于传唱,也便于理解。虽然人物的刻画缺乏细腻,也缺乏独立个性,但依然能使人对季布的个体形象和刘邦的作风留下比较鲜明的印象。其余出场入场、过渡语言,都近乎套话,联想到近代以后中国民族戏剧的表演"程式",也就毫不足怪了。开首几句演唱话头,简练概括,颇似近现代鼓曲模样:"昔时楚汉定西秦,未辨龙蛇立二君。连年战败江河沸,累岁相持日月昏。汉下谋臣真似雨,楚家猛将恰如云。各佐本王争社稷,数载交锋未立尊"。
  以后描写季布骂阵,依然评话口风,先作场面介绍,继而开骂。其实骂也是一个过场,概括言之,与其强调骂的内容,不如渲染骂的阵式。
  "高声直喊呼刘季,公是徐州沛县人。母解缉麻居村墅,父能牧放居乡村。公曾泗水为亭长,久于阛阓受饥贫。因接秦家离乱后,自号为王假乱真。■鸟如何披风翼,鼋鼍争敢挂龙鳞。"
  其实也真没说出什么不好接受的来,但这也就够了。因为词文向听众展示的并非如何骂人,而是如何把故事继续讲下去。
  这种词文形式一直流传到元、明,后来大约便与评书、鼓曲合流,成为近、现代曲艺的先声。
  2。散文体变这--话本敦煌发现的话本,种类较多,计有《唐太宗入冥》、《叶净能诗》、《孔子项托相问书》、《苏武李陵执别词》、《■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种种。话本已经全然宋代话本小说雏型,甚至无甚明显区分,语言、结构、风格都相去不远。可见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起源于唐。一是古文运动,二是白话小说,三是韵文演唱词曲,三个内容相互影响,合而又分,分而又合,对后世的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元曲杂剧以至评书鼓曲,都起到母体性作用。这些话本中,比较出色的作品当推《韩擒虎话本》。这也是一则讲史故事。原本无标题,现名系整理者所加,话本内容简直流畅,材料大体来源于《隋书·韩擒虎传》,但有移花接木的现象。书中写韩擒斗箭退敌,本贺若弼的事情,把它移到韩擒虎头上,意在加强故事的感染力。此类事,中国古典小说中甚多,如三国时候明明周瑜借箭,到了《三国演义》那里就成了孔明借箭。这正是文学不同于史学的地方,因为有夸张、剪裁、重塑和虚构,才成其文学本色。本篇段落分明,可分为四个大段。一是介绍背景--杨坚称帝;二是韩擒虎灭陈;三是韩赌箭威服大夏单于;四是韩死后成神。全篇铺陈交待,俨然评话口吻。文中写韩擒虎、贺若弼与蕃臣赌箭时,颇有后世评书戏剧中打擂比武定输赢的味道。
  "皇帝闻奏,即在殿前,遂安射垛,画二鹿,便教赌射。蕃人一见,喜不自胜,拜谢皇帝,当时便射。箭发离弦,势同劈竹,不东不西,恰向鹿脐中箭。皇帝一见,宣问大臣:'甚人解得?'时有左勒将军贺若弼:'臣愿解箭'。。。当时便射。箭起离弦,不东不西,同孔便中。。。应是朝臣,一齐拜舞,吋呼万岁。时韩擒虎见箭不解,不肯拜舞,独立殿前。皇帝宣问'卿意如何?'擒虎奏曰:'臣愿解箭'。。。遂臂上捻弓,腰间取箭,搭栝当弦,当时便射。箭既离弦,势同雷吼,不东不西,去蕃人箭栝便中,从杆至镞,突然便过,去射垛十步有余,入土三尺,蕃人一见,害怕非常,连忙前来,侧身便拜。"人物形象,历历在目。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