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父亲,名李客。祖籍陇右,即现在的甘肃,因犯罪曾被贬窜至碎叶。后因经商而致富,便在李白5 岁那年潜回故土,到四川绵州落户,算是客居。他父亲在碎叶时,当另有"胡"名,既客居绵州,便自名为客。一方面因为他有这样特殊的经历,另一方面,大约也和他本人的性格与生活习惯有关,李客一生不愿抛头露面,只管"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李白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5 岁之前为发育启蒙阶段;15 岁至25 岁出川前为学习积累阶段;25 岁出川至42 岁入京为游历探索创作阶段;42 岁至51 岁为继续探索与创作阶段;51 岁以后为晚年。但他的创作一直到死都没有停止,也不因为身体变化而转变风格,如杜甫安史之乱前后那般。
李白生时,他母亲梦见长庚星入怀,因此为其命名李白,字太白。李白早熟,自谓5 岁诵六甲。六甲是什么,或有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六甲即六十花甲,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一花甲。
唐时启蒙有这类教育内容。10 岁开始读经史子集。15 岁开始作赋和学习剑术。18 岁入戴天山大匡山随当时一位名叫赵蕤的处士学习、交游。赵蕤任侠尚义,喜爱纵横之术,对李白很有影响。
也有史家认为,在此期间,李白还与大匡山的和尚与道士密切往来。
李白18 岁第一次去成都,不想因为打抱不平,与一群流氓无赖动起武来,伤了几人,因此被地方官打了一顿。20 岁,当时的礼部尚书苏颋出为益州刺史,就是当时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的那个"许"--许国公。李白开始平生第一次"干谒",很得苏颋赏识,被称为"天下英丽",说他将来必有成就。虽然如此,却没有具体下文。22 岁游峨眉,23 岁去青城,自此游历不止,一生几乎游遍大唐王朝的名山大川。
25 岁出川,经三峡,游洞庭。26 岁游襄阳,登庐山,又东下金陵、扬州。27 岁还游云梦,经朋友孟学士介绍,被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儿子为其女儿招赘为婿。留居安陆许家,次年生一女,从此,四处"干谒",几无宁日。所谓干谒,就是找有地位有名望有势力的官僚,向他们投递作品,以求援引。唐时此风盛行,李白亦不能免俗。
30 岁第一次游长安,又因为打抱不平和一群市井无赖动起武来。幸有朋友相助,未发生大危险。此次游长安,李白诗名大振,但仕途无望。于是离长安继续游历。35 岁与友赴太原,36 岁移家山东,寓居任城。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37 岁得子。39 岁自洛阳去淮南,遇王昌龄。冬,南下,与元丹丘一起问道于胡紫阳。40 岁许氏夫人去世。此后,遇一段小小男女情事。随后继娶刘氏。42 岁,因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被召金鸾殿,命供奉翰林。44 岁放归山林,与刘氏离异,与宗氏夫人结婚。此间,于洛阳遇杜甫,并与高适、杜甫同游大梁,成就中国诗史上一段佳话。此后又陆续去过任城、苏州、扬州、庐江、金陵等地。50 岁时,大约对仕途和政治日益反感,也曾写诗讽刺杨国忠等,如此直至安史之乱,他与宗氏南逃。
56 岁应永王邀,宗夫人劝阻,不听。57 岁,永王兵败,李白被贬夜郎。59 岁长流夜郎,途中遇赦。60 岁后还曾投李光弼军,中途因病而返。以后至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养病,62 岁时因醉死于当涂。
纵观李白一生,无非几件大事。一是功名,二是游历,三是求仙,四是交友,五是饮酒。当然还有些别的,比如亲情,比如狩猎,但不是最主要的。李白一生五件大事。这五件大事,事事不离诗。于是这五件事相互融通,合而为一,成为他一生作诗的原因、途径和结果。
李白为了功名,可谓千辛万苦,不遗余力。而且他不要小功名,七品知县,他不喜欢,供奉待诏,也不长久。不是人家不用,而是他自己慢慢觉出那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建大功,成大名。不作官则已,要作就作乐毅,就作韩信,就作冯驩,就作郦食其。"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诗之用,不是文之用,不是待诏之用,不是县官之用,而是元帅之用,宰相之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莲蒿人。"李白不是蓬蒿人,李白是谪仙人。谪仙人不是凡人,而是天上仙家,因为某种原因,降临人间。虽然他是"仙人",但没人发现也没人重用。于是他自20 岁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干谒活动。在四川如此,在安陆如此,在繁华如梦的长安如此,在幽林如醉的庐山也是如此。他总企盼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能被权势者发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幸的是,等待他的却总是失望,安慰式的失望,被人暗算式的失望,没人赏识的失望和似乎有了成功曙光终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望。但是李白先生既要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就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直到他已经60 岁了,还要执剑从军,去寻找自己年轻时就存在的梦想,希望此一去便好梦成真。然而,毕竟老了,身体也不行了,好梦不曾成真,自己也客死他乡。
第二件大事是漫游。李白的漫游,堪称天下第一,至少有唐一代,没有超过他的。可惜他没有作游记的雅兴,否则说不定他会成为徐霞客的伟大先驱。
他周游中国,各山大川,无所不去。而且他的漫游与常人不同。他不但用双腿去游,还要用双眼去游,更用心灵去游,然后运用妙笔,化作诗篇。他几乎游一处,写一处,而且写一处,妙一处。
李白诗能够取得超越前人的空前成就,得益于他的漫游。王维也是大才,但他雅好田园,本领再大,也写不出《蜀道难》来。因为他既没有李白一样的欲望,也没有李白那种以名山大川为亲为邻为友的深切体验。
第三件事是求仙。李白好仙,自幼而然。有些书说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漫游,求仙与任侠。任侠固然也是李白性格的一部分,但不能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毕竟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才华又很有报负的诗人。但他求仙的心总是很热。他不但信道,而且认真地向道士求教;他不但学习道经,而且学习《篆录》。他中年以后,不但自己虔心向道,宗氏夫人也与他志同道合。他的诗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一是得力于求仙,一是得益于饮酒。
第四件事是交友。李白的朋友遍天下。他生性豪爽,平易近人;而且撒手散漫,不怕花钱。他有钱,但不爱钱,钱在李白眼里,总不如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牵出换美酒。"不但因为他生性好饮,而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李白一生,什么朋友不交?上自王公贵族,下自酒叟渔翁,不问是老是少,不问是僧是道,不问是官是民,甚至不问是土是洋。日本人晁卿就是他的好朋友。后来这位东洋朋友回国,中途遇险,大家以为他遇难了,纷纷祭奠。李白特别作诗悼念,留下千古名句:"日本晁卿辞故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曾与贺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适、张旭、孔巢父、吴筠等多少诗士与名流往来。这里面诗人多,大诗人也多。试想整个盛唐时期,能有几位大诗人,李白几乎与他们个个都有交往。而且每交必饮酒,有酒就有诗。于是李白的酒友,便成为诗友,而李白与这些诗友的往来,又成为他创作的必要条件。
第五件事是饮酒。诗人好酒,仿佛常例。文人好酒,也是常例。但一生好酒如李白者,就不是常例了。好酒能诗,酒多诗也多的就更不是常例了。李白好饮,天下闻名,杜甫有《酒中八仙歌》,诗中八仙,个个都是酒场上超一流高手。李白居其间,犹有奇异表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城里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五件事贯穿李太白一生,样样不曾中途失落,而且样样与作诗有关。
因为功名,必须交友;因为交友又不免四处漫游;因为四处漫游,又不免天天饮酒;因为天天饮酒,又有了许多新的朋友;因为有许多新朋友,就更其渴望功成名就;因为不能功成名就,又不妨求仙访道;既要求仙访道,又不免四处漫游。
于是为着功名要饮,功名不成也要饮;为着名山大川要饮,为着回报名山大川也要饮;为着朋友要饮,为朋友痛饮自己更要豪饮;于是李白成了酒仙。因为成了酒仙,思想更加洒脱;于是诗兴大发,才思奔涌,于是李白大呼、大吟、大唱、大和,终于成就一代诗仙的风貌。
实在说,李白平生,也没有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这要看从什么角度理解。如果从一位政治家的成长道路理解,李白不过庸人一个,李白的道路就是一条失败的道路。如果从成就一名伟大诗人的道路去理解,李白走的正是一条幸运之路。没有李白式的经历,怎能成就李白式的诗章?没有李白式的道路,怎能成就盛唐文化的超越与辉煌?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