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讲洞庭景色,好一番壮丽景象,其隐喻之意,可以看作对大唐王朝的比方。后四句讲自己的心情。"欲济无舟楫"--想出仕吧,没人援引;"端居耻圣明"--总闲居吧,又对不起这样的好世道;"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古人云临湖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己入仕之心固热,没人帮助也是枉然。
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终于没能走上仕宦之路。在京城触了大霉头,便又回鹿门山隐居去了。天真浪漫的李白不解其中之意,还写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望,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不知孟公闻此,作何感想。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他的诗才全面,无论古体、今体皆有所长,但比较起来,五言诗的功力更厚实些。如他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若非大手笔,不能为此。诗人写移舟,写烟渚,写日暮,写新愁。烟渚者,烟雾迷濛的小洲是也;新愁者,刚刚涌上心头的惆怅情绪是也。这已然是一幅富有诗意的风俗画了。但还不够,还要写"野旷天低树,"因为烟濛濛,雾濛濛,又在暮间,舟中人新愁缕缕,不觉远望,但见天幕低垂,仿佛比远方的树更低;"江清月近人"--于是收拢目光,又见水明如镜,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好似就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且亲且近。这诗只有短短的4句,不过20 个字,但把周邻的景致,尽收笔端,而且不为写景而写景,虽不写人又有人,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慢慢展开。唯有这样的诗境,方称得上情景交融哩!
像这样的好诗,孟浩然的集子中颇不少见。如他的名作《春晓》,同样清丽可人,不知陶醉过多少读者。
孟浩然虽是隐士,很重感情。虽重感情,又不失却本来面目。
他的七绝《送杜十四之江南》很有这特色:"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是山水大家,他的诗却并不限于山水田园一途。他的两首《凉州词》,气势豪迈,与田园山水风格迥然不同。尤其是第二首,悲异方之乐,厌羌笛胡笳,更有一股凛然难犯的气概喷涌而出:"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想当初孟浩然赴长安求仕,马近都城,初见繁荣,不觉豪情陡起,加上多饮几杯,更觉别有愉快在心头。兴高采烈之下,写了《洛阳道中》一诗。"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看这时的心境,红尘也没什么不好,一个"走"字,活脱脱画出他的满心快乐。
然而,曾几何时,沮丧而归,再隐鹿门,不复乐矣。或许与这心情有关,背上竟生了毒疮。王昌龄来访,他重见诗友,不觉多吃了一些生猛鲜腥之物,竟一病不起,就此告别人世,年仅52 岁。
孟浩然一生求仕不成,不知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但作为一名杰出的盛唐诗人,他的诗名将和他的诗友们一起永驻青史。
2。王、孟之后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说王、孟之后,并非这些诗人的年龄一定小于王、孟,特别是小于王维。而是说王、孟是他们这一派诗人的最杰出的代表。这派诗人中,若非王、孟的诗友,就是他们诗风的继承人。
盛唐以及中、晚唐写山水田园诗的人不少,但因此而著名的人物也不多。王孟之后,比较有影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有丘为、祖咏、裴迪、刘昚虚、刘长卿、韦应物和柳宗元等。刘长卿以下,已是中唐人物。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柳宗元、韦应物。柳宗元更是有特殊贡献的文学大家,别章另传。这里介绍其他几位。
(1)祖咏(公元699-约746 年),洛阳人。当时颇有文名。开元十二年进士,一生事迹无多。但与王维既是朋友,又是诗友。王维在济州任参军时,和他往来密切。二人情趣相投,王维曾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说他们两位是老朋友,可是都够穷的。祖先生贫病交加,王自己也远离富贵久矣,一副难兄难弟模样。
其实王维何曾真正穷过,所以他说的祖咏的贫病也应打点折扣,但祖咏却真的没有做过什么官,后来连家都搬到河南叶县北面的别墅中去了,以渔樵自终。
祖咏的诗和王、孟一派,善写山水。《唐诗三百首》上收他一首《终南望余雪》,据说是有司考试时出的五言十二韵的排律试帖。但他只写了四句,便交卷。问何故,曰"意尽",没的写了。即使考试,没的写了也不以辞害意,可见是一位对诗歌怀有一片痴情的诗人。
那诗写的不坏,意境在王、孟之间。不如王维的讲究静态的自然美,也不似孟浩然那样讲究动态的自然美。诗中景色自然也是美的,独美景后面尚有平和的人意。
祖咏流传至今的诗中,只有一首七律:《望蓟门》,诗风雄浑,气韵亨通,可见他的诗才亦不限于田园景色。
(2)丘为,嘉兴人,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史书记载,丘为初入世,科举不顺,屡次考试皆不中。于是回归山里苦心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他的诗风和王孟相谐,深得王维赞许。二人常作唱和。
丘为为人忠厚,对继母孝顺,颇有贤名。他长年为官,一直作到太子右庶子。致仕以后,回故乡闲居养老。有县令来访,他还要恭恭敬敬到门口迎候。以示对朝廷礼法的尊敬。丘为是一位性格平静恬淡的老诗人,他也因此而长寿,仙逝时已经96 岁了。
他有一首《左掖梨花》,画景摇情,写得十分得体:"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3)裴迪(公元716-年?),关中(今陕西)人。曾做过蜀州刺史等官,其他履历不详。他是王维早年诗友。虽然年龄比王维小将近20 岁。但二人同居终南山时,唱和很多。看来诗人浪漫,自古而然,但有诗兴,便无大小。裴迪的诗全然与王维一派,现存诗大多数为五绝。几乎王维咏什么,他就咏什么,二人一唱一和,有情有趣。妙在他虽年纪轻轻,与维公比,功力固有不及,聪明或不相让。
王维有一首《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
裴迪也有一首《白石滩》:"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淡无色。"
虽不若王诗之幽深雅静,却多了几许冷峻,几许无奈。
王维有一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裴迪也有一首《竹里馆》:"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同样景致,两般心情。
与王、孟相友善,诗风也很相近的还有一位刘昚虚。
(4)刘昚虚,江东人,生卒年无考。但知其性格早熟,8 岁即能作文章。上书皇帝,蒙召见,拜童子郎。或说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作过夏县县令。他一生官做的不大,似乎时间也不长。虽然官运不善,却为人性情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也曾打算去庐山隐居,不知何故,没有去成。他很喜欢与山僧道侣交往,并且获得很高声誉。但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全唐诗》仅收其诗15 首,而且多为五言诗。《唐诗三百首》收他一首《阙题》。《阙题》者,没有题目之谓也,因后人不能看他没有首脑,代名《阙题》。诗的内容是描写一座深山别墅及其周围的景色,诗中无人,但颇有意。不是离情别意,而是欢情喜意。处处景致,尽从诗人眼里写出。诗的节奏轻快怡然,景色描写十分生动。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王孟诗派的人物还很多。有些诗人既写田园山水,也写边塞风光,后文另叙。但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诗派中的大将首推储光羲。
(5)储光羲(公元707-约760 年),兖州人。他功名早成,年仅19岁便中进士,而且大半生仕途愉快。官至临察御史,可算开元天宝间的大官僚了。安史之乱起,他却受了伪职。肃宗复京,他被贬岭南,死。
储光羲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王孟诗派,过去有人称田园诗派,也有人反对,认为王孟诗作,不仅写田园,尤其写山水。但储光羲确是一位田园诗人,当然他的诗也不是全然写田园的。虽不必尽写田园,精华却在田园方面,这是储诗的特色。过去讲隋唐文学史,田园诗派是一大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孟、储、韦、柳五大家。后两位时代晚些,事迹尽入中唐。储光羲比王维年小6 岁,比裴迪长10 岁,又官场顺利,生活优裕,正是王维一般人物。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