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报考的时间大约是在每年三、四月间。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槐花黄,举子忙。"苏东坡也写过"强随举子踏槐花,槐花还似昔时忙"的诗句。报考的办法是:"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新唐书·选举志》)即中央和地方官学每年冬天,都可以通过校内考试,挑选所谓学业有成就者,送至礼部参加省试。凡中央六学、二馆的"生徒",都由国子监祭酒挑选;凡地方郡县学的"生徒",则由长史挑选。"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新唐书·选举志》)这就是说,非由学校出身的"乡贡"而志愿报考的知识分子,先由本人向本县报告,由县令考选后送州,再由州刺使复核,取中之后,便举行一种很隆重的仪式,然后贡送到中央,参加礼部的省试。"既至省,皆疏名刊到,结款通保及行居,始由户部集阅,而送于考功员外郎试之。"这就是说,无论是"生徒"还是"乡贡",到尚书省报到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先由户部审查之后,再将名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
  此外,各"生徒"和"乡贡"到京师之后,还要拜先师。"先试之期,令举人谒于先师,有司卜日,宿张于国学,宰辅以下,皆会而观焉,博集群议,进论而退之。"(《通典·选举三》卷十五《历代制下》)试之日,则水炭脂炬飨具皆须自带。吏人唱名之后,始得入场。场中兵卫森严,荐棘围之。入场时,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既入场,刊棘围席坐庑下,以一日为限。至晚仍未交卷,许烧烛,以三条为度。三条烛尽,便要收卷。舒元舆在《上论贡士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试之日,见八百人手尽携脂烛火炭,泊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度在地。呜呼!唐、虞辟门,三代贡士,未有此慢易者也。"(《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科举部·艺文一》)可见考试的生活是很苦的,其情景实在令士子难堪。
  考试时,考生若遇不会回答的问题,就在考卷上写"对未审"三字。考官审阅考卷,凡答题正确无误的,批写"通"字;未答或错答的,则批一"不"字。
  据史载,武则天于载初元年(公元689 年)在洛城殿亲自策问诸举子,开创了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先例。唐代省试一般都在京城长安举行,但也有例外。如安史之乱时,省试是分在几处举行的。
  2。考试的科目、内容与方法唐朝科举所设科目繁多,有常设科目、非常设科目和特设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其中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而三传、三礼、童子、道举等为非常设科目。至于"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所特设科目,更是不胜枚举。大致可分为文、武、吏治、长方、不迁、儒学、贤良忠直等七类,其中有词殚文律科、将帅科、岳牧科、绝伦科、抱儒素之业科、志烈秋霜科等六十余种名目。实际上在唐朝经常举行的乃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而为士子所趋逐者仅是明经、进士两科。下面只就这六科做一简要介绍。
  (1)秀才科秀才科注重博识高才。考试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以文理通顺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新唐书·选举志》卷四十四)。隋唐均以本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隋代此科先后录取者不过十人,唐时也很少贡举,每次及第者仅一二人。唐太宗贞观年间曾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的规定,因此各地方官很害怕贡举秀才,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 年)此科就停止了。开元以后虽然曾考过几次,但登第者绝少。从此士大夫所趋向的惟有明经与进士两科。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唐时秀才,则为优异之科,不常举。"
  (2)明经科明经科注重经义,要求对经书本文和注掌握精熟。考试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的经典。考试又可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等细科。唐代明经科把儒家的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三类进行考试。《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榖梁》为小经。凡参加明经科考试,通二经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或通二中经。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者,大经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论语》、《孝经》为共同必试,要求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掌握。考试过程,据《新唐书·选举志》云:"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凡明经,先帖经,每经十帖,每帖三言,通六以上为及格。然后口试,问经义十条,通十为上上,通八为上中,通七为上下,通六为中上,皆为及格。答时务策三道,通二为及格。三试皆及格为及第。录取分为四等,分别授予从八品下、正九品、正九品下、从九品下等级别身份及相应职官。
  但是,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也曾有过变化。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诏明经科皆试《老子》第二条。仪凤三年(公元678 年)敕:自今以后,《道德经》、《孝经》并为上经,贡举皆须兼习。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 年)停试《老子》,改试武则天自撰《臣轨》二篇。这是唐朝既尊崇儒术,又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在科举考试中的反映。不过在这之后,对于《道德经》的考试,却屡停屡废。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令加试《老子》,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又停。后来在较长的时间里,《尔雅》取代了《道德经》在考试中的地位。从天宝以后,除贞元年间一度恢复对于《道德经》的考试外,其余年代都是用《尔雅》代替《道德经》作为考试内容之一。这反映了道教势力的起伏,也反映了唐朝的文教政策,虽然是兼重佛道,但是以尊重儒术为主。
  总之,明经科考试实际上要求是比较低的,只要熟读注疏就行,对于经义未必真懂。录取也较容易,曾有"三十老明经"之语。大约每十人就有一二人被录。所以,一般士子曾多趋向于明经科。
  (3)进士科进士科注重诗赋,但唐初沿隋制,只试策而已。高宗上元二年曾加试《老子》策三条。后来永隆二年(公元681 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而有司以文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经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新唐书·选举志》)。此后,进士科考试便包括了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场。《大唐六典·尚书礼部》云:"凡进士,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大唐六典·尚书礼部》卷四)《通典》亦云:"帖既通而后试文试赋各一篇。文通而后试策,凡五条。三试皆通者为第。"(《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关于帖经,最初是帖一小经和《老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 年)改帖一大经。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又改《老子》为《尔雅》。关于杂文,即是诗赋各一篇,须"洞悉文律"。关于策时务五条,须"义理惬当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论"的为下。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四以上为乙,以下为不及第。由此可见,进士科虽试诗赋,但最后决定及第否,还在于经策。直至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李隆基敕曰:"求贤济理,询事考言,务取由衷,以观深识。顷年策试,颇成弊风,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徒征隐僻,莫见才明,以此择贤,良未得所。"(《唐大诏令集》卷一○六)加之当时诗赋已成为通用的文体,举子易为,主词易看,所以到天宝初,进士有帖经不及格者,时或试诗放过,谓"内赎帖"。之后,诗赋逐渐被重视,到了大和年间,诗赋与策问便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偏重于诗赋,往往帖经不及格的,如果诗赋好也可以放过。这不仅是唐诗兴盛的反映,而且也促进了唐诗的发展。进士科录取分为两等:甲等为行政级别从九品上,乙等为行政级别从九品下。
  自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最为时人所重视。《唐摭言》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唐玄宗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说:"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至于开元天宝之中。。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蕴才敏行者咸出于是。"(《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由于进士科出身者,仕途优于明经,因而当时士人竞趋于进士科,"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两千人,少犹不减千人"(同上),可见考进士科的人之多。但进士科考试要比明经科难,录取也较明经科严,"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者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同上)。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少者几人,多者也只不过三四十人。所以唐人有诗说:"桂树只生三十枝",言其录取人数之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言进士取人之艰难。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