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七夺》。
  ② 《丝纶》。
  ③ 《大化》。
  ④ 《丝纶》。
  ⑤ 《太和》。
  ① 上引均见《鸱鸢》。
  "五常"与"三纲"相配,是封建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原则。现在谭峭指出,五常只是末,而食才是本。若要求治,就不能本末倒置。因此,他告诫统治者要把解决食的问题作为施政的第一要事,"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是谓无价之宝"①。统治阶层人士总是标榜清高,耻于言利的,对于"食"这类每日数次之琐屑事务更是羞于论及,尽管实际上他们在享用美食。而谭峭则破天荒地将"食"公开地名之为高于一切的无价之宝,"食"决定着教化与统治的成败。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这种观点切中时弊,具有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呼声。
  为什么民众食不足乃至无食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富人之食已餍足,并且总是嫌食不够精美,不断追求过分享用,"贫食愈不足,富食愈不美。所以奢僭由兹而起,战伐由兹而始"②。这种食不均的状况不仅造成一部分人没饭吃,而且会助长食有余者的贪欲,导致奢侈僭越和暴力。因此,《奢僭》提出了"均食"的解决办法,"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太平》也阐述了"均食"的意义,"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将饭平均给天下人,那么仁义礼乐的道德秩序就会建立起来,民众也就没有了怨气,太平世道就可出现。
  "均食"主张体现了谭峭对远古社会的赞赏,他找不到彻底改造社会,铲平压迫剥削制度的蓝图,只能寄希望于"太古之化"能重现于今日。他以蝼蚁的平等互助生存状态来形象说明"太古之化","蝼蚁之有君也,一拳之宫,与众处之;一块之台,与众临之;一粒之食,与众蓄之;一虫之肉,与众咂之;一罪无疑,与众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气相通,气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①。他意在指出,要恢复"太古之化",还要首先从君王做起,君王与众人均平,心才能够相通,这样才有致治的良好起点。
  "均食"主张不独是谭峭个人思想的反映,也是当时酝酿在广大下层贫民和起义军中的一股思潮。唐末和五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贫富太不均了,相差得太悬殊了。唐末大官僚韦宙的庄园里有积谷7000 堆,号称"足谷叟"。宰相路岩的亲信边咸所聚敛的家财,足可支付军队2 年的给养。而咸通十四年(公元873 年),从潼关至海滨的大旱,使得农民被迫食草根树叶。次年,王仙芝起义,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后继为义军首领,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这都表现了"均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呼声。但是,农民起义失败了,农民"均平"的希望落空了。经连年战火破坏,民众的生活更加痛苦。原为唐将的秦宗权自称皇帝,祸乱江淮、江南,"所至屠戮人物,燔烧城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关东郡邑多被攻陷"②。拥有武装,四出劫掠的兵士尚且无粮而吃人,那么贫民之无食状况就可想而知了。五代时期,人吃人的记载屡见于史籍。《旧五代史·刘守光传》记沧州在两年中两度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一次是朱温率后梁军围困
  ① 《鸱鸢》。
  ② 《奢僭》。
  ① 《蝼蚁》。
  ② 《旧唐书》卷二○○中《秦宗权传》。
  该城,城中"人相篡啖,析骸而炊,丸土而食,转死骨立者十之六七"。另一次是次年刘守光围城,城中乏食,"军士食人,百姓食墐土,驴马相遇,食其鬃尾,士人出入,多为强者屠杀"。此期也多贪官,"专以聚敛为意,剥削万端"①。
  谭峭耳闻目睹现实中民众悲惨境遇,期望统治者能以"均食"方式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让其食,则黔黎相悦,仁之至也。父子相爱,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②。这是说,应以均食均衣为基础使上下和睦,重建仁、义、礼、智、信道德伦理规范。
  谭峭另一个施政建议是"重俭",即注重俭朴节约。重俭与均食是联系在一起的,"俭者,均食之道也"③。
  所谓俭,与均食一样,也主要是指统治者而言,奢侈富足者才存在俭的必要,贫穷者是没什么需要俭的。谭峭认为,俭,首先应从君王做起,"于己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④。他多次阐述这一观点,设想着由君王带头,群臣效法,上上下下一齐重俭,知足,在全社会形成不贪、不奸的良好风气。《三皇》中说:"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无欺问,无矫佞。是故礼义自生,刑政自宁,沟垒自平,甲兵自停,游荡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谭峭告诫统治者,是否重俭,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事,而是关系治乱之事,历史上关于俭和侈的结局,都有确凿的例证,"历观乱亡之史,皆骄侈恩赏之所为也"⑤,"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①。他还强调,统治者,尤其是君王,必须以身作则,如果只是让下边人俭,而自己不俭,那是不会有效果的。他说,"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贵,使之谦必不谦,使之俭必不俭。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②。这已是公开道出,以往当政者惑于此,搞不清楚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自己在上奢侈,却让下边人俭约。"使之"怎样,结果只能是"必不"怎样。所以关键是要把"使之"换成"己之"。
  谭峭也把"俭"看作是"五常之本",认为仁、义、礼、智、信都需分别与俭相配,以防止过度。《损益》云:"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之本,五常为俭之末"。这里所谈的"俭",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俭朴、节约之意了,而是引申为一种含蓄、节制的行事准则。五常与俭相辅,就避免了过头、夸张。举例说,如果光强调仁,而无"俭",无节制,那就可能导致"泛仁",对任何人都以仁相待。在实际上就包含了不仁。因为,
  ① 《北梦琐言》卷十八。
  ② 《鸱鸢》。
  ③ 《太平》。
  ④ 《悭号》。
  ⑤ 《恩赏》。
  ① 《损益》。
  ② 《解惑》。
  如果对恶人以仁慈之心对待,事实上就是对受害者的不仁。
  谭峭对"俭"的广义理解,在思想史上是个颇有价值的新思路。这是他对《老子》有关见解的成功借鉴和发展。《老子》曾有"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的观点,谭峭在《损益》中亦说:"夫礼者,益之道也;俭者,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损者益之理。礼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这是说,礼的主旨和发展趋势是增加,而俭的主旨和发展趋势是减少。增加就意味着"满招损",所以"益"中就包含着"损"的道理。而减损则意味着"谦受益",所以,"损"中就包含着"益"的道理。礼如果过度就使人迷惑,而俭过度则回归于淳朴原始。
  由此可见,谭峭是把俭作为对仁、义、礼、智、信的一种矫枉。俭,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而治、以退为进的思想色彩。而五常则是儒家的行为规范,旨在积极进取。谭峭将俭与五常视为本末关系,肯定它们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完满结合,这反映出他作为著名道士,对儒道结合是持赞同态度的。
  在《化柄》章,谭峭所谈的"俭"也是广义的。他进一步论证俭的意义,将俭作为万物皆化的杠杆或枢纽,"俭于德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这里所谓的"俭",已有了一些"虚"、"无"、"静"的含义了。道家和道教学者喜欢用模糊词语,如同"道"的含义不好确指一样,"俭"的含义也视运用场合、对象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上面那段话中的"俭",或指少,或指省,或指空,或指简,或指节制,虽有差别,但都未悖于"俭"的本义,都属于合理的引申义。也许,谭峭正是想借助这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例子,来启发人们在比较中对"万化之柄"--"俭"有心领神会的把握。无论是养神、养气之修炼,还是私家度日,担任公职;无论是宅院,还是宫廷;无论是选任官吏,还是往来于后宫;都要以俭为基本准则,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精勿滥。说到底,关键是俭于心,即心无杂念,心无妄念。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