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水中如有泥沙,水流就不清澈;火中有烟,火光也不明亮;显然这不是水和火的过错。沙不使水浑,流水自然清澈;烟不浓郁,火光自然明亮。情欲不干扰,善性自然充实。
  那么可否说,情是恶的,需要完全丢弃呢?李翱不这样认为。他虽然说
  ① 《去佛斋》。
  ① 《复性书》,下引不再注出。
  "不善者","乃情所为",但"情有善有不善",情与性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既然性与情不可分离,那么,两者怎样的结合状态是理想的呢?李翱以圣人与百姓的对比来具体说明,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邪?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他认为,性是天赋予的,圣人之特异处在于得了性之后能够避免情的迷惑。而百姓则是沉溺于情而忘记了善的本性。圣人难道没有情吗?只是不让情搅乱安静寂穆的本性。所以圣人虽有情,看上去似乎没有情。百姓难道没有至善本性吗?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没什么差别,尽管如此,百姓还是让情弄昏了头,因而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与圣人一样的善性。李翱总结说,如果人的情欲总是不停地表现,那就不能恢复其善的本性,从而光照天地。他把性与情视为一个矛盾统一体,以性情之表现方式作为区别圣人与百姓的标准,圣人不以情累性,而百姓以情累性。所以百姓应"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百姓应像圣人那样,将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都控制在"中节"的程度,适中而有节度。他引证了《中庸》的说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等情蕴而未发之时,要不喜不怒,不哀不乐,心境是无偏无倚的,这叫"中"。情一旦表现出来,就要恰如其分地节制,合乎法度,使之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无所乖戾,这叫"和"。宋代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①。
  李翱举出圣人用情之例,"问曰:尧、舜岂不有情邪?"李翱的解答是,圣人怀至诚之心而用情,不是凭感情用事。舜为尧臣时,任用"世济其美"的八恺、八元十六族辅政,"非喜也";将共工流于幽州,将驩兜放于崇山,使三苗遁于三危,在羽山处死鲧,"非怒也"。这都属于"中于节而已矣"。相反,桀、纣虽然也具有与尧、舜一样的性,但却看不见自己的善性,被"嗜欲好恶""所昏",并不是桀、纣的性有罪过。
  可以看出,李翱的观点与佛教禁欲观点很接近,都认为情欲可导致罪恶;但又有原则区别,李翱不认为情都是恶的,主张控制情,而佛教主张灭情见性。
  2。格物以致知关于如何"复性",《复性书》认为主要方法是通过格物以致知。李翱说:物也,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
  ① 《近思录》卷1。
  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致知之后,达到心正,而后有所作为,均能本之善性,"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这是"复性"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得的"知"而达到意诚、心正,然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翱的观点是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郑玄注云:"格,来也;物,犹事也"。《周易·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李翱明确把格物致知作为个人修养的手段,比前人讲得更具体。所谓格物,是穷究外界事物。所谓"致知",是以昭昭之心明辨该事物。所谓"不应于物",是不为外界事物所累,不为所惑。
  李翱还谈到一种神秘的以内修方式"复性"的作法。先是自我设问:人们被情欲所昏已很久了,如果要恢复善性,必定需要时间和过程,请问该怎么做?李翱所给出的答案颇像僧人谈坐禅,他说:不去考虑,不去思想,情就不会显现;情既然不显现,这就是"正思",即没有考虑,没有思想。这种状态在前代儒家经典中也谈到过。如《易》说:"天下何思何虑?"又说:"闲邪存其诚"。
  又问:就这些吗?答道:还没完,这只相当于对心的斋戒仪式,仍未脱离动静的层次。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循环不息,这还是情的表现。《易》说:"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这怎能复性呢?
  又问:那该怎么办?答道:在静下来时,知道心不要思虑,这相当于斋戒。知道心本不应有思虑,动与静分离,心沉静得不为任何物所动,这才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中庸》说:"诚则明矣"。《易》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问:不考虑不思想之时,对外是格物,对内是抑情,怎样知道何时停止呢?况且以情止情,难道可以吗?答道:所谓"情",是性的不正常的邪谬表现,邪本来就不应有。心沉静不动,邪的情欲自然就消失了。惟有善性明照,邪从哪里产生呢?如果以情去抑止情,需要运用更大的情才行,然后还得抑止这个情,这样,情互相抑止下去,不是没完没了吗?
  李翱上面所论的内修"复性"方法是两个阶段循序进行,第一步达到"正思",即"无虑无思",如同斋戒,是准备阶段。第二步是达到"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所有欲望没有了存在的基础,"邪思自息,惟性明照",使心达到"至诚"。
  这样,经"复性"的内修改造,达到了意诚,心正,于是就有了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基础。李翱的"复性"说为宋明理学所继承和发展。"复性"的核心是要人们摆脱情欲的束缚,"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宋代理学家更进一步归纳为"存天理,灭人欲"。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佛教、道教在唐代均进入了自己的兴盛期,唐历朝皇帝大多顺应时代思潮的特点,尽力调合儒、佛、道三家的矛盾,坚持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同时引导佛、道二家思想也为巩固本朝政权服务。唐玄宗亲注儒典《孝经》、佛典《金刚经》、道典《老子》,最能代表官方对三家思想兼收并蓄,一律为我所用的态度。传统的内殿三家讲论,在唐高宗时,火药味已大为减弱,待到唐肃宗以后,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程式,"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同归","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归于善"。
  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借鉴虽久已有之,但真正成为潮流则在唐中叶以后。其原因有多种,其一,三家均有合法地位,官方倡导三家共同辅政。三家均已认识到,挤垮、吃掉某一家在事实上已不可能,因此相互攻讦、剑拔弩张的势头大减。其二,三家在长期社会斗争经历中逐渐认识到了它们在维护国家政权,平衡社会矛盾方面的共同利益,相互之间少揭短,多合作,胜似两败俱伤乃至三败俱伤。其三,在长期的相互辩争中,儒、佛、道三家均发现自身思想理论上的某些漏洞和薄弱处,也发现它方的某些长处。这样,在完善自身思想理论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另外两家,借鉴得越多,它们之间的差异越小。
  当然,也有个别皇帝或毁佛或佞佛,从而有短暂的佛、道关系紧张时期,但在唐中后期不占主导地位。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1。佛教借鉴儒学的一般状况自唐初开始,大量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所译经论,合74 部,总1335 卷;《续高僧传》三集称义净译经56 部,230 卷,不空译经77 部,120 余卷。随着佛经的大量增加,僧人也仿效儒家经学,埋头撰写佛经注疏。因为佛经系外邦传入,没有注解和义疏就难以理解。儒家经学讲究师承,特重门户;僧人的不同宗派也各尊一经为主,注解阐发,自立宗旨。这种现象当然是佛教理论繁荣发展的一个标志,但事物总有两重性,佛经注疏的文字量过大,又给人以繁琐和不得要领的感觉。范文澜先生曾分析了这种状况,他说,佛教同一宗派的注家,解说之简繁,见解之浅深,也每每各自异趣。一经之注疏,往往多至数十卷。如礼宗撰《涅槃经注》80 卷,澄观撰《演义抄》90 卷,明隐撰《华严论》,竟多达600 卷。大凡此类注疏卷帙浩繁,语意琐碎,使人愈学愈迷惑不解①。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