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韩愈分别给仁、义、道、德下了定义,对仁与义予以肯定,因为其内涵清楚稳定,是"定名"。而道与德则属于中性词,君子、小人均各有道,品德也有优有劣,所以道与德是"虚位"。在韩愈看来,道德只有以仁义为内容才有意义。他接着以儒家的道德概念去批评老子的道德概念,认为老子所讲的道德,其内容不包括仁义,是他个人的褊狭理解,而儒家所讲的道德,其内容包括仁义,这是天下人都公认的。以上所论涉及到了一个儒、道长期争论的问题。《老子》认为,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德是万物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即"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②。另方面又认为,仁义等德行是人为的,是对自然的道的破坏。《庄子》进一步肯定道德的虚静无为属性,要求退仁义。韩愈为避免"道统"之"道",与老子之"道"发生混淆,所以才在《原道》中首先强调,"道统"之"道"以仁义
① 《孟子·公孙丑下》。
② 《老子·五十一章》。
为特定内容,是儒家所特有的主旨。
为什么"道统"在秦以后中断了呢?《原道》解释说,孔子的经典被秦朝"焚书"所毁,这对道的传播是很不利的;在汉朝,道又受到黄老之说的干扰;在晋隋间,道又受到佛教的干扰。在上述情况下,凡是谈道德仁义者,不是依从道家观点,就是依从佛教观点,而既然依从了道、佛二家,那就一定脱离了儒家之道,还会反过来攻击儒道。这样一来,后人即使想要了解儒道,又哪里听得到呢?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韩愈很欣赏该篇所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将其作为道统理论的经典之作。他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上面韩愈所引的"传曰"就是《大学》内容。韩愈在这里划清了儒家与道、佛的原则界限。儒家讲人格修养,"正心诚意",是为了有所作为,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佛讲个人修炼,讲"治心",则是置天下国家于不顾,并且背弃了忠君、孝父的"天常"。如果儒家道统不能战胜道、佛,那么子女就不以父为父,臣下不以君为君,民众就不做应做的事。韩愈在这里点明,儒学是为封建国家长治久安服务的最切合实际的学说,儒学旨在入世,而道、佛二家旨在出世。宋代道学家将韩愈的观点进一步展开论证,并从《大学》中归纳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欲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个人修养做起,而个人修养首先是内心的工夫。由此可见韩愈在儒学向道学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性三品与情三品韩愈在展开道统说理论时,触及到了人格修养问题。他又作《原性》,专门阐说了性三品与情三品的观点。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他认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情是人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所谓性三品,就是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而构成性的,是仁、礼、信、义、智五种道德。不过,它们在三品中各占比重不同。性为上品之人,"主于一而行于四",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者,"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者,"反于一而悖于四",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
与性三品相对应,情也分为三品,构成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动而处其中",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之情,"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对于七情的掌握有时过分,有时不足,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之情,"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对于七情无论是过度还是不足,都随意放纵,不加检点。韩愈归纳说,"情之于性视其品",即性上中下三品,决定了其情也是相同品级。关于性善恶和性情善恶的争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孔子实际上最早提出了性三品的观点,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类似的;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唯有上等和下等的不会改变。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性无善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在韩愈之前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近于全善;"斗筲之性",近于全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可上可下。
韩愈在《原性》中提到了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认为他们所讲的分别是就人性的上品、下品、中品而言,所以才"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并不全面。实际上是韩愈有意识误解孟、荀、扬之本意,目的是表现自己性三品说的正确性和全面性。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韩愈没有提到董仲舒、王充的性三品观点。单就性三品观点而言,韩愈与董仲舒、王充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善与恶不可改变,中人之性则可推移,可导向善,也可导向恶。韩愈的观点创新之处在于,他把情也分为三品,并与性相对应,从而将前人的性三品说讲得更为细致。他主张对七情控制在"中",不要压制,也不要过分。这是与佛教观点相对立的,佛教认为为情所累,影响见性成佛,主张灭情以见性。
另外,佛教宣传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见性成佛。道教宣传世人皆可成仙,人人可自我修炼。韩愈则以性情三品说来论证儒家礼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证明封建伦理和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不容侵犯。他强调,中品之人"可导而上下",但上品之人和下品之人则是不会改变本性的,"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韩愈并不隐讳性情三品说主要是针对佛、道而发。《原性》末尾设问道:"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韩愈在回答中明确点题:"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如今人们关于性的看法,掺杂了佛教、道教的观点,因而造成人们认识的偏差。因此,《原性》写作的现实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① 《论语·阳货》。
(二)李翱的思想李翱(公元772-841 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朗州、庐州刺史,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其著作编为《李文公集》。李翱是韩愈的学生,对韩愈极为推崇。他也主张阐扬儒学,反对佛教,但采用的方式是借用佛教的方法以修养儒家的心性,为宋代理学开辟了道路。
1。去情惑以复性李翱虽然也从政治、经济角度批评佛教,但更注重从哲学思想的高度批评佛教。他认为以往力主排佛者并未能击中佛教要害,"惑之者溺于其教,而排之者不知其心。虽辩而当,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①。要真正驳倒佛教,就必须究明心性理论。他作《复性书》,认为儒家学说原本是"尽性命之道"的,只不过是后来没有传人而中断了。
《中庸》原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因为该篇讲到"性命"问题,李翱遂大力推崇《中庸》。他描述先秦时期《中庸》传授系统:"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行、文章、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①李翱认为,儒家性命之道虽久已不传,但这正应了道极必衰,衰极必复之理,自己大概就是重传性命之道的人。接着,李翱又借时人陆■之口说:"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东方如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南方如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惟子行之不息而已矣。"李翱遂当仁不让,以儒家性命之道的当代传人自命,宣布"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
李翱发挥了《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复性说。所谓"复性",简言之,是去除情的迷惑而恢复善良本性。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
这是说,人本来具有与圣人相同的素质,即都具有至善的"性"。然而人之所以没能做成圣人,是因为有"情"的迷惑。情欲有七种表现,情欲如占了上风,至善的本性就看不到了。他举例加以说明: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