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治军严整,军纪严明,与郭子仪大为不同。河东兵崔众部为所欲为,屡次侮辱前任太原节度使。李光弼出任太原尹、北都留守后,崔部也归属光弼,但仍不以为意,当其到光弼处报到时,即被斩首,其军震慑,不敢再胡作非为。相州之战中,风沙突作,数步内不能分辨,唐军大溃,而独光弼军整众全军而归。
在两军作战时,光弼指挥若定,临阵有很周详、仔细的作战计划。各将目标明确,彼此配合应援。光弼本人则重在督战,极少亲入敌阵作殊死交锋,这与太宗截然不同。在河阳之战中当史思明派兵前来攻战时,光弼让李抱玉守卫南城2 天,若2 日内他不赶来救援,抱玉可弃城而去。他与叛军在北城决战时,根据对方各处力量的强弱,分派将官,并具数拨给骑兵。双方交锋后,他在其后督战,有人后退立斩无赦。由于各位将军攻取目标明确,又在他的督战下奋力冲击,终于大败史思明。
光弼用兵比较沉稳,绝少冒险。邙山之战,他布阵的原则是要进可攻,退可守;仆固怀恩由于不听命而被击溃。
在战略决策方面,光弼也比较审慎,既不不顾实情冒险决战,也不慑于敌人的一时强大而一味退却。史思明率军南下,汴州失守,光弼面临的形势非常危急,既不同意因"东京帝宅"而盲目拒守,也未因叛军势盛而弃地500里,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双方情势,决定放弃东都一城,拒守河阳。
史臣裴泊在论及郭子仪、李光弼两人时说,子仪与光弼齐名,但子仪威略不及光弼,而宽厚得人则光弼不及子仪,①可谓中肯之言。
①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
① 参《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引史原裴泊曰。
(二)唐朝的军事著作1。《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讨论用兵之道的对话,分上、中、下3 卷,共98 次问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原书早已亡佚,唐人杜佑在写作《通典》一书援引的《李靖兵法》即为此书,《问对》一书是宋代人根据《通典》的引语附会增益而成的。今人吴如嵩、王显臣在《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则认为《李靖兵法》是对李靖所著有关军事的几部著作的泛称,《问对》实有其书,并非宋人伪托或附益而成者。但宋初在修《新唐书》时未见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了李靖10 部兵书,亦无此书,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现即以《通典·兵典》所引《李靖兵法》为主,参照《问对》一书,予以介绍。
《通典·兵典》中的《李靖兵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述的:选择(士卒)、立军(指战时的军队组织)、法制(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杂教令(各种军队号令)、料敌制胜、间谍、敌退追奔、兵机务速、抽军(指撤退)、下营斥候并防押及分布阵、响导、先居要地及水草、审敌势破之、死地勿攻、总论其地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讲的是两军交锋时的实用战术。下面就其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作战的战略、战术主要是由将帅作出的,战斗胜负与其决策的正误密切相关。将帅要先"察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①不能盲目作战。怎样来判断对方虚实情况呢?李靖认为其"士马骁雄,示战以羸弱;阵伍齐肃,示我以不战;见小利佯为不敢争,伏奇兵故诱以奔北,。。恣行间谍;讬以忠告;或执使以相忿,或厚贿以相悦;移师则减■,合营则偃旗;智足以及谋,勇足以及怒,非得地而不舍,非全军而不侵,以多击少,必取于晨朝,以寡击众必侯于日暮。如此则兵多诡伏,将有深谋,理须曲为防慎,不可失其规划。"在估量敌人的情况时,要与自己的情况相比照:将士哪方更和、兵械哪方更利、城池哪方更坚固、地形哪方更险要、军需供应哪方更丰足、哪方是以逸待劳等等。只有在分析清这些材料后方可用兵。如对方军士严整,军需充足,则自己要坚壁不战。这可以说是两军对垒时的作战原则。
在打败敌人后,不能贸然以全军追击,野战部队不得追击,而是要命驻军分出一部人去追击,骑兵队、辎重队都不得轻意出动。如果我军被敌包围,撤退时要全军一起突围撤退。如果在与敌对峙时撤军,则要一队一队撤,队与队相距百步;尚未撤退之军要严阵以待,防止敌人乘机袭击;撤走时要慢慢退去,步步为营。
在平时要积极训练,申明号令,练习阵法变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虽敌人有雷电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①如果没有防备,在有战事时,士兵就会张惶失措,将帅就会指挥失灵,丧失战机,以至于全军败溃。所以,要想能及时地把握住战机,就要训练士卒,纪律严明,这样才可以不变应万变。地形在战斗中至为重要,"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
① 《通典》卷150《料敌制胜》。
① 《通典》卷154《兵机务速》。
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②对双方都有利的地方,对方一定会来抢占,我方则让出其地而在周围设下埋伏,以伏击之。彼此都不利的地方,要佯装奔走而引诱对方,待其出兵至一半时,回军猛击。平坦之地要用骑兵,险隘之地则要派步兵前往。中间山谷,两边险要,山岗林立,则不易动用骑兵,而宜用弓弩等作战。芦苇深草之中,则宜用火攻。凡此等等,都是用兵将帅宜遵守的原则。
在《通典》所引《李靖兵法》中,多次提及"奇正",这是指战阵及战机而言,但语焉不详,今本《问对》中却多所论述。唐时作战要先布阵,由前、后、左、右、中5 个小阵布成1 个大方阵,其中央为将帅的指挥位置,前后左右则为战斗部队的位置,它们之间应互相配合,依敌之形而变化阵式。与此相关,在应用兵力、指挥士兵上,也要依战势而变化。在作战中,他还一再提醒人们要注意主要问题。驻于本地谓之主,远来攻伐谓之客,主则占天时地利,可以逸待劳,客则不利。将帅要千方百计变客为主,以求制胜。2。《太白阴经》《太白阴经》,唐后期李荃著,全书共8 卷,分别从人谋、战具、阵图、祭文样书药方和杂占4 个方面加以论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云:"兵家者流大抵以权谋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论迂阔,讳言军旅,盖两失之。筌此书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①我们对照原著,认为四库提要的话是较为中肯的。
首先作者十分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士兵。他认为人无勇怯之别,"所谓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勇人使之以赏。刑能移人之性,赏能励人之心者,在乎刑赏之间"。②择将也非常重要,作者认为君主要有知人善任的眼光,否则,就会导致全军失败。作者已十分明确地意识到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不再象一般腐儒只片面强调以德治理天下,"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③但用兵作战要以军需的充足供应为基础,这就要求国家富裕,蓄备丰赡,只有富于内而兵强于外,国家才能立足,所以,他认为在用兵打仗时要用"爵任"(指用爵位、官品鼓励人们去英勇作战),只有如此才可兵强,但一旦休兵息战,就要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这样才可国富。上述这几个方面是战争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作者环环相扣,予以阐述,这是全书中最具理论色彩的论述,也为我们研究军事理论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在用兵作战时,他认为"太上用计谋,其次用人事,其下用战伐"。①他所谓的用计谋是指派奸细到敌国去任职,迷惑君主,使之耽于享乐,大兴土木,仓廪无蓄,忠臣箝口,小人当权,这样不只兵其国政治已陷敌,人心涣散,即可不用兵而灭之。这实际上是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具体化了。② 《通典》卷159 《总论地形》。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9。
② 《太白阴经》(四库全书本)卷1《人无勇篇》、《主有道德篇》。
③ 《太白阴经》(四库全书本)卷1《人无勇篇》、《主有道德篇》。
① 《太白阴经》卷1《实有阴阳篇》。
虽然这种具体的作法有很大的局限,我们仍可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此为原则,举一反三。在卷二的人谋中,具体讲到了作战的战术,比如,士卒的挑选、将领要有全盘的谋划、鼓励士兵、严格刑赏等等。以下就地势、作战、攻守3 个方面详加介绍。
作者认为作战时地势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在当时以列阵交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情况下,地势就更为重要。"善用兵者,高陵勿向,背丘勿迎",是将领选择地势的一个总的原则。要争夺有利地势,地势不同,用以作战的方式也不同。要因地制宜,"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虽然有阵图,但"兵形象水,因地而制形,兵因反而战胜,能与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②他把作战分作水上之战、山谷之战、势之战。水上之战,要等敌人刚渡河到一半时出兵攻打,这样,在水中的兵士没有斗志,而在后面岸上尚未下河的士兵又都不愿再下河作战,这样便可将其击溃。在山谷中作战,要尽先占据两边的高地,这样出没上下,敌人找不到自己,自己却可以随之出击。势之战是指自己占有优势,又有便利的地形,"以地强,以谋取。"要乘此势而一鼓作气,就可势如破竹,击败对方。在攻打城池时,要先断绝其外援的道路,先估计一下城中的人数及粮草蓄积,如果人多粮少,要围而不攻;如果人少粮多,则要全力攻打而不围城。在守城时,要把城中的壮勇之士分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为一军,彼此配合作战,但又不让其相互见面,以免动摇军心。作者认为"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同时,作者还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警惕,积极备战,才可使战时不致慌乱而无战斗力,"不备不虞,不可以帅师,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①并分别就筑城、凿濠、弩石、烽熢、马铺土河、游奕、招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响导、甘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釁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费等各个具体的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