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正确地掌握对方的情形,经常亲自出马,侦察敌情。他与世充邙山决战时,亲率几十名精骑,突入其阵,直冲其后,以此来侦察其军阵的厚薄、兵力的多少与强弱。
第二,从战争的全局出发,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制定战略方针。在寻找战机、捕捉战机和创造战机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冷静的策略头脑,能当机立断。
第三,善于选择战场,力争主动,在突击时能很好的选定主攻方向。当时战争大多是以阵地战为主,列阵的地形对双方至关重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并能有效地扼制对方的阵地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世民常常选择有利的战场后,坚壁以消耗敌人,给对方制造种种困难,待其军粮运输不济、士气低落时,相机出击。在出击时,也不平均使用兵力,而是以其精锐突击对方的薄弱部分,并以此为突破点,打乱对方的战阵,顺利击溃对方。虎牢之战,他从对方战阵中央突破,造成了对方大乱。番邑之战,当他发现东门宋老生军侧翼暴露时,就舍掉南门敌军而直冲东门宋军侧背,因而大胜。李世民曾经对其群下总结其战术特点时说:"朕自兴兵,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战,即知强弱。常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返击之,无不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①李世民的这一战术特点是与当时的作战方式密不可分的。第九章已讲到,当时两军作战,要先列阵。世民常常在双方交锋时,率数十骑精兵冲入对方阵中,横冲直撞,打乱其阵,为自己大军的全面击溃敌军提供条件。这种战术虽有奇效,但却十分危险。曾长期跟随李世民作战的淮阳王李道玄在将兵攻打刘黑闼时,就用此战术。但当他杀入敌阵时,因其副将没有马上指挥大军攻打敌阵而使道玄阵亡。
第四,重视乘胜追击,穷追猛打,不让失败的敌人获得喘息之机。柏壁之战,1 昼夜追击200 里,1 日8 战,2 日不食,3 日不解甲。
第五,善于运用自己的优良兵种--骑兵。在战事相持阶段,运用精骑来切断敌人的粮道;在主力决战当中,运用精骑突入敌阵或迂回敌后给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在敌方溃退当中,运用精骑的高速度来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2。李靖(1)李靖的生平李靖(公元570~649)是唐朝名将,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北)。他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得到其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的赏识。隋末,任马邑郡(今山西朔且)丞,曾与李渊一起出塞,攻打突厥。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察觉出李渊有反隋的图谋,于是就想到江都向隋炀帝报告,但由于兵乱而未能抵达,而被阻于长安。当李渊攻克长安后,本欲杀死李靖,但李世民为之求情,所以李渊赦免了他,世民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
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他跟从世民东讨王世充,由于军功而被授予开府。在唐太宗经略东都的同时,唐廷派他率兵进攻占据荆州的萧铣。四年(公元621 年),李靖向唐高祖陈述进攻萧铣的十条策略,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行军总管,平定了萧铣,并任岭南道安抚大使,安抚岭南。六年(公元623 年)辅公祏在丹阳起兵,唐廷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帅率兵讨击。李靖率兵稳扎稳打,先破其阻击之兵,轻骑袭取丹阳,平定了辅公祏。七年(公元624 年)唐在蒋州(今江苏南京)设置东南道行台,李靖出任行台兵部尚书。行台撤销后,改任扬府大都督府长史,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南下攻掠太原时,李靖统领江淮兵1 万北上御敌,当时诸军皆不利,只有他一军独全。突厥退后,以李靖检校安州(今湖北安陆)大都督。唐高祖曾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盲,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①太宗即位后,前后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任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3000 出击突厥。次年突袭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颉利逃遁,后被生擒,灭东突厥。唐太宗曾感叹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②李靖以功进封代国公,任尚书右仆射。九年(公元635 年),负足疾而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西征吐谷浑。还朝后,以足疾为由,请求退职,谢绝宾客。十一年(公元637 年)改封卫国公,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卒。
(2)李靖的用兵特点从李靖平定萧铣,攻打突厥、吐谷浑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可以略窥
① 《旧唐书》卷67《李靖传》。
② 《旧唐书》卷67《李靖传》其最主要的战略原则是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在具体用兵时,却着意于"出其不意"。
在平定萧铣时,唐军结集于夔州,但正值秋水上涨,三峡一带危险万分,萧铣以为唐军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三峡,唐军军将也大多主张待江水落下再进兵。但李靖却出其不意,乘险而出三峡,直逼江陵,萧铣进退失据,只得投降。贞观三年出击突厥,时突厥尚强,而李靖出其不意,直抵恶阳岭。突厥认为"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于是仓惶而逃。第二次出击,他利用唐使节前去慰抚,颉利可汗见使者而疏于防范之机,出其不意,大破颉利。
虽然李靖用兵多出其不意而制胜,但却不尚冒险,这在攻打辅公祏的战役中表现最为突出。其时诸将建议绕过公祏的阻击而直攻其老巢--丹阳,丹阳破,则诸军自溃。但李靖认为这样做万一唐兵不能很快攻克丹阳,则会陷于腹背受敌的险境,主张稳扎稳打,先破阻击之兵,再攻丹阳。虽然在攻打突厥时孤军直抵恶阳岭,但这是以一旦受击可全军而退为前提的,绝非冒险。
3。郭子仪、李光弼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在唐延平定安史之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将领,在平叛中,两人互相配合,战功卓著,在用兵上也各具特色。
(1)郭子仪、李光弼小传郭子仪(公元697~781 年)是华州郑县人(今陕西华县),开元中中武举登第,之后曾历任诸军使。天宝十三载(公元754 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公元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为朔军节度使,率兵东征,出单于府,收静边军,并击败了攻打河曲的叛军,收复马邑,打开了东陉关。次年,他保荐朔方军将李光弼率兵出井陉,两军会合于常山(今河北定县),经略河北。
玄宗奔蜀,肃宗在灵武招集兵马,徐图恢复。郭子仪、李光弼奉命回师勤王,成为唐室兴复的两支最强的力量。十一月,郭子仪与回纥联合,平定了河曲(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巩固了朔方根据地。次年三月,子仪率军攻打河东郡,进击潼关,"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抄"。①至德二载(公元757 年)四月,被任命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以天下兵马副元帅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长安。安庆绪退守相州之后,子仪在东都经略河北。
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安庆绪,官军溃败。宦官鱼朝恩趁机谮毁子仪,子仪被招回长安,以高官厚爵闲置之。以后,郭子仪曾在吐蕃入寇时被起用为关内、河东副元帅。由于他手握大兵,功高盖世,受到皇帝的猜忌,形势好转后,就再也未被委以重任。
李光弼(公元708~764 年)是营州柳城人(今辽宁朝阳),其祖先曾任契丹酋长。他少善骑射,起家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安禄山起兵叛乱,郭子仪举荐他为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配合,攻打河北;潼关失守,他率兵返回太原固守。乾元元年又率兵南下,
① 《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官军溃退后,代宗命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入据洛阳。此后,主要由他指挥了平定史思明的第二次叛乱。
广德初,吐蕃入寇长安,代宗征召天下兵赴援,"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迁延不至,"①吐蕃退,任命他为东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不听,镇守徐州。二年(公元764 年)死于徐州。
史书大多把郭子仪的闲置、李光弼的不入朝归于宦官鱼朝恩等的中伤、离间。其实,这是当时皇帝有鉴于安史叛乱而对握兵之将猜忌所致,宦官不过是秉承主意而已。在肃宗尚未收复两京时,就曾对李泌说:"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②这已暴露出肃宗对功臣的猜忌,日后,郭子仪、李光弼会有如此结局就绝非偶然了。(2)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特点郭子仪用兵,能够充分发挥诸将的积极性。在作战时,并不在具体细节上一一安排,而是让诸将随机应变。在收复两京后,他就因被猜忌而闲置,后期的平叛活动主要由李光弼主持。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