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陆宣公秦汉》卷八《议关中事宜状》。
4。府兵的拣点、训练及其负担唐代府兵的拣点,有资财、能力、丁口3 项标准,尤重资财的比较与先择。按照法令,亲、勋、翊三卫要从二至五品官员的子孙中选拔,一般折冲府的府兵则从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百姓中未负担其劳役的人员中选拔。具体在选拔时首先要看资财,财富者先取;资财相同,则看应选者本人的能力,能力高者先取;能力相同,再看其家丁男的人数,丁男多者先取。府兵每3 年拣点一次,一旦被点则终身为兵。一般从21 岁入伍到60 岁才能退伍。府兵平时居家,有练习武事的任务,"居常则皆习射,唱大角歌",①这是最基本的两项,每年上番时还要集中教阅,并要考察平时练习的成绩,此外,每年冬季,还要有一次试阅,每年冬季,折冲都尉把自己所属的士兵分作左右两队,由两个校尉带领。两队相距百步,每队又各有10 组步兵,1组骑兵。两队都要卷起矟幡,展开刃旗,相对散立。角手在吹完第一遍大角时,两队都要将本队人马依阵法排列整齐,第二遍大角吹完,都要偃旗矟、解幡,第三遍大角吹毕,都再举起旗矟,这时左右两队带队的校尉击鼓,两队人马合噪而进。右队队校击钲,其队要稍稍后退,左队则跟进到刚才右队站立的地方,右队队校击钲,其队也稍退,右队则前进到刚才左队站立的地方,右队队校再次击钲,其队归复原位。左队再进战,这时两队都同时击钲,两队就各归原位。大角再吹第一遍,两队士兵都卷幡、摄矢、弛弓、匣刃,吹第二遍,两队都举起旗矟,向前进走,吹第三遍,两队都再退回。训练的这一天,要合围打猎,猎物归己所有。唐代两军作战时,都要列阵,这从前面所讲的历次战争即可知晓。阵法也是平时训练的一个主要项目,以上所述阵法的练习虽很机械,但在战时却是根据这种最简单的阵法来加以变换,组合出更多更复杂的阵势。兵士对旗鼓都要很熟,吹大角时有词有曲,不了解词曲,就无法辨明军令,平时"唱大角歌",其意义即在于此。
宿卫京师的府兵平时要教射,冬春要讲武或狩猎,这在太宗、高宗时几乎每年都进行。讲武有直、方、锐、曲、圆五阵,五挑而五变,狩猎较为灵活。
折冲府常备有征行器仗和马匹等,府兵出征时,除重兵器(甲、矟、弩、矛、具装等)和战马外,其它如弓、箭、刀、楯、短矛、资装等都由府兵自备。每火10 人,要自备6 匹驮马,用于军事运输,还要具备马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各1 把,甲床两张,镰3 张。一个队有5 火,共50 人,要自备火钻1 个,胸马绳2 条,首羁、足绊各3 个。每个士兵要自备弓1 张、矢30,胡禄、横刀、砺石、大觽、毡帽、毡装、行滕各1 个,麦饭9 斗,米2 斗。士兵将这些东西备齐后,交给折冲府统一蓄存,到用时再发给他们。征防在路上所需粮食,由官府供应,一般士兵在征行时还要随身携带一些钱和绢。被点为府兵后,可以免其本人对国家的其它负担,但可依常人一样按均田令授田。
① 《旧唐书·职官志》。
(三)府兵制的破坏1。禁军地位的提高及取代府兵宿卫前已述及,京师的宿卫工作是由府兵与禁兵共同承担的,但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京城的守卫,禁军则主要负责宫城的守卫。太宗、高宗、武后时,都曾扩大禁军的力量,成立于高宗时的左右羽林军只是"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①武则天时,又扩充禁兵,并置仗内六闲,其一为飞龙,以宦官为飞龙使。则天和韦后当政时期,充任左右羽林大将军的,都是其本家或亲信,羽林大将军的荣宠与地位非诸卫大将军所能比,神龙元年(公元705 年)张柬之诛"二张",逼武则天还政于唐也是争取到了羽林军的支持。景云元年(公元710 年)玄宗率万骑入北军,废杀韦后。在这一系列政变中,禁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初人们之所以愿意充任府兵,是由于任府兵后,出征打仗一旦立功,即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孙入仕,免除赋役。到高宗时,这种勋官授得太多、太滥,官府不再依名兑现,立军功就不再有实际意义,加上到京师宿卫的府兵,往往被官宦人家役使如同僮仆,其社会地位一落千仗,况且兵役本来就是一次非常沉重的负担,要自备资装,还要耽误农时,这远远比一个普通百姓的负担要重得多,因此从高宗以后,人们渐渐都不愿充任府兵,力图逃避兵役。
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 年),命令从宿卫京师的府兵中挑选优秀者充任羽林飞骑等禁军。十年,张说又建议,官府出钱召募壮士充任宿卫,是为。。骑。第二年,又命尚书左丞与京兆、蒲同、岐、华州长官,选府兵及白丁12 万,分隶十二卫,每卫万人,分为6 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习射,皆免征镇赋役,资粮由官府供应,这使宿卫京师的府兵也成了募兵。十六年,。。骑弩手并入左右羽林军飞骑,只存步兵、骑兵的弓箭手,其作用与地位大为降低,宿卫兵已禁军化了。至天宝八载(公元749 年),终于停止折冲府上下鱼书,从法令上正式停止其上番宿卫。宿卫之兵不再分番,而完全成了职业兵。
2。府兵征防任务的消失唐太宗时期,屡次用兵边地,征服了周边民族,所以居民化的府兵可以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动不经岁。但高宗、武后时,突厥再次复兴,契丹、奚等部族也不断南下扰边;青藏高原上吐蕃也开始兴盛,唐与吐蕃对峙。先前的府兵制是战争发生时,临时征集府兵,出征攻战,兵罢则散归原地。平时,仅有镇、戍、守提等不足10 万兵力分布于各地的交通要道、军事要塞。在新的边疆形势下,这种府兵制不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每次征战之后,都要留一部分军队镇守。这种情况早在太宗时就已出现,如平定高昌后,留兵1000 人镇守。高宗、武后时,为防御周边部族的侵扰,专门派驻军队,这种长期屯驻于边地的情况,是亦农亦兵的居民化府兵所无力承担的,它要求有职业兵来承担。于是,官府就出资召募军队,前去屯守,年限是2 年至4 年,
① 《新唐书》卷50《兵志》。
但是由于往返路程很远,允许士兵的家属同去,住于防地,士兵也可以长期屯戍,不必再定期更换。从军队的性质上说,他们已是职业兵。从征兵的方式上讲,他们是由官府出资雇佣的募兵,但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带有强制性。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唐廷又不断调整屯防部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就是十大节度使的设置。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主要防御对象,同时又互相配合。这种召募而来的士兵不再被称作卫士或府兵,而被称作"健儿"或"长征健儿"。府兵征防的任务渐渐被"健儿"这种职业兵所取代。
总之,唐代府兵制的破坏,有其内在的原因,如自备资粮、社会地位等,但作为国家的强制力量,不可能因为这些内在因素而致使折冲府无兵可交,进而迫使朝廷停止其上番宿卫,而是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即新的边疆形势,使居民化的府兵不得不向职业兵转化,这才是府兵制破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武后时,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十、唐朝的军事思想和著作(一)将帅用兵的特点及其军事思想1。唐太宗李世民(1)太宗的主要军事经历李世民(公元598~649)是唐第二代皇帝。高祖太原起兵后,率兵直取关中,李世民也随之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在唐的统一战争中,黄河流域进行的决定性战争,都是由他负责指挥的,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平定陇右,巩固关中根据地,是其第一大战。败刘武周,复代北,是其第二大战。太宗率兵东征王世充,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出兵救援,两支劲敌联合对抗唐军。战虎牢,下洛阳,为唐的统一奠定基础,是其第三大战。其后是决洛水,败刘黑闼。贞观年间,他主持了对突厥和对高丽的征伐。
(2)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从李世民指挥的几次主要战争中,可以分析出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一些特点:第一,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点和弱点,并能很好的加以利用。例如,他在西征仁果时,因唐军刚刚被仁果击败,士气诅丧,所以坚守不战。两军对峙十多天后,伺对方军粮将尽之时,方才决定决战。与窦建德的决战也是如此,其时唐军兵力不敌建德,在双方对阵决战时,世民按兵不动,对方因此轻视唐军,并已疲倦时,突然发起攻击。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