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九、唐朝府兵制的盛衰①(一)唐初府兵的恢复及组织1。十二卫与十二军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即任命元从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仍隋制。唐初十六卫的组织都已恢复,分别任命了军将,但这仅仅是官名的恢复,并不是当时军队的组织系统。十二卫所属的骠骑、车骑将军也是领兵官的官衔,其所统之兵实际上大多属于建成、世民、元吉三王府,十二卫大将军一般也是尊崇的名号。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关中部队进行整顿,置十二军,统领关内诸府。具体办法是把关中分作12 道,诸道都有骠骑、车骑府。次年,十二军各立军号,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邠州道为招摇军,西麟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宣州道为天节军。军有将、副各1 人,以督耕战。下有坊,置坊主1 人,由本坊五品勋官担任,负责检查户口,劝课农耕。六年一度废止十二军,八年由于突厥入寇,重又设置。这种分道分军,以督耕战,劝课农桑的军队组织体系,是一种战时的、居民军事化的组织系统,因为它不仅包括军人,而且包括了民户。他们一般都驻屯本地,但有时也调驻别处。
  十二卫、十二军之外,建成、世民、元吉三王还各开府领兵。当李渊起兵于太原时,建大将军府,置左、右三军,长子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次子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统军,另有中军,由元吉统领,镇守太原。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东宫有左、右三卫府,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军府、帐内府,分掌亲勋卫及外军,其统领系统与十二卫、十二军不同。
  当时的禁卫军是由太原起兵时的3 万元从兵充任,称为元从禁军。它负责京城及皇城的戍卫工作。
  以上几种部队虽属不同的统领体系,但其军将则可互任,十二军军将可由三王府的军将出任,他们亦可带兵宿卫。
  2。骠骑、车骑的分与合唐在建国过程中,为了笼络武人,一方面提升武人的职位,一方面提高军将的官号。把鹰扬郎将、鹰击郎将改为军头、府副,其上是统军。后又加"将军"名号,称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当唐朝逐渐稳定后,又力图将军将名号降低,骠骑将军在唐初使用了六七年后,又称为统军,再过六七年,又降称都尉,并固定下来。
  唐初的军府称作骠骑将军府,以骠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车骑将军为其副职;此外还另有车骑将军府,以车骑将军为军府的长官,与骠骑将军府并存。虽名位较低,但在军事组织系统上仍是平行的机构。这是武德三年以前
  ① 本章参见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
  的情况。此后,只有三卫(亲卫、勋卫、翊卫)中仍保留骠骑、车骑两府。到武德七年,三卫中骠骑、车骑的名号都统一改为中郎将,车骑将军成为骠骑将军的副职,二者分设军府的情况不复存在。
  (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全盛1。军府名称与折冲地团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军府的长官改称为折冲都尉,军府的名称也确立为都尉府,简称折冲府。折冲都尉的名号略低于隋的鹰扬郎将,其实际职权也有所降低,州或郡的长官虽不直接管辖折冲府,但点兵、发兵、练兵等事务,刺史或太守都要参与。军府的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
  折冲府分布在各地,即就其所在区域,因地定名,比如,京兆府的云阳县有甘泉山,汉代曾于此设甘泉宫,此地所设之折冲府即名为甘泉府。长安城内的永乐坊内设置的折冲府即名永乐府。各个折冲府的兵源和军人家室居住有一定范围,叫作"地团",即在一定地域内立为团伍,其户籍属于州县,其军籍属于折冲府,其地域区划,类似州县的境界。折冲府地团的大小并无一定,依折冲符分布的疏密和兵役轻重的情况而定,没有设立折冲府的州县就不存在地团。兵役重、兵源多的,折冲府设立越多,地团区域就小。反之,则地团区域越大。
  军人分居于地团之内,与民户杂居,不脱离本土、本业,平时同一般居民一样劳作,在上番、教阅时,才分别集中于折冲府或上番所在的京城或征戍所在的地区,执行军事任务,过军人的生活。到京师上番的府兵,集中屯聚于军营内,家属不再随营。
  2。卫府组织与分布唐因隋旧,以卫统府,"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六率"。①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所领的折冲府都不集中在一个地区,比如,左右骁卫所领折冲府分属京兆、河东、河南、江南、山南诸道,左右武卫所领折冲府分属京兆、河东、河南、山南诸道。一个卫所领折冲府分散各地,军将不易专其兵。卫大将名位虽高,但在平时仅统领所属上番卫士宿卫京师,战时受命出征,其军队由朝庭从各卫及募兵中调遣。就一个道或一个州而言,折冲府虽多,但其所隶属的卫、率不尽相同,如河南道74 府,分别隶属于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圣卫等,平时上番宿卫事务与统领系统不同,战时受皇朝调遣接受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的指挥,而所隶行军元帅或总管,往往不是本卫将军,这样就不易形成割据势力。而且卫大将军和地方长官都无调遣军队之权,即使在教阅集中时,由于各自统领系统不同,也可收到互相牵制之效。
  唐代折冲府的组织和编制已制度化。折冲府分作上中下3 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 人,下等800 人。一个折冲府,上等有6 个团,中等有5 个团,下等有4 个团。每团下有2 旅,每旅下有2 队,每队下有5 火,每火有10人组成。队和火的人数一般是较固定的,团旅在战时有时会根据这种平时编制有所调度,如以3 旅为1 统,或以3 团编成2 统。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折冲府,总人数为1500 人,下设5 团,每团300 人,下设3 旅。
  唐朝折冲府最多时达到630 多个,其分布范围很广,但具体到各地,又
  ① 《新唐书》卷50《兵志》。
  或多或少,差别很大,极不平衡。折冲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城附近,关内道占了近20%,关内、河南、河东占了80%,这就是所谓"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①的强干弱技政策。
  折冲府的廪禄、器械、马畜、廨宇、田园、食料、卒伍籍帐、宿卫、征防、番第以及官吏考课、勋阶等有关事务,都直接上隶于卫。府兵的调遣、征发,掌握于兵部,但须皇帝下勅书,兵部与诸卫亦不得专决。在发兵、练兵、查阅军备、点兵时,地方官负有责任。发兵的兵符下达后,要由州刺史与折冲对证核查,练兵时地方官要检查、督促,军备的淘汰、补充,刺史也要参与核实,点兵是以每户的男丁多少、贫富强弱、财力高下为依据的,而民户户籍由地方官掌管,故点兵也非地方官参与不可。
  3。府兵的主要任务府兵的主要任务,一是上番宿卫京师,二是征防。宿卫京师是按番来进行的,一般来说距京师500 里内的折冲府为5 番,1000 里是7 番,1500 里是8 番,5 番是指一个折冲府的兵分作5 组,轮番执勤。7 番是分作7 组,上番期限均为1 个月。例如上府1200 人,5 番则每次派出240 人,7 番为171 人,8 番为150 人。500 里内5 番,一年两次承番还不足,其在京城宿卫每年平均要有66 个实际天数,加上两次承番旅程往返的日数,如距京城500 里的一个折冲府,卫士往返和休息时间约为24 天,两次为48 天,加上实际上番日数66 天,共计114 天,仅为3 个月。7 番,每年平均上番实际天数为52 天,旅程和休息时间约为84 天,共136 天约为4 个月。由于上番宿卫花在旅程上的时间较长,距京城较远的折冲府可以交钱免番,大约要交两、三千文钱。府兵本身有内府、外府之分,相沿为内军、外军,内府指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其余则为外府。内府三卫由势官子孙担任,可以宿卫内庑,称为内仗。凡朝会、出行,三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等兵交错立仗。京城诸门及京师诸衙由十二卫负责宿卫。三卫每月上番者数千人,诸卫上番者近10 万人。不领府兵的左右千牛卫可以带刀升殿护卫。
  宿卫又有南衙、北衙之分,十六卫是南衙,禁兵属北衙,南衙由宰相掌管,北衙则由皇帝亲自命将统领,禁兵主要为羽林屯兵,屯于玄武门,又称北门屯兵,最初由太原起兵的元从3 万人担任。贞观时择其中善射者于北门长上,称为百骑,又置北衙七营。百骑扩充后,择其中骑射兼优者为飞骑,后发展为千骑、万骑,成为左右龙武军,高宗时还另有左右羽林军,肃宗时又成立左右神战军,总称北衙六军。
  征是征行,指临时派遣,防则有固定番期。自从隋代实行军民同籍之后,军队就开始居民化了,唐代的折冲府制度更为严密,军人平时劳作,该上番时上番,有事则临时被调遣,已完全居民化了。换言之,军人成了一种予备兵,而非职业兵。这不利于全国防御。于是,有镇、戍、守提的体系,即在军事要塞或边防要地屯驻军队,这部分军队是常备军,主要由府兵担任,也是分番上防。一般都是连续两年服役,每年的十月,新旧人员交替。有战争时,要征调府兵参战,但在各种战役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往往与地方兵、边防兵、临时召募的士兵结合在一起作战,但府兵在其中却是中坚力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