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八月。
延时间,不予接受。
四年(公元844 年)正月,北线的太原官军发生兵乱,与刘稹联合,镇守石会关的杨珍也因此而投降刘稹。朝议哗然,许多人主张罢兵,王宰也上表朝廷,主张接受泽潞投降。李德裕认为不能因太原兵变而姑息泽潞,建议武宗派人到前线,督促进军。朝廷下令王逢将太原兵留守榆社,而率领易定千骑、宣武、兖海步兵3000 回讨乱兵,并令王元逵率步骑5000 从土门(今河北获鹿南的井陉口),应接王逢军。镇守榆社的河东兵得知朝廷命易定、兖海、宣武的军队进讨太原乱兵,怕其留在太原的妻子受到屠戮,就兴兵自取太原,平定了兵变。
四月,王宰进攻泽州,闰七月,刘稹大将高文端投降,建议不要对泽州硬攻,先在城外立垒栅以围之,待其出击再攻灭之。此时,邢州、洺州的守将因与刘从谏有矛盾,乘官军进击之机,投降朝廷。磁州守将也随之投降。原属泽潞的太行山以东的3 州都为朝廷所控制,泽潞立刻陷入被动。八月,刘从谏部将郭谊等人见3 州已降,官军四集,便发动兵变,杀死从谏。泽州守将刘公直得知从谏被杀,向官军投降。泽潞平定。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一)唐蕃之战1。吐蕃对唐的侵扰吐蕃是活动于今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少数民族,直到唐朝初年,他们平定诸羌,势力大盛后,才与中原王朝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太宗时,向唐请婚,为唐所拒绝,他们认为是吐谷浑离间所致,于是发兵击败吐谷浑,并侵扰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骑5 万还击。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出发,夜袭吐蕃营帐,斩杀千余级,吐蕃退走。再次向唐求婚,太宗许之,派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此后,两方一直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高宗时,吐蕃又与吐谷浑发生了矛盾,双方都向唐朝上诉。唐朝依违其间,吐蕃怨怒,出兵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为此向唐朝告急。咸亨元年(公元670 年)四月,任命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 万攻讨吐蕃,但唐军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川南)为吐蕃所败,安西4 镇并废,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从此以后,吐蕃连年骚扰唐朝边地,沿边诸羌也都投降了吐蕃。高宗又派刘仁轨前往洮河镇守,并且命人在内地召募士兵,攻讨吐蕃;同时又命剑南、山南两道发兵防御。仪凤三年(公元678 年)秋,唐派李敬玄、刘审礼率兵攻讨,在青海又被吐蕃打败,刘审礼战死,李敬玄吓得不敢发兵救援。当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吐蕃军队与李敬玄对阵,敬玄的偏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吐蕃惊乱,自相践踏,唐军才得以乘机撤回。于是,吐蕃"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①2。以守为主的战略的确立面对吐蕃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威胁,唐高宗召集朝臣,商讨对策。中书舍人郭正一认为:"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烽■,勿令侵掠,使国用丰足,人心叶同,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②唐连年用兵吐蕃,负多胜少,军需费用为之大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吐蕃在青藏高原,唐廷不能深入进兵,无法对吐蕃实施致命打击,所谓"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面对这种具体的军事形势,只有改变战略。郭正一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赞成。但高宗未完全接受,在进攻的同时,不得不增兵,加强防守。不久,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击败吐蕃,吐蕃引退,于是任命他为阻击吐蕃冲要之地的河源军的军使。
3。武则天对西域的争夺
① 《旧唐书》卷196 上《吐蕃传》。
② 《旧唐书》卷196 上《吐蕃传》。
武则天当政时期,吐蕃正在蚕食西域,唐对西域的控制已感力不从心。
永昌元年(公元689 年)五月,命韦待价为安西道大总管,出兵讨吐蕃。但由于韦待价素无统御之才,进退失据,士卒饥馑,转死沟壑,无功而还。第二年(公元690 年)又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攻讨吐蕃,但行军至中途而退兵。长寿元年(公元692 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攻打吐蕃,大破之,乘胜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4 镇。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 年)命王孝杰为肃边道大总管,再次率兵攻讨吐蕃,但兵败而归。不久,吐蕃内部发生争斗,边境稍安。久视元年(公元700 年)吐蕃又侵扰凉州,围逼松昌县,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大败吐蕃,斩首2500 余级,长安二年(公元702 年)吐蕃赞普亲率万人侵扰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四捷,大破吐蕃。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唐蕃贸易中断,其生活大受影响,百姓厌战,于是向唐请和,并求婚,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4。唐玄宗对吐蕃的反击(1)关于战守的战略争论唐睿宗即位后,李知古建议攻打归属吐蕃的姚州诸蛮,睿宗命他去剑南征召士兵攻打,诸蛮引吐蕃军大败唐军,李知古战死。当时安西都护与吐蕃邻界,双方都不断彼此攻掠。吐蕃派人向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割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的汤沐之地,杨矩向中央建议割让。河西土地肥沃,宜于放畜,又与唐接近,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秋,吐蕃又兴兵攻扰唐临洮军及兰、渭等州,将放畜于此处的唐羊马尽掠而去,杨矩也因此而悔惧自杀。玄宗得到战报,立刻命薛讷、王晙率兵前去迎战。唐军与吐蕃相遇于渭源的武阶驿,王海宾率前锋部队奋力作战,王晙也率大军赶到,大破吐蕃,杀数万人,将其所掠的羊马又都夺了回来。吐蕃又向唐请和,玄宗不许。此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西北边地,唐廷又设置陇右节度使,加强统一指挥,以对付吐蕃。(2)唐军的反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 年)冬,吐蕃入寇大斗谷,攻掠甘州,焚烧市里而去。河西节度使王君■先是避其锋而固守不战,待其退去时,乘其众已疲,出兵追击。当时正值大雪天,吐蕃兵马冻死者甚众,于是他们决定取道积石军西路而退回。王君■派人先将其退回之路的草烧尽,使吐蕃在撤退途中无法喂马,马死过半。十五年(公元727 年)正月,君■率军一直追击至青海之西,水已结冰,唐军乘冰而过。其时吐蕃主力虽已过大非川,但其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唐军尽俘而归。九月吐蕃出兵攻陷瓜州,尽取军资、仓蓄后,烧城而去。王君■不久也被回纥所杀。唐中央任命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缉百姓。第二年(公元728 年)秋天,吐蕃又来攻打瓜州,被张守珪击退。陇右节度使张忠亮率兵到青海西南的渴波谷,与吐蕃相遇,两军交战,击溃吐蕃。正在这时,积石军、莫门军的兵马也赶到,与忠亮合军追击,攻克其大莫门城,生擒千余人,俘获牛、马及衣资甚众,焚烧其骆驰桥后退回。八月,萧嵩又派副将杜宾客率弩手4 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从上午直打到天黑,散而复合,吐蕃被打得大败,溃逃入山。开元十七年(公元729 年),朔方大总管李祎又率兵到陇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唐于此设置振武军,派兵驻守而还。经过这几次大的挫败后,吐蕃频频派人向唐求和,玄宗许之。双方在赤岭一带竖立分界牌,相约不再彼此攻掠。
(3)对西域的最后争夺开元廿四年(公元736 年),吐蕃攻打勃律,勃律派人向唐告急,唐命吐蕃罢兵,吐蕃不从,依旧攻打。为此唐廷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乘吐蕃无备,从凉州南进攻吐蕃,进击2 千余里,在青海西大败吐蕃,斩首2000 余级。廿六年(公元738 年)三月,吐蕃攻打河西,被崔希逸击退,鄯州都督杜希望攻克吐蕃新城,设置威戎军,留兵1000 镇守。六月,任命萧炅为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为陇右节度使,王昱为剑南节度使,分道经略吐蕃,并将赤岭分界碑撤毁。此后,两方征战不已。
天宝六载(公元747 年),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骑兵万余人,出讨小勃律。小勃律在今中亚,离长安很远。开始臣服唐朝,吐蕃兴起,小勃律及其周围20 多个小国都臣服于吐蕃,不再向唐纳贡称臣。唐王朝曾多次派人攻讨,但都无功而还,故此次又派高仙芝出兵。唐军从安西出发,向西行进了一百多天,才到了特勒满川,仙芝将唐军分作3 道,相约在七月十三日会合于吐蕃的连云堡下。吐蕃防守此堡的兵力有近万人,但未料到唐军突然攻到,慌忙拒战,但被唐军攻克。占领连云堡后,仙芝继续进兵小勃律。小勃律见唐兵压境,措手不及,只好开门迎接,仙芝杀掉了亲吐蕃的几个大臣,然后将其国王俘获归唐。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