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载(公元748 年)六月,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以及突厥阿布思部落兵,又调拨一部分朔方、河东兵,共63000 多人,攻打吐蕃石堡城。石堡城三面绝险,只有一条道可以通行,吐蕃以数百人防守,多蓄粮食,唐兵前后几次用兵,都未能攻下。哥舒翰挥兵猛攻,克之,俘获吐蕃400 人。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5。吐蕃的全线退缩在安史之乱以前,唐蕃在总体上处于对峙状态,彼此攻伐,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中央调集边地守军赴中原平叛,边防力量顿减,吐蕃乘势大举侵扰,甚至一度攻入西长安。吐蕃成为唐王朝的主要边患。
(1)代宗时吐蕃的侵扰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七月,吐蕃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攻占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为之向导,引吐蕃深入,攻打奉天、武功,直接威胁到长安,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出镇咸阳,阻击吐蕃。但唐军兵力不足,无法在很长的战线上抵抗吐蕃。很快,吐蕃就渡过便桥。代宗不得不仓惶离开长安,逃到陕郡。郭子仪得知长安危殆,立刻回军守长安,他回来时,代宗已逃离长安。随之,郭子仪率兵前去护卫。初九,吐蕃进入长安,他们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剽掠府库市里,焚毁闾舍,长安城为之萧然一空。官军散兵也乘机打劫,百姓避乱,纷纷逃入山谷中。廿一日,吐蕃退走。之后,吐蕃又出兵攻陷了松州、维州、保州和云山的两座城池,西川节度使高适无力救援,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也都被吐蕃所占。
广德二年(公元764 年)仆固怀恩叛,投奔吐蕃,八月,引吐蕃10 万众入寇,京师骇然,代宗命郭子仪率兵出镇奉天。十月,吐蕃进至邠州,逼进奉天,京师为之戒严。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九月,吐蕃进围灵州,散兵游骑已到潘原、宜禄,唐命郭子仪率兵3 万出镇泾阳,京师戒严,十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在灵州城下大破吐蕃,斩首2 千余级,吐蕃引兵而退。三年(公元768 年)八月,吐蕃10 万多人再寇灵武、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了攻打邠州的吐蕃军。九月,郭子仪率兵5 万出镇奉天,以御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击败了攻打灵武的吐蕃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派其将李晟率兵5000 出大震关,至临洮,攻克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吐蕃得知后,解灵州之围而去。此后,吐蕃连年侵扰灵州一带,唐军疲于应付。
大历八年(公元773 年)吐蕃攻扰泾州、邠州,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浑瑊率步兵5000 前去拒击,在宜禄被吐蕃打得大败,伤亡大半。马璘也被吐蕃击败于盐仓。吐蕃连胜之后,欲掠■、陇,盐州史率兵赴秦原,攻打其后,吐蕃怕腹背受敌,决定退军,浑瑊伏兵拦截,尽俘其所掠,马璘也派精兵在潘原袭击了吐蕃的辎重,杀数千人,吐蕃退走。
(2)德宗时吐蕃从攻到和德宗即位的四、五年中,唐蕃曾一度和好。当朝廷攻讨朱泚时,曾向吐蕃借兵,许以割属河西、北庭两都护府地。吐蕃未出兵助唐,而于事后却来索要河西、北庭之地,唐则拒绝割让。于是,贞元二年(公元786 年)八月,吐蕃尚结赞率兵入寇,侵掠泾、陇、邠、宁诸州。唐命浑瑊率兵万人,骆元光率兵8000,镇守咸阳以备之。九月,吐蕃的小股骑兵已进至好畤,京城为之戒严。唐又派张献甫率兵增援咸阳守军,李晟也派其将王泌率3000 精兵埋伏于■城,并授以破兵方略:"俟其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①王泌依计而行,大败吐蕃。十月,李晟又派王泌率兵5000 袭击吐蕃的摧沙堡,在途中与吐蕃军队相遇,唐军殊死作战,大破吐蕃,乘胜追击至堡下,克之,焚其积蓄而还。尚结赞率兵从宁、庆北去,屯军于合水之北,邠宁节度使韩游环派其将史履程夜袭其营,杀数百人,吐蕃出营追击,游环在平川上列阵,同时派人在西边的山地上擂鼓,吐蕃军以为大军在此,立刻退去。十一、十二月,吐蕃又相继占领了盐州、夏州、麟州。韩游环向朝廷建议,发兵攻打盐州,乘吐蕃回军救援时,再命河东军队袭击其背。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命骆元光与陈许兵马使韩全义率步骑1 万多人与邠宁军会合,攻打盐州;同时又命马燧率河东军攻击吐蕃。吐蕃占领盐州、夏州后,留兵千余人镇守,其大军退屯于鸣沙。到了第二年(公元787 年)春天,羊马多死,粮运不继。当他们得知李晟已攻克摧沙堡,马燧、浑瑊等也要出击鸣沙时,他们陷入被动局面,于是屡派使节,向唐求和。对此,唐朝军将大都反对讲和,李晟认为:"戎狄灭信,不如击之"。韩游环分析说:"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韩滉也认为:"今两河无虞,若城原、鄯、洮、渭四州,使李晟、刘玄佐之徒将十万众戍之,河湟二十余州可复也。其资粮之费,臣请办之。"①但马燧、张延赏极力主张讲和。其时德宗欲与吐蕃讲和而共攻回纥,于是决定采纳后一种意见,与吐蕃和好,并征召主战的李晟入朝。吐蕃大将尚结赞乘唐军停止进击之机,急忙从鸣沙撤退,其众缺马,大多徒步而行。唐军失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二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五月。
去了一次战机。
此后双方多次互派使节,商议订盟和好事宜,最后决定在平凉川会盟。
闰五月,盟誓时,吐蕃袭击了参加盟誓的唐军,"唐将卒皆东走,虏纵兵追击,或杀或擒之,死者数百人,擒者千余人,。。浑瑊至其营,则将卒皆遁去,营空矣。"①这时,骆元光指挥伏兵列阵阻击,唐军才得以退回。虽然吐蕃劫盟成功,但夏、盐2 州的吐蕃兵由于粮运不继,已无法再坚守,他们不得不放弃此2 州。八月,吐蕃侵扰陇州,连师数十里,京师震恐。九月,又大掠■阻、吴山、华亭等地,老弱者杀之,将丁壮万余口俘掠而去。原来,吐蕃多是秋冬入寇,到次年春天即因疫病而退,自从俘掠唐人之后,以其妻子为质,派他们出兵,盛夏亦可挥兵入寇。此后50 余年,唐蕃双方在北线的盐灵一带,南线的剑南一带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
吐蕃在鸣沙陷入被动以后不得不放弃夏、盐2 州,说明他们由于其自身生活方式及对中原水土气候的不适应,已无力再进一步深入,唐蕃双方只有在边界地区进行拉锯战。唐开成、会昌年间,吐蕃发生内乱,势力渐弱,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唐收复河西,五年(公元851 年)瓜、沙等州张议潮举兵归顺唐朝。吐蕃分裂,力量渐弱。
① 《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闰五月。
(二)唐诏之战1。南诏起兵攻唐南诏在今云南一带,西北与吐蕃相接,"诏"是"王"的意思。开始有6 诏: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样备、越淡,彼此势均力敌。其中,蒙舍位于其它5 诏之南,故谓之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其它5 诏。开元廿六年(公元738 年)九月,唐册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
天宝九载(公元750 年)云南王閤罗凤被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所逼,举兵攻陷云南,杀死虔陀。十载(公元751 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 万,分兵两道,讨南诏。两道兵分别出戎州、嶲州,进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閤罗凤遣使谢罪,但被鲜于仲通拒绝,唐军进击至西洱河,被南诏击败,士卒伤亡近6 万人。閤罗凤也称臣于吐蕃。
唐廷下令在两京及河南、河北之地大规模召募士兵,准备再击南诏。十一载(公元752 年),吐蕃发兵救援南诏。十三载(公元754 年)六月,剑南留守李宓率兵7 万进攻南诏,閤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南诏军闭垒不战,唐军粮尽,士兵患病而死者甚众,不得不退军。閤罗凤乘机追击,大败唐军,李宓被生擒,全军覆没。宰相杨国忠隐其败状,又屡屡增兵前去,前后伤亡达20 万人之多。
至德元载(公元756 年),南诏乘中原安史叛乱之机,攻陷唐越嶲会同军,占据了清溪关,大历十四年(公元779 年),閤罗凤死,其子凤迦异早死,其孙异牟寻继立。十月,吐蕃与南诏合兵10 万,分3 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其时,西川节度使崔宁在京师,留守诺将不能抵御,敌军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而逃,百姓避乱于山谷,德宗命李晟率兵前去救援西川。剑南东川也派军队从江油赴白坝,与山南西道的军队合击吐蕃、南诏,大败之。
2。唐诏联合拒吐蕃南诏起兵攻唐是以吐蕃为后盾的,但吐蕃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建立城堡,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有归唐拒吐蕃之意。其时,唐朝也由于吐蕃连年内侵,有北联回纥、南联南诏以牵制吐蕃入寇的战略计划。《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九月载李泌建议:"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大竺,如此,则吐蕃自困"。德宗曰:"三国当如卿言,至于回纥,则不可"。泌曰:"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世)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①这一战略确定以后,唐诏开始秘密遣使联络。第二年(公元788 年)四、五月间,南诏派使到长安。十月,吐蕃入寇,发兵10 万攻打西川,其中也征有南诏的军队。南诏虽已与唐和好,但尚未敢与吐蕃公开决裂,也只得依令发兵数万屯于泸水之北,吐蕃怀疑南诏,就派兵两万屯于会川,以阻隔其与西川的联系,南诏非常愤怒,索性引兵归国。从此,吐蕃在西川战线上失去了南诏的帮助。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