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次日,王贲神采奕奕地进章台宫,上得殿来,缴回虎符,回复王命。
  秦王嬴政少不得对王贲又是一番厚赠褒奖,加官晋爵,一时荣耀无两。
  秦王政见大军即已返回咸阳,命兵不卸甲,整装待命。
  秦王有他的打算,他要乘胜再取一国。
  这日,秦王政驾临章台宫御座之上,与群臣朝议下一步进军方略。
  朝贺已毕,了解秦王本意的廷尉李斯先出班奏道:
  “启奏陛下,托先王宏福,赖陛下龙威,三军将士用命,我大秦已灭韩、魏,中原已尽归秦有。北方的燕赵余脉仅苟延残喘,为今之计,当遣一将,引得胜之军,南向攻楚。楚灭,则天下可定也。”
  对于李斯的建议,秦王政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将问询的目光,扫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文臣们。
  御史大夫冯劫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大军刚刚征魏而还,应该稍作整顿休息。况且,秋冬渐至,不利征战,伐楚当明年再战。”
  秦王政含笑不语,将目光投向丞相王绾。
  丞相王绾忙整顿衣冠,出班奏道:
  “御史大人此言差矣,此次伐魏,我军历经半载,经平阴一战,王贲引河水,灌淹大梁乃得。”
  “然虽灭魏,但士卒挣得军功之心未得到充分满足,三军上下士气正高,正可谓军心可用。值此之际,选一能将,引得胜兵攻楚,可望一鼓而下。虽值秋冬,但楚境冬不结冰,此实用兵之际,伐楚当即行。”
  秦王政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廷尉李斯和丞相王绾的说法。
  随后转向武班丛中问道:
  “诸位爱卿,若伐楚,当用兵几何啊?”
  众将都在心里默默盘算,一时无人回答。
  秦王政见武将们都不作声,将目光投向年轻的将军李信道。
  “李信将军,如若攻取楚国,爱卿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卒呢?”
  李信见秦王政眼里,透射出信任的目光,心中一暖,忙上前一步,回奏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攻取楚国,二十万人可矣。”
  秦王政又看了看默不作声的老将王翦,问道:“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出班回答说:“启奏陛下,臣以为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政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王老将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是越来越谨慎了,须知太谨慎就近乎胆怯啊!”
  随后,又转向李信道:“看得出来,李信将军还是伐燕时那般果断勇敢,朕以为李信的判断是准确的。”
  其实,在秦王政组织这次廷议之前,派谁带兵出征,心里多少是有所倾向的。
  首先排除的是王贲,刚刚征战归来,适当休息一阵,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王翦,做为资深老将军,又是王贲之父,也不在秦王首选的人选里。毕竟王氏父子虽能征惯战,但也不宜一直将军队置于其下。
  而李信,和王贲年纪相仿,是秦军少壮派中比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李信的征战历史中,也不乏令人侧目的显赫经历。
  当年秦灭亡韩国后,秦王政派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
  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后,秦王政大怒,派主将王翦、副将李信攻打燕国,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蓟城坚守。
  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抵达并攻克蓟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李信率军紧追不舍。
  代王赵嘉致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
  燕太子丹逃到衍水,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此时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政信任。
  此次,见王贲伐魏建功,秦王政也想给李信一个伐楚立功的机会,借机锻炼一下李信,也间接分化一下王氏父子在军中的威信。
  这是作为帝王的驭人遣将之术,外人实不得而知。事后,也是凡人所不能理解之处。但,这就是帝王。
  经过朝堂上的一番廷议,秦王政终于可以顺理成章地选将了,于是,秦王政开口道:
  “王翦老将军,你年纪大了,这次伐楚还是让年轻人试试身手吧。”
  于是,当庭议定,派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二十万,择日劳师,发兵攻楚国。
  王翦见因秦王政说出此一番话,也知趣地告退。
  随后,就推托身体年老多病,申请回家乡频阳养老去了。
  这边,李信整顿军旅,点将已毕,择日誓师出征。
  二十万军中,蒙恬以下,大多还是围攻大梁的士卒,依旧是盔明甲亮,旌旗蔽日,士气高昂。
  丞相王绾携文武百官,俱至灞桥劳师已毕,李信一声令下,大军只望楚境开来。


第一四五章 钳形进攻
  秦王拿下魏国后,伐魏大军人不卸甲,马不解鞍,稍作休整,即派李信、蒙恬统得胜之兵,将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
  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一直以来是诸侯中的大国。单从地域上看,楚国地域辽阔,与六国总面积不相上下,自周文王分封至今,在长达八百年的扩张中,奄有江汉,吞并巴蜀,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并时常参与中原争霸。
  除了幅员广阔,楚国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进入战国时期,楚王任用吴起变法,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到战国中期,已是一个“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军事大国,战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国政上,在经历了立国之初“鄀国盗牛祭祀”这样的穷苦贫弱的境况后,历代楚王励精图治,对内变革兴邦,发展经济,鼓励耕战,在诸侯国中率先实行郡县(注1)和封国制双向管理;对外利用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伺机北向出击,参与中原争霸,西向征伐吴、越,经过几百年发展,使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也是唯一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泱泱大国。
  而纵观秦楚之间交往的历史,楚国西边与秦国毗邻,两国有时互通姻亲(一直以来,楚国芈氏一直深刻影响着秦国的后宫),有时又互相讨伐,相互之间,互有胜负。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楚国虽拥有华夏半壁江山,但却没能一统中国,实在是缺乏秦王政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
  随着韩、赵、魏、燕四国已落入囊中,秦王政对楚国这只养肥的猎物,早已垂蜒三尺,在他的统一大业里,楚国自然是重头戏,拿下楚国,华夏一统即在眼前。
  而在灭了魏国后,秦王政却面临两个选择,东向攻齐和南向攻楚。
  对此问题,在与群臣的廷议中,廷尉李斯的意见占了上风。
  李斯认为:若先攻齐,则我军的侧后方就完全暴露在楚国面前,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和众多城市,都可以成为楚国进攻的目标。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齐被攻,必向楚国求救。而楚国,鉴于灭齐之后,秦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楚国,定会不遗余力施救。那时,秦国不得不两面作战,这样,三国之间就会打成拉锯战,耗费日久,实为下策。
  而如果我军先攻楚,貌似楚国强大,但毕竟无法与我大秦抗衡。但即使楚国向齐求助,以现在齐王的做派,必犹疑观望,不敢出兵救楚。
  此时,我们再对齐王恩威并用,施以绥靖政策,齐国必坐而观望,如此,我们即可专心向楚,虽历经时日,楚终可破矣。
  何况,攻楚是早晚的事,此时恰恰是灭楚的绝好时机。
  秦王政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下决心攻楚。
  此次派军出征,秦王选择李信为主将,对同样为少壮派的将军寄予厚望。
  在秦王政的名单里,可做为主将的青年将军首推王贲莫属,其次便是李信。
  王贲继承了王翦的老成持重,战略战术层面修养颇深,又善于民主,能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
  李信则是刚猛勇武,身先士卒,善于奇袭和突击。
  至于蒙恬,秦王政将他列入重点锻炼和培养的对象,毕竟两个人年纪相仿,少时曾为伴,除了对蒙恬智将的能力肯定以外,秦王对其信任程度,也超过了前面两位将军。
  此次,派李信主将、蒙恬副将,从某些方面,也体现了秦王政的良苦用心。
  他寄希望于年轻将领的勇猛,挟刚刚拿下魏国的兵锋之威,以几年来连战皆捷的势头,一举拿下楚国。
  为君者,必善于治将,为将者,必善于带兵。
  至于李信所说二十万之数,若放在以前,秦王政也会嫌少,但经过王贲灭魏的胜利后,朝野上下对于伐楚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
  加上李信的性格,年轻气盛,不甘落后,这种竞争心态,也促使他喊出“只需二十万可矣”的口号。
  李信深知,秦王也是有此希冀,或许再多带些兵,更加保险,但,那不符合秦王的预期,也不够有冲击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