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现在的大梁城,一片狼藉。
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首,满眼都是漂浮的家具,满街满巷水面上各种泡沫不时泛起。
全城罕见炊烟,满市毫无生机,简直一幅人间地狱的景象。
见水位降低,魏王假命军队出动,全城军民齐动员,整理房屋,排除积水,垒土隔水。
同时命府司拿出府库,启动官府赈灾,积极恢复生活。
魏王假真算得上一位能主,面对大军压境,洪水灌城,竟临危不惧。
如果不是遇到秦王这样的宏图大略之主,加快统一步伐,假以时日,魏国在这个年轻的魏王手里,会渐有起色;搞得好,或许能重现一些魏文侯当年的景象,重新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也未可知。
但,魏王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更准确的说,是前面几代国君,错失了崛起的时机,等到了假继位的时候,时间就是个很奢侈的东西了。
不管怎样,即使目前面临如此的困难,魏王假对坚守大梁城的决心,仍像城墙一般坚固。
得益于高十五米,墙基十二米,厚七米的城墙,一般的攻城器具,无法对其造成毁灭性损害。
城内囤积了足够三年的粮草,也使全城军民坚守之心笃定。
公孙敖带着城上的军兵,每次都能有惊无险地打退凶猛的秦军,也在某种程度上,坚强着魏王的信心。
魏王假心里暗道:“任凭你秦军施百般计,火烧、挖洞、灌水,不过是大梁城几百年来,增加了一次被围的经历而已。早晚秦军必熬不过而退兵,到那时,再重整军队,收拾山河。”
于是,在城内降低水位的第二日,魏王假携文武官员登上城头,看望将士,抚恤百姓。
一时间,大梁城内,欢声雷动。
将士们,同仇敌忾,满血复活。
就连仍然泡在水里的百姓们,脸上也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人就是这样,尤其是在困境中或正在遭受磨难的时刻,更需要精神的支撑。
古人常说,人活着就是一股气。现在看,所谓的气,就是指人的精气神。
现在的大梁,最需要这股气,这股气就是信心,是拯救绝望的良药,也是唤起斗志的强心剂。
在魏王假的鼓舞下,全城军民修房屋,排积水,很快就恢复了大部分的交通和生活。
当然,这一切的恢复,都是在水中进行。
此刻的大梁,俨然是个水城。舟船、木排甚至木桶,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低处的房屋不得已被放弃,一些高处**之地,简直就像黄金一样珍贵,被官府临时搭起木板秸草房屋,用来接济难民。
城里的水位虽已降低,但内城的河道不断地向四处泛滥,任凭军民加高河岸,城外的水,依旧不断地涌入,超越堤岸。
于是,三条内河的河坝,越垒越高,水涨坝高,全城每日都忙于不断的抗洪排水抢险。
一个月后,城墙陆续有部位开始坍塌。
魏王假接报后,命丞相尉陉和大将军公孙敖,及时组织民工和工程部队,紧急修补。
但泥水中,要想立住墙体的根基,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城内几乎所有的石料都用上了,包括一些石基的民房都忍痛拆毁,用来堵城墙的豁口。
还好,城外的秦军倒也不急于借城坏时进攻,眼看着城墙今天这里坍塌几处,明天那里被调集人力紧急修补。
可城内修补城墙的速度,却赶不上城坏的速度。
因为土基的城墙泡在水里日久,即使夯土,也开始粉化,眼见墙体不停地倒塌,毁坏的部位,与日俱增。
城外的王贲,看着已成泽国的大梁,城内每天热火朝天的修补城墙,倒也不急于攻城。
虽然章邯等将几次请战,都被王贲婉拒。
他对众将们说,现在这水,就是我们最好的士卒,与其拼上成千上万士卒的性命,还不如花些时间,看着洪水源源不断的涌进城里,坐等大梁城坍塌,那时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拿下此城。
他要求部将们,督导河渠里每天往大梁城里续水,保证河水源源不断。
同时,加紧训练水军驾驶舟桥,一伺城垣毁坏,即进城纳降。
即使魏王坚定了军民的信心,但这洪水,却兀自在那默默地耗散着无情。
在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后,大梁城内外沟渠泛溢,城墙浸水日久,多处颓坏倒塌。
这日,大将军公孙敖来报,东城有守军越城而出,投降秦军去了。
第一四二章 魏国夕阳
(在人性中,势利是人的本能,而不势利,却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只有圣贤之人,或者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不势利。)
魏王假闻报,沉吟半晌,叹了口气道:“就让他们去吧,那也许是条活路。”
公孙敖眼睛瞪得老大,心有不甘地奏道:
“启奏陛下,可这,这会动摇我们的军心。”
“陛下,我已经下达了命令,按连坐法每伍、每什连坐,跑一个,伍长和什长,一律斩首。”
魏王假看了看自己眼前颇为狼狈的大将军,摆了摆手道: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事已至此,任由他们去吧。”
“可这,这......”公孙敖一时语塞。
虽然没有明说,但君臣们的心里,此刻如明镜一般明亮。
所谓的大势已去,正是指此时。
几乎所有人都已意识到,城墙到处坍塌,大梁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任何努力,也仅仅是在延缓那个到来的时刻而已。
正所谓的““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
人就是这样,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在人性中,势利是人的本能,而不势利,却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只有圣贤之人,或者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不势利。
所以,明智的人,不去责怪势利,而是视其为理所当然,尽量使自己做到不势利而已。
即使亲密如夫妻,尚如同林鸟,大难临头且各自飞,何况眼见大梁城破在即,魏国风雨飘摇,作为一国之末代君王,又有什么理由,让所有人都绑在自己千疮百孔的漏船上,等着一起沉没呢。
自那天开始,不时有魏军,三五成群,逾城而降。不到一月光景,竟有数千之众。
王贲见时机成熟,升帐点兵,挥军入城。
霎时间,秦军全军出动,弩箭压阵,舟船齐发,盾阵在前,刀、剑、戈、戟、殳、矛如林,齐齐杀进大梁。
蒙恬自西城、北城,章邯自南城、东城,驾舟船、率骑、步、车军,从大大小小的坍塌处攻城。
说是攻城,实际上,除了箭弩外,远程攻城器具此番除了助助威以外,基本已无大用。
休息、观望了三个月之久的秦军上下,早就渴望着这一刻。每个秦卒的心中,都憋着一团火,就等着攻城的将令。
如果再不抢入城去,多割几颗魏军的人头,出征了大半年,没有军功,回去怎么见乡中的父老,又怎么跟自己翘首以待、籍图以此改善一下地位的家人交代呢?
毕竟都是七尺男儿,带着成功的渴望而来,又不是来魏国旅游的。
所以,虽然有进攻阵型,当远程火力和劲弩施射准备完毕,中军步卒进攻的号角响起之时,这群虎狼般的秦卒,争先恐后,嗷嗷怪叫着,直扑城墙缺口处而来。
此刻,城墙上,魏军反击的劲弩不可谓不密集,滚木礌石、热汤不可谓不纷纷,叉铲、长矛、标枪、弯刀,不可谓不锋利,但如今,靠人墙想堵住大大小小城墙坍塌的缺口简直无济于事,面对瞪着通红眼珠,豺狼般凶猛的秦军,虽然魏军竭力抵抗,仍很快就败下阵来。
秦军像潮水一样,从城墙的缺口涌入,舟船、骑兵、步卒,迅速攻进城内,又自缺口处向四周蔓延。
就像一滴墨水滴在水里,很快,满城都是手执兵器,与魏卒互相砍杀的秦兵。
虽然魏军上下拼死抵抗,毕竟面对的是二十万虎狼般的秦兵。
在一场激烈残酷的水中巷战之后,临近中午,城内的刀剑铿锵声,最后集中到魏王宫一处了。
秦军率先包围了魏王宫,宫门内外,尚有上万的魏卒在公孙敖的指挥下,与秦兵殊死搏斗。
在得到战况进展到王宫的消息后,王贲的战车,趟着泥水,驶近宫门。
最后时刻,该兵对兵,将对王了。
王贲下令停止进攻。
王贲派人喊话,给予最后的时间,令魏王假出宫投降,如若不降,将屠戮宫中,城内百姓也不能幸免。
魏王假见大势已去,为避免秦军屠城,在自戕和投降之间斟酌再三,经内侍大臣以越王勾践事的开导劝解下,决定投降。
王贲得此回复,率领众将卒,在宫门外,等候了约一个时辰。
才见巨大的宫门在眼前缓缓打开。
这是一个年轻君王失国的时刻,也是令魏国人悲伤的时刻。
在后宫内的一片哭声中,素衣白服的魏王假,手捧王玺和虎符,在相国尉陉、大将军公孙敖等几十名文臣武将的陪同下,出降。
一代魏王,终于低下了他那高贵的头。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八岁武神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1-08-04完结104.2万字 ·1.4万人在读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突厥颉利可汗、...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起点VIP2022-01-01完结 30W收藏61.93万总推荐魂穿越到大明最后一个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个狠字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