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历史就是这样滑稽,魏国因水而生,又因水而灭。
  想当初,智瑶联合韩、魏两氏攻击赵襄子于晋阳,包围并引晋水灌城二年之久。
  在水淹晋阳城时,智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我智瑶打了半辈子仗,以前真没有认识到这河水的的威力,它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
  智瑶说者无心,韩康子、魏桓子听者却是有意。因为魏氏的安邑和韩氏的平阳,都在水边。于是,韩康子、魏桓子暗中联合赵家的赵襄子,突然反水,反手把智家灭了,这才有了史上的“三家分晋”。
  后来,魏国虽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仍然逃不过被水灭国的命运。
  其实,正如之前阳武县的诸君在“胡记酒舍”议论的那样,魏国之所以灭亡,原因还不在于水,而在于策略和人才。
  魏国地处中原,属四战之地。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这样的地理位置,应该远交近攻,专心对一面之敌,待解决了一面威胁后,再徐图其他。而最忌讳的,是四面树敌,到处征战。
  在这一点上,除了魏文侯结好韩、赵,专心攻秦,做的较好以外,后面的诸王,恰恰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据史记载,在魏惠王执政的五十一年里,魏国就与其他诸侯发生了二十一次战争,平均不到三年便有一次。这是一个惊人的战争频率,不仅使魏国处于被诸侯群殴的境地,而且以魏国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频繁的战争。
  虽然魏国创造了很多史上经典的战例,如: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伊阙之战、窃符救赵等等,当年吴起的魏武卒也曾经横行天下,但毕竟战争是最消耗国力的,如果没有持续性的开疆拓土,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几次败仗下来,一旦割土让城,后续将难以为继。
  注1:智瑶,即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


第一四三章 魏王之死
  除了战略上的根本失误,魏国灭亡,还在于失去了人和,也就是人才的流失。
  当年魏文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之所以成就魏国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视能臣,招揽、任用了大量的顶级人才。
  魏文侯在诸侯国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成为东周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文侯启用吴起,训练武卒,建立了华夏第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疆拓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而其中的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和法制建设,影响了华夏政治两千年,秦孝公的商鞅变法也是以魏国为蓝本进行的。
  魏文侯又拜子夏为师,把儒家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层的开始。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华夏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然而,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没能继承文侯的人才战略,任用小人公叔痤,把吴起逼去了楚国。
  随后的魏惠王又弃用商鞅、孙膑、范雎这些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不世之材。
  在魏惠王之后的几位国君,魏襄王、魏昭王、魏安厘王、魏景闵王也一直没有很好地实行人才战略。
  到魏安厘王时,信陵君魏无忌可谓当世无双,“窃符救赵”名扬天下,组织五国联军打得秦国割地求和,不敢出函谷关。
  奈何魏安厘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信陵君终于自暴自弃,酒色过度而死。
  而魏昭王和魏景闵王时期,魏国已经如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再说回到魏王假,其实在魏王假的内心,一直想有所作为,毕竟继承了祖先的基业,又有魏文侯这座令其仰止的高山。
  但魏王假,还是有自身很多的局限。
  就拿陈平出走这件事来说,前期,陈平为守城保国,献出的计策可谓奇谋,如若一并执行,或许到现在,境况不至于如此不堪。
  但,毕竟魏王年纪小,没有太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对于朝堂上群臣之间出于自身目的,频繁使用制衡之术,甚至枉顾国家利益这点认识不清。
  又加上,秦军通过地道,攻入王宫那天,魏王假担了很多惊吓,在公孙敖的权宜之计面前,失去洞察力,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这就是一代雄主和普通君王的区别。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透彻的思考,如何洞悉事情的未来,如何在利弊之间做取舍,如何高瞻远瞩地做决策,是最好的试金石。
  所谓的领袖或者领导者,一定是站在最高处,就像一座灯塔,为黑暗中的众人,指引着方向,使属下能齐心协力,一直向着那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而如果失去了这种指引,或者混沌不清、左右摇摆,这种战略上的错误,必将带来致命的危险。
  所以,对于陈平之辈来说,为人谋其不忠乎。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是想将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卖于君王家。
  而如果当谋臣不能被君王赏识,所谋之策不能被采纳,身边的臣子们嫉贤妒能,对其进行潜规则或者倾轧,甚至都有性命之忧的时候,那么,离开就是谋士最好的选择。
  毕竟,脑袋是自己的,没了吃饭的家伙,还拿什么思考呢?
  从这一点上,虽然陈平个人首次出仕的失败,貌似是公孙敖之流嫉贤妒能的结果,其实,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身边发生,无时无刻不在各种组织间演绎着。
  而对于魏王假来说,这种看似日常的人性弱点,放大到朝堂上,就是国运的兴衰,甚至魏国的存亡了。
  所以,吸引人才、选拔人才、留住人才,是上到诸侯国下到少到几个人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了人,所有的事情才能进行下去。
  魏国从兴盛走向灭亡的历程,说明了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魏文侯能够重视人才,魏国便得到发展,魏文侯之后,不重视人才,不善待人才,导致人才流失或无用武之地,曾经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魏国,在人才凋敝的萧瑟中,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
  再回到魏王宫门前。
  既然魏王已降,全城的魏军随即放下了武器。
  王贲吩咐将魏王及若干重臣先行监禁,待申报秦王后再行处置。
  随即一面约束秦军将卒,出榜安民,封府库,登记居民,一面遣人入咸阳报捷。
  秦王接报,大喜。
  下旨:大梁君臣由王贲处置,将魏地设为秦的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三川郡。派出郡守、廷尉、监御史,登记居民,修缮城池,尽归秦制。
  王贲接秦王旨后,思虑再三,在他来说,对魏王假斩使臣一节一直心存不满,同时,对魏王迟迟不降,使其损兵折将也颇有怨恨,帐前诸将,也主张将其斩首。
  王贲平日里受益于其父王翦的耳提面命,对军事以外的政治,虽不谙熟,但却陪着十足的小心。
  尤其是对于魏王假这种级别的国君,自然不敢擅自做主。
  而秦王嬴政的一纸自行处置令,王贲岂能不明白。
  说白了,秦王嬴政对将魏王假押往咸阳不敢兴趣,他也没想见这个亡国之君一面。
  秦王更关心章台宫后面,那代表了六国的几把宝剑,现在,代表魏国的那柄,终于可以拿掉了。
  秦王的“以战止战”策略的核心,就是灭国。那些封建的诸侯各国,是几百年来征战不休,黎民黔首苦难的根源。
  至于那些亡国之君,秦王没有兴趣见他们,也无意把他们聚集在咸阳,办一个末代国君培训班。他要成就一个千古的帝业,那些鸡毛蒜皮的亡国之君,引不起秦王的兴趣。
  明白了秦王的这番心里,王贲知道该怎么做了。
  但,他又不想让魏王假死在自己手里,前思后想后,王贲还是将魏王假装入囚车,发往咸阳。
  现在,这座囚车里,不是曾经的魏王,也没有任何王座上的光环,带着枷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一个战败的囚犯。
  魏王假的车队就这样离开了大梁。
  出了大梁不远,不出意外地遭到“山贼”打劫,魏王假莫名其妙被杀。
  一代魏国之君,就这样,随着魏国的覆灭,死了。
  其实,魏国即亡,国君还有活着的意义吗?


第一四四章 李信将军
  这边按下魏国的命运,后文再续。
  再说秦国左将军王贲,命三军休整三日,留少部分兵力,配合郡守守城,遂引得胜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咸阳。
  咸阳城外,灞桥之上,少不得文武百官,黄沙铺路,净水泼街,远迎近接,黔首沿街争睹秦军得胜风采,全城欢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