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将军,这样……恐有不妥吧……”杨弘犹豫着问道。
“杨将军,我手上只有三千兵马,在大军到来之前,虎牢关绝不能有失,我不可有妇人之仁!”
王广态度坚决,杨弘也意识到虎牢关的重要性,于是不再犹豫,下达了处决俘虏的军令。
……
南阳郡,襄阳城。
黄权的遗体被寻回之后,姜维命人将他安葬在睢陵城外,同时飞鸽传书至襄阳。
刘闪对黄权的忠义敬佩不已,考虑到黄权是巴西郡阆中县人,于是追封黄权为阆中县侯,由其子黄崇承袭此爵。
“陛下,黄权在魏国续妻某氏,另有一子黄邕,现居南阳郡育阳县。”
“陆将军,我暂未完全控制南阳郡,某氏毕竟是魏国人,先不要惊扰她,派人暗中保护就行;黄权战死之消息,她很快就会得知,若她想迁往洛阳,不得阻止。”
陆逊点点头,刘闪心头感慨万千,猛然想起一件事,急忙问道:“陆将军,我此时的军中,可有参加过长坂坡之战的老兵?”
陆逊不知刘闪之意,如实说道:“陛下,长坂坡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距今已有三十二年,参加过此战的兵卒,若是至今尚在,至少也年近半百;当前,我军之中皆是青年壮卒,恐难寻找。”
“黄权将军忠义,待我平定淮北,定当为黄将军修庙筑祠,以供后人万世传诵;我大汉的女子,也不乏刚烈忠贞者。罢了,罢了,恐已难寻……”
“陛下,可是打算寻找糜夫人之遗骸?”陆逊大胆地猜测道:“此事不必找军中老兵,若到当阳寻找当地百姓,特别是年纪较大者,可能会有所收获。”
“陆将军所言甚是,百姓对当地的环境变化更加熟悉。”刘闪心头又燃起一线希望:“陆将军,朕并无统兵之能,南阳的战事,就交给陆将军全权处理;刘璿在雉县和方城一线,也请陆将军多加照顾。”
“南阳、淮北的战事对我十分有利,我北伐大业很快就能成功,陛下可静候佳音;
陛下宅心仁厚,乃是天命所归,太子文武双全,又得两位义弟辅佐,建功立业不过弹指之间;陛下尽管放心,末将必当尽力辅助!”
陆逊的话并非阿谀奉承,从姜维的信中就能看出来,汉军的大胜仗就在眼前,对于淮北和南阳的战事,刘闪确实不用操心。
当日,百余匹战马从襄阳南门而出,直奔当阳县而去。
……
淮北……
魏国战船撤离淮水之后,汉军用了两日时间,将大批兵马和粮草军资运往北岸,姜维设中军帐于睢陵。
“大将军,我在淮水一线共有十五万步卒,其中一万屯于郯县;如今,我已取得淮水航道,正该大举渡江,陈兵黄河的同时,再以主力威胁虎牢关;大将军,你为何如此谨慎?为何只渡三万兵马?”
“我说过,淮北是水师的用武之地,也是骑兵的用武之地,步卒不需要太多。”姜维说罢,略带挑衅地问道:“关将军,邓艾的大军必将全军覆没。在我看来,三万兵马足以杀到虎牢关!关将军,你还嫌少?”
“大将军,你……不准备北渡黄河?”关索奇怪地问道:“此时的魏国,恰逢王凌作乱,正值虚弱之时;陛下不是经常说「趁他病,要他命」么?
我若大举渡淮,屯兵黄河南岸,既可图虎牢关西取洛阳,又可北取冀、幽、并三州,魏国再难抵挡,何乐而不为?”
“供应三万大军之粮很容易,为何要白白浪费人力,供应十五万军之粮?”姜维说罢,见关索仍有不解,于是解释道:“眼下已是十月,很快就到冬季,我军士卒难以适应北方之严寒;就算我以十五大军北上,也很难迅速渡河;因此,我在淮北有三万步卒,再加三万骑兵,这就足够。”
“大将军,你的意思是……我那侄子已经成了骑兵?”关索脸上多有欣喜之色,狡黠地问道:“大将军,你将我送过河,不怕我也变成骑兵?”
“只要你能御敌于虎牢关以西,阻敌于黄河以北,你想变啥都行。不过,对面只剩一万七千匹战马,你要想全部变成骑兵,还得想点办法才行。”
“大将军,你看不起末将是吧?”关索不屑地说道:“魏国正在向鲜卑、匈奴和乌桓征召战马,洛阳还有两万虎豹骑,他们迟早会送上门来。届时……嘿嘿……既有钱赚,又能变骑兵,真是美哉!”
“关将军,你此番渡淮,最终目的是扫清豫、徐、衮、青四州之敌;在这之前,最好先击退沂水、沐河的魏军战船,也要威胁满宠的后路和粮道,切不可等闲视之!”
“大将军,你也知道,末将平生之所求,不过是沙场破敌、立功受赏、妻妾成群;
只要上了战场,末将绝不会等闲视之,哈哈哈!大将军,诸位将军,末将去矣!哈哈哈!”
关索欣喜地领兵而去,柳隐略有担忧地问道:“妹弟,纵有王凌作乱,我在淮北也不可轻敌啊!司马懿新征的二十万大军随时可能南下,并且邓艾足智多谋,他平乱之后必会卷土重来,关将军性情鲁莽,我确实担心啊!”
“不必太过担心!”姜维郑重地说道:“我分析过关索、李球、烧戈等人与邓艾交手的几场战斗,我总有一种感觉,这几人必能轻易击败邓艾;反之,就算是相同的战斗,若是换了本将指挥,这就变得难上加难。”
“妹弟,你的意思是……你就如此放心关索?”
“关索并非孤军奋战,他若按我的建议,击退沂水或沐河之敌,我三万骑兵就猛虎出笼,邓艾必会畏首畏尾;
再者,我屯兵淮水,为关将军提供后援和保障,邓艾极可能以大军来攻;
只要关将军抓住战机,要破邓艾并不困难;如此一来,我也乐得清闲,何乐而不为?”
柳隐仍有忧虑,姜维满不在乎地说道:“我的大舅哥,你就放心吧!关索有张翼、廖化、邓芝、文钦、句扶和李遗相助,再有咱们给他做后援,必能成事!对了,那个谁,再借我五千铢!”
第612章 淮北之乱13
刘闪刚刚出襄阳的次日,一队魏国商旅沿着汉水而下,刚过邔县,立刻有人报来刘闪的动向。
“姐,那个蜀国皇帝一直往南走,他很可能去江陵登船。”王恂犹豫着说道:“不过,到了江陵之后,他既可能西回成都,也可能东去建业,咱们慢了一日,难以追上啊!”
“姐,二哥说得对!咱们若想追上,就不能走水路;前方三十里的宜城可以租到马匹,咱们是不是……”
“如此正好,我等到了宜城就改走陆路,船队到了竟陵就暂且停下,届时再决定去江陵还是夏口。”
少妇说罢,王恂略有担忧地说道:“姐,若是骑马去追,一路多有辛苦,何必这么急呢?”
少妇没有说话,王恂又劝道:“姐,你好歹是正妻,如此抛头露面恐有不妥吧?再说了,你将炎儿和定国交给李琰照看,你就放心吗?”
少妇脸上多有幽怨之色,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
王恂又说道:“姐,你确实太任性了!姐夫虽已不在世,但太傅对咱们也不薄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将炎儿和定国照顾好,他们毕竟是姐夫的血脉……”
“姐,你身为女子,如此冒险,确实不值得!不如……不如将炎儿和定国交给太傅,你回王家好了!姐,你还年轻,另嫁一个不好吗?”
“不,绝无可能!”少妇坚定地说道:“夫君惨死,既然有骨血尚存,我绝无另嫁之理;炎儿与定国年幼,将他们托付给李姬照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至少……至少……我再无后顾之忧,等我报了此仇……”
“姐!”王恂打断少妇的话,不悦地说道:“咱们不是说好了,这一趟只是走商,你只是出来散散心,最多就去见一见妹妹,你怎么还想着报仇?这个仇,或许……咱们一辈子也报不了!”
“姐,你瞒着太傅和父亲离家远行,这已经不合礼制;你还想着复仇,若有什么闪失,咱们如何向太傅交待?若是父亲追究起来,咱们……唉……”
“我身为女子,自然该严守本份;然,夫君死于非命,我绝不会善罢甘休。”少妇说罢,脸上多有期待之色:“妹妹身在蜀国,深受阿斗宠信,有了这层关系,我就能轻松混进蜀国皇宫。”
“姐!你还是消停了吧!”王恂不悦地说道:“阿斗虽然好色,姐姐虽然倾国倾城,但你毕竟身份特殊!阿斗不杀了你已是万幸,岂会纳你为妃?”
“噗……”
少妇赶紧捂住嘴,摇摇头说道:“弟弟,你错了,我从没想过入蜀国皇宫为妃!”
少妇说罢,看了看两个弟弟,正色说道:“男子的复仇,无非就是打打杀杀;你们可别忘了,孔圣人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要替夫君复仇,用不着打打杀杀。”
“姐,孔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不过,你故意曲解了孔圣人之本意。”
若要舞文弄墨,王恂自然比不上王元姬,他不想被姐姐带偏,不解地问道:“姐姐,你既想混进蜀国皇宫,又没有入宫为妃的打算,如何能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