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如果曹邦辅上位浙直总督……”严世蕃低低问,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如果曹邦辅上位,咱们下手黑一把,绝对不能让李默得逞。
浙直总督这个位置并不是明面上抗倭那么简单的,这几乎决定了朝堂相当一部分的话语权,无论是为公为私,严嵩都不会放过李默。
“元质怎么说?”严嵩慢吞吞的问了句,皱眉训斥道:“昨夜让你回府,又喝醉了?”
“误不了事,误不了事。”严世蕃干笑几声,昨晚玩得比较嗨,“赵文华言……钱展才不类其叔父。”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钱渊不像他叔父钱铮那般头铁,是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家伙。
严世蕃轻声道:“据说钱展才和胡汝贞极有交情,上京前还特地下杭州见了一面。”
严嵩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就算曹邦辅接任浙直总督,李默上位,最着急的那个人也不是他。
……
万寿宫外。
黄锦笑着和陆炳打招呼,视线却落在钱渊身上,“皇爷都问了两回了。”
陆炳笑笑没解释什么,只侧身让出路,介绍道:“这位是司礼监黄公公。”
钱渊心里明了,这应该就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嘉靖帝对宦官管束颇严,唯独对这位从兴王府就陪伴自己的太监很是信任,甚至称“黄伴”而不言其名。
不过钱渊记得这位黄锦,是因为历史上海瑞上书,嘉靖帝大怒,黄锦旁敲侧击留下了海瑞一条命。
说得简单点,黄锦是个胆子小,还算有良心的宦官,其实这种品行的宦官在明朝历史上并不少见。
“黄公公。”钱渊弯腰施礼。
“真是一表人才。”黄锦那张胖乎乎的圆脸上满是笑容,招手道:“跟咱家来吧。”
从侧门入了万寿宫,绕过主殿径直去了后殿,钱渊在外等候,片刻后黄锦将其带入。
钱渊双膝跪在地上,垂头高呼:“草民钱渊,拜见陛下。”
嗯,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如果是勋贵、弄臣还有可能,文官……就算是当年的张璁,如今的严嵩也没这脸皮。
正在持笔挥墨的嘉靖帝第一时间抬起头,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八个字,但这声音清亮,字正腔圆,极为悦耳。
跪在地上的钱渊心里有点打鼓,他太清楚第一次见面印象的重要性了,早在运河上就各种盘算,从发髻、衣着、言谈各方面都精心准备。
黄锦偷眼看了眼,嘉靖帝手中的毛笔还悬在半空中,愣愣出神似乎陷入了回忆。
黄锦陪伴嘉靖帝几十年了,立即猜出了什么……上一个声音清亮,悦耳动听的,是夏言夏贵溪。
微微叹了口气,嘉靖帝放下毛笔,“抬头。”
黄锦小碎步走过去,轻声提示。
钱渊微微抬头。
“再抬。”
钱渊鼻孔都有点粗了,特么你以为是在东湾选妃啊!
随后,有些嘶哑沉闷的声音传来。
“起来吧。”
一般来说,但凡面见皇帝,都必须由礼部教导演礼,但这次是特殊情况。
起身后的钱渊长身而立,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背脊挺直如松,双目清明有神,鬓角处的小小修饰显示出逼人的锐气,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书卷气却有让旁人有温润如玉的感触。
嘉靖帝盯着钱渊好一会儿,嘴角勾起一丝笑意,长得不太像,那人是国字脸,端正严谨,仅仅从相貌来说,钱渊更胜一筹。
“赐座。”
黄锦愣了下才去搬了个圆凳过来,要知道在陛下面前,也就严嵩、陆炳寥寥几人才有这种待遇。
“都言华亭人短小精干,不料却有如此身量。”
嘉靖帝的第一句话就让钱渊大为意外,果然是出了名不讲规矩的主儿。
松江华亭这些年出仕者不少,但能让嘉靖帝留下直观印象的无非就那么几人,内阁次辅徐阶,前礼部尚书孙承恩,曾力夺状元的陆树声,这三人都个子不高,钱渊估算过,都没超过一米六。
而钱渊,前世今生差不多,一米七五左右。
钱渊没有思索,坦然直言:“钱氏一族子弟,尽皆七尺男儿。”
嘉靖帝大笑点头,“所以,数年来,东南倭战,据闻你临阵勇决,从无退缩。”
“草民虽未满二十,但也有赤胆忠心,陛下乃君父,所询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第224章 面圣(二)
嘉靖可能是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一个皇帝,要知道明成祖朱棣靖难得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和他侄儿一模一样,削藩。
所以明朝中后期的藩王基本上都被养废了,而意外登上皇位的嘉靖从一开始就展现了超凡的政争手段、坚韧不拔的意志,这证明了他资质不凡,极有天赋。
但是,毕竟没有经历完善的储君养成经历,嘉靖帝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和祖宗、后人不同的思维模式。
比如,嘉靖帝在很多事情的处置上,很大程度是随心所欲的。
最早的方献夫,之后的张璁、夏言,再到现在的李默,无不是嘉靖帝一朝赏识,在极短时间内就连连简拔上位。
换句话说,只要是入了嘉靖帝的眼,那么很容易就能飞黄腾达。
当然了,如果被嘉靖帝厌弃,一朝败落也会非常迅速,历史上的李默今年气势汹汹,但就在第二年被嘉靖帝关入昭狱,郁郁而终。
所以,嘉靖帝如今非常喜欢面前的这个少年郎,口齿清晰,言之有物,更兼气度不凡,长相英俊。
好吧,嘉靖帝就是个颜党,这些年得其宠爱的臣子,基本就没有长得丑的……就算身材短矮的徐阶也算眉清目秀。
“松江案首,南直隶乡试中举,陆树声的门生。”嘉靖帝轻笑道:“想必明年春闱应是手到擒来。”
呃,钱渊没听懂,还在发愣,边上的黄锦手掩着嘴嗔道:“傻了啊,进士是天子门生。”
“噢噢,学生谢陛下隆恩。”钱渊赶紧拜倒。
嘉靖帝哈哈笑着招手示意钱渊起身,“遭遇大变十余日后,还能在南直隶乡试中登榜,不愧是少年才子。”
钱渊能说什么……只能尽量挤出一个腼腆的笑容。
嘉靖帝收起笑容,沉吟片刻后问出第一个问题,“太平府夜战全歼倭寇,到底是谁领军?”
“无人领军。”
钱渊的回答非常迅速,也非常出乎嘉靖帝的预料之外。
微垂眼帘盯着地上的金砖,钱渊开口道:“其实这个问题换个问法是有答案的,那夜,到底是谁杀了那股倭寇。”
顿了顿,钱渊抬起头,用平静的口吻清晰的吐出,“是学生。”
这些日子最困扰嘉靖帝的问题就是这个,倭寇跋涉千余里奔袭南京,到底是谁剿灭了这股倭寇,是浙江巡抚胡宗宪?还是应天巡抚曹邦辅?
南京递来的消息纷乱杂陈,有替胡宗宪表功的,有替曹邦辅说话的,还有大骂魏国公徐鹏举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决定是胡宗宪还是曹邦辅来接任浙直总督,但嘉靖帝绝不希望自己被臣子戏弄。
嘉靖帝常年居于西苑修道,极少召见朝臣,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这也是嘉靖一朝,锦衣卫势力如此庞大的主要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嘉靖帝有过无数种猜测,也看过陆炳送上密奏中东南流传的各种流言,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最不可能的猜测才是真相。
“百余倭寇……”一旁的黄锦都结巴了,“据说死在他们手中的军民愈五千,你……你一个人……”
“百余倭寇自海盐登陆袭北新关,跋涉千余里抵达太平府时,还剩真倭三十九人。”钱渊不快不慢的说道:“就我一人,一柄匕首,杀三十二人,随后田洲狼兵入村。”
嘉靖帝眯着眼盯着钱渊,他不认为这个少年郎会在自己面前撒这种很容易被戳破的弥天大谎,但他需要一个解释。
“说起来也简单。”钱渊慢条斯理的说:“倭寇也是人,是要吃饭喝汤的,学生下了药。”
“噗嗤!”
一旁的黄锦没忍住笑出声来了,去年临平山一战俘虏四百倭寇,这是抗倭以来俘虏人数最多的……之前最高纪录是十三人。
黄锦犹记得当时陆炳面奏说起临平山一战内幕时的扭曲面庞,也记得当时嘉靖帝的放怀大笑。
“故技重施……”嘉靖帝脸上也浮现出丝丝笑意,“下了药,然后一个人顺利的杀尽倭寇?”
“当然没那么轻松。”钱渊舔了舔嘴唇,“那是催人入眠的药,放在绿豆汤中,半夜起身,手持匕首……”
“手捂嘴后匕首刺胸……浑身染血,状如恶魔……”
“记得那夜月光皎洁……”
看着这少年郎渐渐敛起的眉头,黄锦咽了口唾沫,脑海中无端浮现出一幕,月光洒遍村落,血人一般的少年郎手持匕首,漫步在村中小道上,身后尽是尸山血海。
“记得杀了三十一真倭,恰巧碰到倭寇首领起夜。”钱渊眼中不自觉闪过一丝冷意,“此贼武艺高强,凶悍暴虐,手中不下千条性命。”
虽然这少年郎就坐在面前,嘉靖帝却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后来呢?”